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小说《热血》第八章——父子上将

[复制链接]
查看929 | 回复1 | 2016-9-23 09: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父子上将”至今仅有两对。

  首对就是张震、张海阳父子。

  61师老山轮战时期,张海阳担任师政委。

  我和张海阳是老熟人。

  40多年前,我是21军警卫连连部的给养员。在21军政治部干部处当干事的张海阳,就曾想推荐我去读“工农兵大学生”,可惜被我错失良机(见本书第二章 少年从军)。

  1985年10月,张海阳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回到61师,担任师政委,那年他36岁,英姿勃发。大家都知道他是老将军张震的儿子,红二代。但张震究竟多大官,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并不清楚,因为海阳从不提起他的父亲。

  那是一个金秋的清晨,在师部大院门口那个陡坡上,披着霞光,海阳徐徐走来,老远就喊我:

  “——伟功,你去打仗吧!”

  我忽然产生了错觉,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啊,……40年前,他也是这样徐徐走来,老远就喊我:

  “——伟功,你去上学吧!”

  我好半天缓不过神来,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海阳比我入伍早两年。他在183团2连当过步兵,在军直属通信营架线连(有线电连)当过架线兵,参加过陕西宝鸡经甘肃平凉到宁夏中宁军用电话线的全程架设。他跟我说过:他当兵最苦的日子,还不算当战士那会儿,而是参加架设这条500多公里军用线路的这两年。

  那时,“三北”形势紧张。21军进入陕甘宁三省区后,从军部通往两支主力部队——62师、63师,竟没有一条属于本军的直通线路,而要通过兰州、西安等地借线迂回转接,这非常危险!而消除和降低这一危险的重任,就落在了架线连百十号人肩上。

  如今想来难以置信!海阳他们从宝鸡出发,攀过崇山峻岭,趟过深涧大河,翻越了整个六盘山脉,再穿过沙漠戈壁;沿途定杆位,打杆洞,散杆、立杆,完全靠人工栽下一根根“油炸杆”(用沥青防腐的军用电线杆);再爬上杆头,安装电缆线,整个工程持续了两个年头。

  海阳那时当排长,他瘦瘦高高的,戴副眼镜,透着几分斯文。但在架线连,都是高强度的力气活儿。为此,配备架线连的战士,清一色都是身强体壮的士兵。从工程开始,海阳一扫斯文,带头扛起“油炸杆”,翻山越岭,下沟趟河。脸上晒爆了皮,肩上压出了血,掌上磨起了厚厚的老茧。他变得粗犷、蛮力、凶悍,不久便消除了战士们看他时脸上的疑惑神情,最终令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条军用线路的架设,质量好,速度快,在当时堪称奇迹。张海阳与连队官兵结下深厚的战友感情,他的吃苦耐劳、率先垂范,同样也为架线连官兵所称道。

  张海阳说话很有特点:频率稍高、语音纯正、不缓不急。他喜欢给熟悉的人起外号;喜欢开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玩笑,考验你的思维敏捷。

  在架线连架设穿越陕甘宁军用线路期间,一名来自重庆通信兵工程学院下放锻炼的大学生陆平中,成为海阳的挚友。那时大学生极其稀缺,为表敬重,海阳对陆平中简称“陆大”,由于贴切,在军部直属队、机关,真就叫开了。陆平中也回敬张海阳,叫他“张高中”,他也欣然接受。军电影队放映员陈少泉,是与我同年14岁入伍的小兵,海阳抓住他的特征,一口一个“大耳朵”地叫他,遂成他的公认外号。海阳有时故意和他逗嘴,气他,激他发急,满脸通红,说出一些天真的过头话;海阳却不急不躁,笑得人仰马翻。

  海阳颇有乃父风范。这个爱开玩笑的特点,就是他父亲张震老将军战争年代所具有的。张震老上将如今已年逾百岁,能不断挑战生命的极限,确实带份传奇的色彩,长寿因素固然很多,但同他与生俱来的乐观性格密不可分。

  出生在湖南平江长寿镇的张震,原名张见生,6岁上学时父亲根据家谱为其起名张祖寿。7岁时他酷爱《说岳全传》,崇尚岳飞,因岳飞子嗣名字均为雨字头单字(雲、雷、霆、霖),故自己改名单字“震”,是为张震。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开展统战工作需要,彭雪枫同志为其“名”加了“字”,即“中天”,借用了《诗经》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中天”的典故。

