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5-1-8 20:39 编辑
关于哭的旅游胜地,国外有耶路撒冷的哭墙,相传,犹太人曾在耶路撒冷市两次修造圣殿,但都毁于战争,最后只剩下一段残墙。当第二座圣殿被罗马人焚毁时,有六个天使下凡,他们坐在那段残墙上大哭,泪水渗入石缝,致使这段残墙坚如磐石,永世不倒。在这个传说故事中,泪水是粘合剂,使残石在墙基上巩固起了一堵永世不倒的墙。 而在中国,哭是柔弱者的法宝,多体现在女人身上,一个叫孟姜女的普通女子,它放声一哭,其威力竟能把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最长的墙-万里长城哭倒八百里,滴血认骨寻找到埋在墙下数十米深处的丈夫,后人景仰她的贞洁,感慨她的忠烈,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六点五公里的望夫石村凤凰山小丘岭之巅,建起贞女祠。 进庙,首先要走青石砌成的一百零八级长阶,也象征着孟姜女千里寻夫的艰辛和曲折。拾级而上就到了一九五六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了。迎面是屋宇式一字墙硬山顶山门,配上灰色小瓦,玲珑小巧,别具一格,两旁为一带红墙,随山势起伏环绕着孟姜女庙。“贞女祠”的匾额便横挂于山门正中门额上。。 右侧是两座殿堂。前殿是姜女庙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式,三楹四窗,古朴典雅。前殿大门前两侧,有一副情趣盎然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有几种读法,一般读成三、三、四或四、三、三句式,如“海水朝(cháo),朝(zhā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落;浮云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消”或“海水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zhāo)落;浮云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消。”它是根据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和谐音的特点而作,其中也带有考一考游人的意思,而描写的自然景象却没有什么分别。进入大殿,前殿正中塑孟姜女像,旁有男女二小童,手持包袱,身背罗伞。孟姜女像泥塑彩绘,身披黄衫素服,面带愁容,遥望南海。像上悬横额“万古流芳”,两柱对联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相传这副楹联为南宋丞相文天祥所作。文天祥生活的时代,孟姜女庙还没有兴建,况且文天祥是宋人,而此地属金统治,写这种题目的对联,纯属善意的谣传了。 东屋是巨幅石刻“天下第一关”,肖显的墨迹,两侧墙壁上还镶有多块卧碑,上面刻有乾隆、嘉庆、道光等清朝皇帝及近代一些游人的题诗,大多赞颂孟姜女的高节。 后殿也是硬山顶式建筑。额坊上挂“慈航普渡”横匾一块,如今做了“孟姜女民间传说陈列室”。门柱上是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于一九八三年写的楹联:“万里长城屹立秦皇功过存山证,千秋故事流传孟姜女有无问海潮。”肯定了秦始皇,对孟姜女的真假仍是存疑。四面陈列着关于孟姜女的各种故事,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省的传说,及日本、苏联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与白娘子水漫金山、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都已是家喻户晓了。 左侧有明万历二十二年山海关兵部主事张栋的《贞女祠碑记》,没有人驻足,我静心独自品读,那年(一五九四年)春天,张栋见孟姜女传说在这一带流传甚广,并指认有望夫山、望夫石、姜女坟,就亲自去寻找“孟姜女遗迹”,在山海关外八里堡的望夫山顶,只见遍地荒芜,遂命千总夏东升查寻,“得旧砌伏白石布袋和尚小像一具,知旧原有祠”,于是“因谋恢复”,在“三月二十五日”动工,至“九月二十日”完工,修成了贞女祠,中塑观世音像,左塑孟姜女像。可见张栋虽然肯为传说中的民间普通女子塑像祭祀,却还不敢有太大突破,把原来供奉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换成女相的观音,以与孟姜女贞女之名相配。两年后,张时显接任张栋之职,增修前殿,将孟姜女像移去单祀。从而形成今日贞女祠的格局。孟姜女才不再处于被束缚的从属地位,登堂入室,享有了自由而自主的独立威望,因为勇敢地死亡,更凸现了生存的意义,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和赞许。 