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集》赏读笔记

[复制链接]
查看4402 | 回复11 | 2016-9-7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力溪 于 2017-11-17 23:37 编辑

  前面的话:发这篇零敲碎打的文字,是因为读了一本书。其实真实的目的是想通过这块“”,以期引出更多有关“书”的珠玉华章在《华山论剑》里出现,有大“论”自然看好,但对小“评”亦同样十分欢迎。读书,读好书,并且尽可能多写点儿文论(或杂感随录),于己、于人、于文学都很有益。
  致意师友,只为共勉!

  《青草集》赏读笔记
  
  《青草集》是一部大书。
  说其大,并非是指开本的规格尺寸,也非竖行排版,古风彩装;而是其洋洋三十三万言,硕硕四百四十七页所涵盖的四个魅力华章:诗词篇,散文随笔篇,时政评论篇,影视书诗评论与理论探讨篇。
  看到《青草集》,是在去年七月的一个下午,沉甸甸的书册托着封面上一帧绿意蓬勃的题诗图片,恰如雨后我居住小区的葱茏草木,鲜亮茂盛,青翠欲滴。书香即在这个时候扑面而来。
  时值盛夏,杂事缠身,易居、装修、搬家等等牵袢了我拮据的时间。虽然将《青草集》置于案头,得空了就捧读一页半章,但这毕竟算不得“读”,大抵也就是心有旁骛的零敲碎打、随意赏览而已,连浅尝辄止都不如。我知道这种不静心的阅读,是对这部书不恭,是对文字的亵渎,可我又无法从中自拔。
  《青草集》没有风花雪月、小情小调;没有拈花赋闲、无病呻吟。诗词篇古韵今风(含译诗)、大气昂然;时政评论篇鞭辟入里、脉络清晰,彰显出学者典型的行文风范,出言有据,逻辑缜密;散文随笔篇朴素典雅,真挚感人,笔法老道,不落俗套……
  序言中,阿浓说:“微言恰如表演十八般武艺,刀,枪,剑,戟,件件精通;又如特级大厨,烹,煮,炆,燉,煎,炒,焗,炸,样样皆能。”林楠说:“微言的特别处在于其逻辑表述的凌厉、练达、有力度,又总能保持着文情的饱满和朴素的华丽,那是很厚的学养底蕴方可支撑起来的深刻和洒脱。”司马策风在《教授诗人,侠客柔情》开篇即言,若要领略微言的“某些特殊气质,不读他的文集是断不可的。”他还给微言画了一个“素描”:“中等个,皮肤微黑,声音细微稍显喑哑,常带微笑,神态谦和;有一点读书人的羸弱,偶露一丝东方式的羞涩……”。真是羡慕司马,能这样切近地观察微言。
  我“认识”微言,是从投稿大华笔会主办的《作家文苑》开始的。几篇小文字除了在《作家文苑》发表的之外,其它都是微言建议并获得我的同意后转投给《世界日报·副刊》的,稿费当然也是邮寄给了他,我劝他收下,权当是我对他付出劳动的一点“心意”(谢忱),可他执意退汇于我。我与微言素昧平生,只就文字上的接触,他便不计耗费时间和精力,推介帮助,其赤诚待人之胸襟可见一斑。在他的品质字典中,我想,真、善、美之德操是占据了整个篇幅的。
  对于《青草集》,我侧重阅读了其中的散文随笔篇。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想了解某个人,那么你尽可以去读他的散文,因为散文至真至情,是一个人心灵历程的再现和记录。我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也为上述三位师者(阿浓、林楠、司马策风)给予微言中肯的评价而欣慰,他们才华烁然的生花妙笔,真实全面、画龙点睛地道出了《青草集》与其作者微言的俊朗“形象”,我在仰望之余,顿有一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好在我读书有个习惯,一鳞半爪的读感常会记在页眉字缝当间,于是顾不得鄙俗,遂依“散文随笔篇”的书排顺序整理出来,名之为“赏读笔记”。此亦是我拜读微言大作的一个印记。
  “笔记”难避粗疏浅陋,词不达意,捉襟见肘肯定也是常见的,识感上的偏颇与南辕北辙更是不可避免,倘有好文的师友读到,我会潜心里有一份荣幸,荣幸能够通过这个“笔记”,让更多的人知道《青草集》,知道微言。这,应该就是我“笔记”的真正初衷了。