  张震12岁参加劳动童子团任副团长,16岁入团、参加红军、转为共产党员,20岁任营长,30岁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35岁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此后若干年,他担任过军事学院院长、大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长、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他后半生的传奇,一是78岁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二是跨越33年,从1955年授衔中将,到1988年授衔上将。他是我军1955年授中将以上军衔的最后一位健在者。

  张震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指挥和历经大小战役数百次,真正称得上身经百战。他是粟裕大将最得力的助手和密友。无论战争多么残酷,他始终保持着乐观镇定情绪,以至于抗日战争期间,在一个小村庄开会过晚,睡到天快亮,听到有人喊:“104,快,敌人来了!”104是张震的代号,他还以为是在开玩笑。开门一看,几个鬼子兵端枪喊着冲过来,相距只有几步远!他带领着部队拼死突围,才杀了出去。

  他的老上级彭雪枫,老战友张爱萍、韦国清、滕海清,都曾提醒:平时开玩笑过多,容易使人接受不了。其实,这些老战友也深深喜爱和欣赏着他的这个特点,他的诙谐幽默,冲淡了战争环境的险恶气氛,更多的带给大家希望和快慰。

  张震多次负伤,其中5次是枪伤,曾有一颗子弹打入他的肩胛之下,无暇顾及。直到解放后,他才到医院做手术取出。他把取出的弹丸交给老伴马龄松,让她负责妥善保管,并且郑重表示:这颗子弹留在我身上十年,伴随我度过了整个解放战争,这是我留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

  从朝鲜回国后不久,张震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后来留在学院任副院长,开玩笑的氛围逐渐稀疏,到后来完全消失了。“文革”开始,已经半生戎马的老将军,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军队院校开展“四大”,在院校当领导比部队当领导多受了许多罪。“斗争会”现场,造反派给他戴高帽、坐“喷气式”以至同伙都看不下去。张震坚忍不拔,坚守底线,不为自己辩解,不讲他人坏话,天大事独自承担。

  艰难岁月过后,1975年9月,邓小平点名调他出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78年2月扶正。这期间,他除大刀阔斧对棘手复杂局面拨乱反正之外,突出关照老同志和基层官兵。最惊人之举,是以60多岁年龄,带领工作组,历时68天,行程8000余公里,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各个兵站,为处于高海拔、恶气候、劣交通、常年驻守生命禁区的官兵们,提高了待遇,改善了生活,带去了悉心的关爱。

  张震喜欢孩子。1949年初夏,时任三野参谋长的张震,刚刚辅佐粟裕司令员指挥解放上海的战役后,7月16日,接到夫人马龄松的电话:“又生了一个男孩!”张震惊喜地思忖片刻,脱口而出:“就叫‘海阳’吧!”意为纪念上海的解放。

  在5个子女中,很难说海阳是否受宠。但海阳确实是张震四子一女中走向社会以后,离开父母亲距离最远、时间最久的一个。

  架线连之后,海阳先后在军政治部、63师189团、61师181团任过职。他在连、团两级都干过,基础打得扎实。从1985年10月起,海阳任61师政委更长达7年。61师从红军时期建师起,仅有一任政委比他任职时间长。全师上下都叫他“海阳政委”,可见其平易近人。

  1985年10月,张海阳上任师政委,恰逢61师建师50周年。61师的历史,起算于1935年的红28军。50年转战,历程风风雨雨。解放后许多年里,红28军的历史鲜为人知。而此时,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自红28军为始沿革至今的61师,终于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举行一个师半世纪的庆典,许多曾在61师任过职的老前辈、老首长、老战士,纷纷回到老部队来,叙旧论今,感慨万千。

  由于来的人太多,加之时间久远,许多老同志我们根本无从认知,接待任务变得分外繁重。海阳作为师政委,不但亲力亲为,更依靠师机关三大部,尤其我们政治部,定任务,明责任,每天督促检查,绝不冷落一位前辈。

  接待工作非同一般:阅兵时站主席台哪一排,师史展览中位置上还是下,晚会时坐得靠前靠后,用餐时距主桌远还是近,住宿在哪一层哪一间,纪念品怎样分配,合影时是站还是坐……非常具体,非常琐碎,也非常繁杂。

  海阳动员我们说:“老同志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他们不可能再有一个50年,有的甚至连10年能不能挺过去都成问题,他们是咱们红军师的‘活化石’。千里迢迢‘回娘家’,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部队温暖!”