在后殿之后,有一块大石,上面有几个大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此石望夫留下的脚印,这就是望夫石。望夫石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忠贞的象征,望夫石边等待留影的游人排成了长队,并有告示曰:“营业照相优先,违者罚款五元。”朱红的“望夫石”大字由太原白辉题写,旁边镌刻着皇帝在乾隆八年冬十月所题的御制诗:“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器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 孟姜女故事来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礼记.檀弓下》、《孟子.告子下》等都有记载:“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大将杞梁(字殖)战亡。齐侯归,遇杞梁之妻迎丧而哭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也就是说,将军杞梁战死,杞梁之妻到郊外迎接灵柩,哭得十分伤心,齐庄公就此派人吊唁,杞梁之妻却颇知礼节,说:“如果我丈夫有罪,你把他杀了,用不着告诉我,我也得连坐判刑。如果我丈夫不是因罪而死,按礼节还有住处是正式吊唁的场所。”于是庄公以礼相待。 后来的记载增加了情节,杞梁之妻伤心,因为她已经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觉得遭遇了人生之至苦,就日夜面向莒城抗声长哭,城墙都为之感动得倒塌了,她也投水而死。那时男婚女嫁比较开放,改嫁很普遍,不一定殉夫而死,她或许夫妻恩爱,没有心思再嫁,或许再嫁只能做妾,反正是想不开了。她妹妹明月是个音乐天才,根据姐姐贞操的故事写了一曲《杞梁妻》,成为当时乐坛上最能以哀伤打动人心扉的流行乐曲,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的句子。宋时就把杞梁之妻名字换成“孟姜女”了,这个故事流行时间很长,流行区域很广。恰好遇到明代重修长城,恰好秦始皇也修过长城,恰好此地有秦始皇遗迹,当时人们苦于劳役,又不敢明指当朝,移花接木,就把孟姜女的故事附会到秦始皇时代,他是代人受过,还把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的风俗也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今天流传的情节。 望夫石旁有一个六角攒尖顶小凉亭,这就是振衣亭,相传为孟姜女被逼投身大海之前整理衣衫的地方。振衣亭地势较高,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一处观长城览渤海的好地方。所以专门有人候在此处出租望远镜,并热情地指点你去茫茫大海中寻找只有大雁落脚而人却不能登临的“姜坟雁阵”,相传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到这里,哭倒长城八百里,秦始皇不但对其遭遇毫无同情之心,反而垂涎孟姜女的美貌,欲纳为妃。孟姜女不畏强暴,纵身跳进茫茫大海殉夫而死。就在她跳入大海的一刹那,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海里冉冉升起了这两块礁石,高者似碑,低者似坟,一高一矮,相傍相依,人们便说这是姜女坟,其实只是受海浪侵蚀而成的海蚀柱。望夫、梳妆、振衣、跳海的遗迹都似乎逼真,而传说最关键的道具哭倒的长城却没有依托的地方。 秦始皇做为一国之君,面对北部游牧民族匈奴对河套地区的入侵,派大将蒙恬击溃了强敌,设置九原郡,并考虑到以后即使没有蒙恬这样勇猛善战的将军,他想要传之万世的国家安全仍要永远得到保证,就修筑了一条万里长城,修长城就得征集夫役,在崇山峻岭长年累月受劳苦折磨,多有死伤是避免不了的代价。秦始皇意图是有了长城的屏障今后匈奴就不能轻易进入国家内地侵袭掠夺,就可以少死人少失地少丢财物多享太平,并不是存心让夫役送死。他的眼光看到了长远的将来,将来的和平。 而被征召的夫役,却很可能在短暂而繁重的服役时累死、冻死、病死、摔死或被砸死,甚至后代都没留下,相对个人和家庭而言,生命都失去了,也就永远没有了将来,妻子当然要痛哭到失声,当然要伤心到欲绝,当然想见到亲人,哪怕是冰冷的尸身也好,哭倒八百里长城实现这个愿望也要在所不惜地去做。 从秦始皇角度考虑,他未必做错了,从孟姜女地位思想,她也没做错。既然都没有错,我们就可以一边登长城,叹其雄伟宏大、巍然屹立,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和精神,增一份骄傲和自豪;一边吊孟姜女庙,悲其不幸遭遇,犹能一往情深、思念绵绵,象征了不畏强暴、忠贞坚强的传世爱情,添一份凄怆和哀婉。
地址:164300 黑龙江省黑河市王肃街232号 市财政局 电话 1334946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