白岩寺断想 老榆木

[复制链接]
查看768 | 回复5 | 2016-5-25 16: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榆木 于 2016-5-25 16:51 编辑

白岩寺断想
老榆木
    山相连,水相连,路相连。
    可以说我和白岩寺一脉相连,极有原缘。
    勇进渠公路好似一条五色彩带,白岩寺在这条彩带的中间。一头是黎城新八景之“三皇远眺”,三皇脑上有座久负盛名的“三皇庙”;另一头维系着具有“小佛教圣地”之称的古黎名寺---辛村大通寺。
我的家就在大通寺的旁边。那里长眠着两千年以前从未谋过面的先祖和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
    说起白岩山,我便悠然想起辛村大通寺。
因为白岩寺和辛村大通寺这两座千年古刹有着十分密切的“兄弟情谊”和“血缘关系”关系。
北极山下的辛村大通寺较白岩山下的白岩寺古老五百六十多年,却远没有白岩寺的名气大,原因是白岩山那“赤口红岩”要比北极山那“十八罗汉”厉害的多。
早在二十年前,我在县委办公室做秘书时,就已经知道“白岩晓烟”系黎城古代八大景观之一,白岩山下有座名寺---千年古刹白岩寺,时常处于云雾缭绕之中,景色十分优美。
    然,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没有合适机会一睹尊容。
其实,我从白岩寺旁走过的时候并不少,只是每次路过要么事急无暇顾及,要么有心察看却寻而不见。可能有人要问,此话怎讲?何为“寻而不见”?答曰:每每路过白岩山下,眼前只见一洼田野庄稼茂盛,没人之高;地缘山坡荒草萋萋,兔惊鸟飞。举目四眺,仔细搜寻,始终未能见得白岩寺踪影。后来才得知,所谓白岩寺并非是一个完整的寺院,几通残碑,一片废墟,还有只能说明历史上曾经有寺庙存在的破砖烂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古寺的旧址而已。
赵晚芹先生在《千年白岩话沧桑》一文中这样写道:“白岩山原先不叫白岩山而是叫赤岩山,溶洞称为朱喙,老百姓叫赤口红岩山。红岩山的山脊从东阳关弯弯曲曲逶迤而来,象一条巨大的蟒蛇,裸露在山顶的岩洞恰似巨蟒的一张血盆大口。”
赵先生短短数语,引出我三点断想:
其一,白岩寺与笔者家乡辛村的大通寺同处一条山脉,可以说两座千年古刹一脉相连。
赵先生说“红岩山的山脊从东阳关弯弯曲曲逶迤而来”,这里的“东阳关”是指东阳关镇境内。确切地说,红岩山的山脊应该是从“东阳关镇境内的辛村弯弯曲曲逶迤而来”。因为从辛村后面的神斗洼山开始,一直到南端的三皇脑,是盘亘在黎城境内的一条横向山脉,长约十余公里。如果把整条山脉比作一条巨龙的话,那么三皇脑“三皇庙”是龙头,辛村“大通寺”是龙尾,而白岩山“白岩寺”则在龙腰上。
其二,两座千年古刹都与唐朝开国元勋---护国公尉迟敬德有直接的关联。
据黎城县志记载,白岩寺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由僧人惠柔创建,金大定年间(1161---1189)曾人德净重修,至今约有1381余年。 唐初,李渊刚平定天下,迫切需要天下太平,随派人遍寻名山,建立镇国寺,最终经李渊敲定把建寺地址定在元村北面的白岩山上,并任命护国公尉迟敬德为白岩寺建寺总监。而大通寺是“辛村小佛教圣地”六座古寺庙建筑中的一座主建筑,也是黎城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一进四院)。大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时期(永平 13年,公元70年),距今已有1940多年的历史,是汉明帝御赐专门存放经书的地方。唐武德三年(620)尉迟恭亲自监工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明历三十五年,工程直接由黎城县丞张秋和典吏曾元享负责。也就是说,虽然辛村大通寺较白岩寺早建五百六十年,然而白岩寺在唐武德二年首建和大通寺在武德三年重修过程中,同为慰迟敬德一人监工,这是一种奇妙的偶然巧合,还是出于唐高祖的政治目的?我们无从考证。但是,两座千年古刹同由敬德监工,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是铁的事实。
其三,明初朱洪武敕建白岩寺时,辛村大通寺高僧出任白岩寺主持,成为这两座千年古刹的友谊使者。
这位高僧乃辛村本土人。
辛村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落,因何能走出这么一位高僧来?这还得从汉明帝“永平求法”说起。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汉明帝刘庄乃是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从中国历史上看,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这位少年聪慧的皇帝对佛教传入中国贡献很大,似乎可以称其为中国信佛第一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记载:“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由此可以看出,刘庄是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皇帝,司马光的编著中说得很清楚,“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刘庄派人去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具体时间,史书上记载是其在位时的“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刘庄的佛缘源于一梦。