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印散文] 杨绛先生最喜欢的一首诗

[复制链接]
查看813 | 回复6 | 2016-5-26 14: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层林尽染 于 2016-5-28 08:35 编辑

      杨绛.jpg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猛然想起自己博客草稿箱中还有一篇未写完的博文,正是关于杨绛先生最为喜爱,并且终生引为座右铭的一首诗。原想考证这首诗的原作者,英国诗人蓝德先生在怎样的情景中触发灵感,写出了这首诗,杨绛先生又是如何全面理解、准确翻译,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脱颖而出,成为打动无数中国读者的经典作品的。
    可惜由于自己的疏懒,这篇博文撂了一年多还在草稿箱,而今杨绛先生却已仙逝!为了表示对先生的敬仰,特将这篇尚未完成的文字匆匆收尾,权作对先生的纪念。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这是英国诗人兰德(1775-1864)于1850年写的一首小诗原文。这首英文小诗被很多翻译家翻译成汉语而在中国广为流传,尤其以杨绛先生《与世无争》的译文最为传神,也得到最持久的传诵——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   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探究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引起中国国民强烈感情共鸣的历程,让我们看到强国与弱国,政府与民间,强权与民主,主流文化与民族感情的相克相生、对立包容。
      写这首诗时,作者兰德已经75岁,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正在享受新兴帝国的自身繁荣与掠夺成果。
      这首诗诞生前8年的1842年,英国打赢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分期4年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约合1470万两白银,同时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而且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优惠国待遇”等特权。这条款中所列示的“协议”,其实就是说,英国出口到中国或从中国进口货物的关税由英国人说了算,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法律纠纷,由英国人“裁判”,英国人在中国要享受所有国家中最优惠条款的待遇。
       仅靠几条军舰就能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这样的好事,谁不垂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果然引来更多秃鹫、豺狼——美国,法国紧随英国接蹱而至,先后胁迫清朝政府与他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中国至此彻底陷入群狼围攻、任人宰割,无力还手之境。
       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大英帝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而且刚从中国攫取了巨大利益而且仍不满足,还在继续对中国虎视眈眈。帝国政府贪得无厌、不顾他国人民死活的所作所为,当然会引起一切正义者的鄙视,哪怕是本国公民,也会通过自己的形式,向当局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知道这是不是身为大英帝国公民的蓝德先生创作此诗的初衷?诗中,作者主张与世无争,热爱大自然和艺术,就是要反对侵略、要给弱国人民留下一线生机,这是人性,是天理,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本性相左的善良思想,也是能够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感情基础。
  或许正是作品中饱含的这种人性的光辉,投射进了一位翻译家的眼帘,引起她的思想共鸣,才有了这脍炙人口的翻译作品。杨绛先生作为一位有着全球视野的作家、翻译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对世界、对祖国,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她一定懂得一个充满明争暗斗的时代,一个有能力者遭人嫉妒和暗算,没本事者受人蔑视和欺侮的族群,想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只想沉下心来,做自己的学问,她又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放弃内部扰攘,扎实发展、增强国力,壮大自己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于它能适应于各种环境、打动各种人群,哪怕这种环境是悖逆的,哪怕这些人群是对立的,优秀作品也能实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从这一点来说,蓝德先生的《与世无争》是超越族群、超越国家、属于全人类的经典。杨绛先生的翻译更是准确运用汉语表达、适合中华民族心理、顺应时代情感的范本,这种跨国界、跨时代的情感共鸣就成为必然的了。
    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寿终正寝,也算修得功德圆满。先生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风雨,但她始终没有改变本心,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这种高雅志趣、高尚情操、与世无争的心态,或许正是先生取得巨大成就,安享高寿的秘诀。
    杨绛先生走了,她喜爱的那首诗,我们还会时常吟诵——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



作 者 简 介
照片.jpg

    李鸿印,笔名曲直、层林尽染、月光如水等,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电信陕西公司高级经济师,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文学》杂志副主编。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人民邮电》报、《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通信信息报》、《陕西电信报》、《延河》、《青鸟》、《网络诗选》、《西部文学》、《先锋诗刊》、《诗网络》、《太行诗刊》、《现代诗选粹》、《陕西邮电报》《商洛报》等各级报刊。千余篇文章发表在央视网、榕树下、新浪、搜狐等数十家网站。2011年获中央电视台春晚春联征集优秀奖。有作品入选《2014诗品短诗两百家》、《2014年陕西文学年选·诗歌卷》等,曾被审计署驻邮电部审计局评为全国邮电审计先进工作者 曾获陕西省电信公司21世纪优秀人才称号; 个人业绩被收入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学者辞典》(续集)等典籍。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寒冬腊梅 | 2016-5-26 15:35: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见解独到!学习,点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寒冬腊梅 发表于 2016-5-26 15:35
欣赏佳作,见解独到!学习,点赞!

谢谢寒冬腊梅老师赏读!
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层林尽染 于 2016-5-27 09:00 编辑

      杨绛先生翻译的诗,成为千百万人的座右铭——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291047 | 2016-5-27 18: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走了,纵有万般不舍也是无奈。期待下一位接力的“先生”。
王尊让向老师问好!祝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291047 发表于 2016-5-27 18:26
先生走了,纵有万般不舍也是无奈。期待下一位接力的“先生”。
王尊让向老师问好!祝安!

谢谢王老师留评宽慰!
祝您周末快乐!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嫣然 发表于 2016-5-27 21:45
欣赏拜读,推荐首页。

谢谢嫣然老师!您辛苦了!
周末快乐!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