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涛声依旧 于 2016-8-2 01:46 编辑
蓝田灞源镇青坪村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总想和它有一次亲密的接触,七月二日总算圆了自己多年的梦。
盛夏早晨的阳光十分灿烂,没遮拦的照在了天空,照在了秦岭,也照在了穿过灞源街道开往青坪村的车上和路上。
灞河两岸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右岸是连绵不断的山恋,山上长满了蓊郁的树木和嫩绿的小草;灞河里的石头经过了人为的修整,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着;灞河的水潺潺的流着如动听的音乐,从远古流到了今天;新修的公路堤旁栽着柳树,柳树依依,随风轻拂,婆娑曼妙的舞姿,似女人的千种情思,万种柔情,招呼着从远道而来旅游的客人;车在新修的公路上沙沙地飞驰,感觉很惬意,我想灞河岸的风景都如此美,那我们去的青坪村可能要更胜一筹。
青坪村位于灞源镇北川,东翻秦岭木岔沟可到洛南,经商县武关通河南;西翻箭峪岭可到清峪,出清峪可到渭南或蓝田。它是一条古道,在过去公路不通的情况下,是从河南到陕西的主要通道之一。骡马盛行的年代,商贾驮运货物都要从这条古道通过,而青坪村就是当时重要的驿站。人在此休息食宿,马在此饮食,歇马客店到处都是,青石辅的街道,街道两旁也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走近今日之青坪村,它少了往昔的繁华,却多了青山绿树环绕的静寂。
这儿的房屋有着明清及民国时的建筑风格,青坪村人大多数为江楚移民,民风民俗与湖北、湖南、安微等地相差无几。房屋样式古朴别致,典型的徽式建筑。街道两旁低矮的青堂瓦舍,人字形像山坡一样的屋面,飞檐斗拱,农家的烟窗从室内穿过屋顶伸向空中冒出缕缕青烟,门面用的是条形铺板,檐下有往昔年月的花格窗,有的建筑雕刻细致,有的相对简单。建国以后,个别人家将过去古旧的房屋拆除翻修或重建,盖起了现代化的两层小楼,室外贴起了各种花色艳丽的瓷片,窗子一律换成了铝塑窗,门是样式新颖的防盗门和实木门,室内装饰一新,办起了当地特色的农家乐。还有村委会筹资新建的戏楼,让大家在闲暇之余活跃一下群众的文化生活。
村子的周围裁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尤以核桃树居多,将村子的瓦舍包围其中。既使在赤日炎炎的夏天,人走在青坪村中,走在古老与现代并存的村庄,走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的树下,走在村道边堤岸溪水旁,有种凉爽舒适之感。使人忘记了季节和时差,来这儿看着水观着山,体验着当地的民俗民风,真正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陶冶心情。
这里民风淳朴,历史底蕴非常丰厚,人们还保持着前些年的生活方式。
村后的早苞谷地里有施肥的中年妇女,在列日下头戴着水手巾,肩扛锄头,手提着化肥笼,她擦着汗水向苞谷地里走去,身后跟着一个毛色发亮的狗,不快不慢,紧紧跟着自己的主人。路旁坐着老翁老妪在卖当地土产的洋竽,核桃,荔枝,新鲜无污染的蔬菜等。
穿过村后的苞谷地沿着偏察石辅的石子路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卧倒的松树,相传是若干年前的一棵龙头松,这儿还有一段故事。古树原为大禹治水预防洪灾而栽,树木经过千年茂盛,大树参天,遮天蔽日,八条股如八条龙在空中飞舞,有一股伸到岩石下面,似为龙在饮水状,当地人以神敬之。至西汉末年,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而藏于树上叶子下,刘秀躲过一劫,刘秀称帝后,感谢此树救命之恩,封此树为龙松,时至今日,当地人称龙头松。
住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人,吃的是各种各样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吸的是汽车碾起的灰尘和汽油的挥发味;喝的是经过加工的膨化碳酸饮料;每天人们在忙碌的生存中计较着得失。如果来到青坪村这个地方,荣辱己忘,金钱、权力、地位置之身外;看山戏水,吃着绿色食物,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农家饭,住在农家舍,心旷神怡,特别是到了夏天,纳凉避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儿还有一段红色故事……
1946年8月,革命前辈汪锋同志接应从陕南过来的李先念同志。由于李先念同志未到,汪锋在灞源青坪村成立了蓝洛县人民政府。政府成立以后,做了许多革命工作。10月李先念同志接到当地芋子沟,当晚住在陈启文家,李先念召开了会议,部署了党的工作;第二天一大早,在穆继曾同志带领下,汪锋同志亲自护送下,翻过箭峪岭,将李先念送至清峪上场村,与临潼地下党取得联系,将李先念同志安全送到延安。为了纪念这段红色革命历史,政府在青坪村旧址修建灞源革命纪念馆,供游人了解历史,珍惜来自不易的美好生活。
青坪村的景色很多,诸如箭峪岭下的瀑布龙谭,还有骡马古道,烈士陵园,后方医院,慈恩寺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了。
走完了青坪村,看见秦岭深处的大山,望见了灞河发源地的涓涓溪流,了解青坪村的人文历史,记住了这儿的乡愁。但愿青坪村在生态农业有更大发展,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旅游观光。
2016年7月20日晚
作者简介:冯读书曾用名冯建民,笔名涛声依旧,陕西蓝田人,喜欢阅读,爱好写作,现为西部文学网论坛会员,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