据说在派员去印度取经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时,遂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当时派去的使臣一个叫蔡音,另一个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时,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国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阳。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佛是外来的,先在河南洛阳落地生根,而后广布华夏,又远播东亚。后来,经书抄卷、译卷逐渐增多,汉明帝便又在各地建寺藏经,辛村大通寺正是汉明帝敕封的一所藏经之处。由于条件便利,这个和尚在辛村大通寺饱读经书,惮悟佛法,成为得道高僧。但毕竟辛村大通寺所藏经书多为译本或抄本,正本经书大多藏于洛阳白马寺中,故其又云游至河南洛阳白马寺继续“深造”。正如赵晚芹先生所讲的那样,朱洪武定都南京后,这位和尚出身的皇帝与佛教原缘极深,广普佛法,民间再次大兴崇佛之风,举国上下掀起一股又一股新建、修建寺庙工程浪潮。自然,名号响亮的白岩山备受重视,朱洪武遂下旨敕建白岩寺。时任知县非常明智,他清楚在白岩寺重建开工之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先找到一个高素质的主持。这个时候,有贤人推荐说,黎城辛村有位出家高僧在河南洛阳白马寺修行深造,此僧可担当白岩寺主持大任。知县闻听大喜,立即派人赴洛阳白马寺好言相请,于是这位高僧便重返家乡做了白岩寺的主持,为白岩寺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辛村大通寺与白岩寺在佛教文化发展史上就因此有了这么一段扯不断的瓜葛,留下一段千古流芳的佛门佳话。
可惜的是,具有1940多年历史的辛村大通寺和具有1380年历史的白岩寺虽为神圣之地,但却和凡人一样无法保持长生不老,在长期的风雨浸蚀和战火摧残面前,佛法却显得是那样的脆弱,千年古刹往日的兴盛景况早日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寺内文物珍宝被盗一空,只留下一片令人扼首痛惜的废墟和只能在那本发黄的旧县志上才能找到的一点寺庙史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相克,循环无穷。
有兴有衰,有生有灭,这就是历史。
榆木,实名徐得荣,男,59岁,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人,长期在县委办任文秘,后在县总工会任副主席,退居二线后兼任黎城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八十年代开始发表新闻报道、通讯、报告文学、小说、诗歌、论文、随笔、杂文等。目前致力于长篇。附:本人工作照。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榆木 | 2016-5-25 16: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文友多多指教。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翔鹰 | 2016-5-25 16: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来向您学习!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生有生的价值,死有死的价值。用灵魂抒写文字,用文字雕刻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老榆木 | 2016-5-25 16: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翔鹰 发表于 2016-5-25 16:55
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来向您学习!问好!

谢翔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老榆木 | 2016-5-25 2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翔鹰 发表于 2016-5-25 16:55
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来向您学习!问好!

翔鹰晚上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老榆木 | 2016-5-26 05: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早上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