  下面是我品读《青草集·散文随笔篇》的部分笔记(我仍是惭愧,没能深入进去,依然停留在匆匆观感的浅陋层面上),试图以此表示我对微言在学术及文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敬意和赞赏,以及启发更多的人来读这本书,从而走近微言,走进微言的治学世界,学习丰富自己,让楷模成为进步的力量;还想以这种形式唤起和鼓舞更多的人热爱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心存向往,拓展眼界,陶冶性情,利己蕙人……
(待续)
  《莎伦》,是一篇纪实文字。作者首先以时间切入主题——“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个平常又不太平常的日子”,干净利落,不枝不蔓,强调了这个时间的重要性,让读者不禁心生悬念。“这个日子夹在圣诞节和新年之间”,人们在欢度圣诞节之时,又在为迎接“新年狂欢而躁动、忙碌”,而“我”却要专程去看一位朋友——莎伦(看名字是一位女士)。这位朋友是“我”定居加国后结识的第一个洋人朋友,“既不是同事,也不是教友,更不是邻居”。寥寥数语即将这个不平常的日子和文章的主人公联系起来,悬念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与莎伦什么关系?为何一定要在这个日子前去看望这个人?
  散文随笔开篇即引人入胜,这是不多见的。作者看似信笔道来,实则笔底波澜已起。莎伦,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哥华人,“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蓝灰色的眼睛,金色头发。”至此,莎伦翩然进入读者眼帘。
  在“我”异地居住、人生地不熟的时候,莎伦无偿带“我”游览熟悉环境、圣诞节凌晨雪中送来孩子们喜欢的礼物。这里有一段描绘温哥华春天的文字,“星星点点”、“摇曳生姿”、“挤挤挨挨”、“重重叠叠”、“粉嘟嘟”、“‘肉’滚滚”……仅看这些形象生动的词汇,就知道其景色多么美不胜收了!实在说,这不是真的在写景,是作者借景抒发了一种美好的心情。
  在莎伦家做客,作者看到了与父母同住的一个西方人的家庭,切身感知了莎伦热爱并积极投身生活的可贵精神。她收集了不少国家、民族的食谱,身体力行,操作学习;“也收集各种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纪念品”,如刻有中文的“福、禄、寿”木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私、善良、帮人不求回报的人,却突然因为病情恶化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去世了。悬念揭晓,作者和读者心里的痛接踵涌来,使人不禁想起雷锋,以及许许多多以助人为乐为己任的人类智人,他们普通,但却伟大,位卑,然而高尚;这常使我们仰望,成为做人的榜样。莎伦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已经身患绝症,可她仍以乐观面对的态度乐观生活,让一个身处陌生环境的人感受了更多的友谊和温暖,虽然种族、文化、国籍不同,但她相信只要有“爱”,世界就会风和日丽。
  “我下了车,踩着松软的草地走到莎伦的墓前,默默地献上一束鲜花。冬日的阳光透过忽开忽合的云隙照射下来,浩瀚的大海泛起粼粼波光。”无尽的思念在漫延,从作者的笔尖一直流泻到读者的心田。十二月二十九日,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莎伦,一个异国的平平常常的人,天国有她,人们心里有她,她活着,魅力四射!
(待续)

  《月光下的葡萄树》,以物寓人,表达了人生的一种旷达心境。这篇文字不很长,前后呼应,可谓精短、浑然一体与意蕴饱满之佳构。
  月光,葡萄树,司空见惯。中国的人文典籍中,有关这类的文字也俯拾皆是。但这多是一些凄凉忧伤的思乡篇章,或缠绵悱恻,或卿卿我我,引人步入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温柔境地,有的甚而低糜消沉。而这篇文章却是另辟蹊径,不走俗套老路,作者以身处异国他乡的切身感受,睹物生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进而想到自己的出生地和籍贯,想到父亲“少小离家”、“流寓”东北种种,文字中沧桑的况味——社会的、时代的——溢于言表,将传统的关于故乡的概念进行阐释,思乡却不被乡情所困扰,使之上升到一个“大我”的“地球人”的层面,欣然与海外游子——葡萄树——相联系,缱绻情深,谆谆关照:“努力适应各地的水土气候,顽强地生长,为当地的人们奉献出甜美的果实。”于人于己,都不失为上好的选择。


(待续)


  《哥哥的婚事》,文字朴素,读来如同与作者拉家常,亲切自然,甚至还带着那么一点调侃的幽默。
  “哥哥忽然结婚了。”开首一句,直奔主题,“忽然”两字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哥哥三十好几了,早就该结婚了。”这句更是加强了“忽然”的不寻常,不读无以解惑。
  哥哥有“神童”、“才子”之称,婚姻却是屡屡受阻,先是父母被错划为“右派”,继之“文革”开始,哥哥个人又遭横祸……女友离散、逃离……风雨凄迷;终于柳暗花明,“准大嫂”慧眼识珠、力排众议嫁给了哥哥。这里,作者寥寥数笔,刻画了一个敢作敢为、主见与智慧均很出众的“准大嫂”形象——放弃“政治前途”、偷户口本、撬窗户搬家具——一个追求爱情幸福的知识女性,兀然从人群中站立起来,可敬可佩可歌可颂。虽然作者没有这样去写,可是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
  结婚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大事件。可是作者将哥哥的婚事放置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下来描写,不仅突出了主题,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个人的命运遭际总是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于是,哥哥的婚事就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的事情了。

待续
  《一本书的自述》,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罪失与疼痛。岁月已然远去,时光匆匆流逝。那段不堪的记忆却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作者以一本书的“所见所闻”,避实就虚,旁敲侧击,巧妙地将“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与结束串缀在一起,绘制成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图画。但是,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景(生活与劳动);看到了痛恨书籍的愚昧以及书籍惨遭屠戮的“血腥”;看到了有作为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的磨难与不幸……虽然文字用了看似轻松的语调(外在的),但其微笑中的眼泪(内涵的)却令人感到苍凉和凄怆。
  “文化大革命”这几个字,是那个政治运动的定义词。定义了那场运动的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学生领先),大动干戈、浩浩荡荡(全民动员)。文化革命积十年之功,不论是谁,不论多少文字,都无法给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下一个准确定论。每人心中一杆秤,秤秤一个定盘星,痛者——痛心疾首,悲者——撕心裂肺,恨者——咬牙切齿,悔者——捶胸顿足,乐者——手舞足蹈、心向往之……面对这样一段历史,不动笔,思绪万千,动笔,千头万绪。但作者举重若轻,睿智且大度地只去说一本书,用书的目光、口吻,记录、陈述风雨飘摇中的家庭与人生,真实,客观,中肯,平实,不修饰,不评论。“革”文化之命,书最有发言权。事实胜于雄辩。应该说,书既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亲历者,又是一个旁观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即等于背叛,我们有责任再现历史。尽管作者隐悲含泪,轻描淡写,而众所周知的那场政治运动,大凡亲历过的人,没有不做恶梦的。有人曾做了一个比较,说“文化大革命”对于文化(书籍)和知识分子的祸害,远远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作者一支笔,或如椽、如炬,都不能写尽伤痕累累、风云变幻、蝇营狗苟、灾难百折……文中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有为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我们缅怀往事从而也让后人了解、感受先辈们的经历,好好生活,珍惜今天的安宁和稳定。

待续

  《绑架》,以议论开篇,讲述了一桩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绑架案。这桩案件无头无尾,即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个年轻人被另几个年轻人绑架的全过程:追逐,捉拿。作者从国际争端最频繁的中东地区的绑架案件起笔,直接切入到自己曾经亲眼目睹过的“文化大革命”无数动乱场面中的一幕。
  一个绑架案的发生,源起和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定其行为的本质潜在。这篇文字,随笔性的,篇幅也不长,但其揭示的事件意义很令人深思:天气晴明,丑陋恣意横行;国度不同、种族有别,但人性的邪恶并未灭绝。只要有贪欲,就会有争斗,或者相互制裁,或者以血面对。
  警钟长鸣总不是坏事:和平适用于任何人;冤冤相报,毁人毁己毁环境。为这二者开一个药方:每人付出一点爱,生命的家园就会变得很美好!

  《故事新编:治水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学功底。这在当今速成的众多学者当中,显然是不很多见的(当然不仅如此,从作者创作入选《青草集》的古韵架构中同样也能领略其卓烁的风采)。
  此一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古文字不是停留在读懂或者浅尝辄止上,而是上行到了体悟的高度,这是很让人钦佩的。《治水记》以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基本素材,完成了一个故事与人物俱很有型的演绎篇:民间水患,天帝命鲧和诺亚两位重臣分头前往治理。鲧,忧国忧民,但刚愎自用,十年之劳功亏一篑;诺亚,视民生如草芥,虚浮不实,自作聪明,终为劳民伤财,生灵涂炭;天帝居高庸政,技乏昏聩,好在在他为洪水治理再度决策的时候,任用了主动请缨的鲧之子禹。禹“综理山川,审形度势,开五湖,浚三江,凿龙门以泻势,通九水以归宗”,“前后凡十三载,终收全功”。
  其实这篇文字更多的是在向人们昭示一种思想:世间的任何事情,因势疏导、堰塞结合,即是顺应自然,高处培土,低处浚流,成沟河,除壅堵,正所谓顺势而不违逆,疏导而不约束,方才是安民存世之道。
  2017.11.3晚
待续

  《倾诉》,紧扣题目,以情作引,以诉行文,注入了作者对于一位志同道合的逝者朋友的饱满情感。
  顾兄是作者的文友,亦是生活上的挚友。顾兄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才华谋得一个收入丰厚的职业,可他偏偏忧国忧民、心系漂洋过海的移民大众,奔走呼号,一心想使“龙的传人”,“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与各族裔的人民和谐共处,同建美好的新家园”,为民族复兴披荆斩棘地探索,热情洋溢地宣传。而他甘愿忍受物质生活上的不富裕以及别人的误会、小觑、甚至是恶意攻击,不管不顾、身体力行,为理想而追求。
  作者的“倾诉”是大意精辟的,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顾兄的基本生平,绝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这正如顾兄的大度情怀。正所谓:心里有佛的见佛,有道的见道。如此,一目了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高下自有分晓。
  笔墨倾诉是一种絮语,也即是心灵独白,类同于单口相声,写(说)不好会让人了无生趣,味同嚼蜡。但读这篇文字,顾兄很自然地走进了心里,他是那种有思想智慧、轻言重行、靠得住、能深交的义士,让人不禁心生敬意、怀念牵记。应该说,文字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其目的无疑是达到了。
  2017.11.17晚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凤霜 | 2016-9-8 06: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凤霜 | 2016-9-8 06: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中肯,学习,提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6-9-10 21: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凤霜 发表于 2016-9-8 06:44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谢罗凤霜老师来读
但愿这块“砖”能够起到一点引“玉”作用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6-9-10 21: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凤霜 发表于 2016-9-8 06:44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谢罗凤霜老师来读
但愿这块“砖”能够起到一点引“玉”作用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6-9-10 2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凤霜 发表于 2016-9-8 06:45
点评中肯,学习,提赏!

谢谢
帖子会不断续发
欢迎指正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7-4-21 23: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段时间没有续文了
今天起接着再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7-4-27 2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续了一节
《哥哥的婚事》读感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7-10-30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一本书的自述》读感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7-11-3 23: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绑架》和《故事新编:治水记》读感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7-11-3 23: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体现文字的完整性,同时也为了便于阅读,后续诸篇全部都发在正文栏里。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7-11-17 23: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晚续倾诉篇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