  按照海阳政委的动员,整个师机关全力以赴,全师一盘棋,使接待、庆典、纪念活动很圆满,老同志们满意度相当高。

  然而,海阳并没让具体事务纠缠一身,更没有沉溺于赞扬声中。他在热闹中保持着冷静,从庞杂中提炼出新的主题,他果断提出:把“庆祝建师50周年”与“参战动员”并轨举行,——让老同志们把亲手创造的历史荣誉,传递给新一代;——让即将参加“轮战”的年轻一代官兵,向老同志们展示不怕牺牲的必胜信念。这种互相鼓舞、互相鞭策、互相激励、互相教育的作用,意义会更重大,影响会更深远。这才是我师政治工作的主导与核心。

  毫无疑问,“建师50周年暨参战动员”搞得有声有色,61师老前辈、新一代都从中受到巨大教育和鼓舞。

  后来到了前线,海阳进一步发挥了这种“互相鼓舞、互相鞭策、互相激励、互相教育”的思想,创造性地推动了61师与甘肃团省委、兰州大学的“双立功(前方杀敌立功,后方创业立功)活动”,产生了更大的效应。

  部队即将参战,上战场会死人,这毋庸讳言。干部战士心里都在嘀咕:牺牲了咋办?残废了咋办?——生死、苦乐、得失,父母、夫妻、儿女,和平时期不以为念的思绪,此时滚滚而来。

  张海阳预见到一些情况,但有些因多年不打仗产生的新问题,却始料不及。为了不使个别现象转化成倾向性问题,危及部队的稳定和士气,他天天下部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安排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打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我军太久没有打过仗了,青年官兵中怯战情绪恐惧心理比较严重。除政治教育、纪律约束、物质待遇外,作为走向战场的师政委,张海阳久久酝酿,我军历来光荣传统,一定是要讲一点精神的!要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口号,既是全师参战官兵的自励自勉,又是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既要响亮,又要精炼……要满足这么多条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海阳发动师机关各部门,群策群力,一时间,五花八门,许多建议都摆到了他的办公桌上。虽经热烈讨论研究,建议的口号不少,却始终不够满意。最后,师党委着眼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汇总各方意见,归纳出一个新的参战口号:

  “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

  十个字,是我师轮战的豪言壮语,响遍了八里河东山。在新闻媒体宣传后,更震动了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将军,欣然命笔,为我师书写了这条口号。

  还在二线训练时,海阳政委就曾迫不及待“三上前线”。

  一上前线,1986年1月2日。

  部队到达集结地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3天,海阳带着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周天宏、政治部干部科长赵稳弟、后勤部战勤科长,加上司机,共5人第一次上前线。

  周天宏接到通知后,准备了地图和手枪。因为是第一次上前线,很兴奋,也有点紧张。周天宏一再考虑,如果遭遇越军特工怎么办?作为随行唯一的军事干部,自己肯定要挺身而出。转念一想,不对,保护首长最重要,应该首先扑到海阳政委身上……

  从砚山县到麻栗坡县约110公里,路窄坡陡弯急,完全不同于北方开阔的路面。海阳政委谈笑风生,见到什么都能作为话题,妙趣横生。车窗外经过一头满身污泥的水牛,他就讲水牛的习性,本性上温顺,发起怒来难以驾驭。话音刚落,那头水牛好像听懂了,忽然怒吼着撞到我们的车前,碰破了头。不久,又见到大片大片“三七”种植大棚,周天宏他们不知“三七”为何物,海阳政委就讲起“三七”活血化瘀的药用价值,文山州是祖国的“三七之乡”……

  周天宏边听海阳政委谈天说地,边看地图,由于地域陌生,常常自言自语。海阳政委估计他过于紧张,便讲起一个与地图有关的故事给他听:

  ——有一位参谋,跟着首长去勘察地形。首长一路上眯着眼睛,似睡似醒。走着走着,迷路了。首长下车,四处张望了一番,便随意指着前方一个小山包说:我们上那小山包,左边有个村子,村子南边有个土围子,就到目的地了。参谋一路小跑过去一看,果然如是。他返回问首长:你是不是来过?首长哈哈一笑,说:我怎么可能来过?只是昨晚多花了一些时间,把地图吃透了!

  周天宏相信,海阳政委这个故事肯定是真的。他暗下决心,自己也应把地图彻底吃透,做到烂熟于心,才是一名称职的军事干部。

  车过盘龙江,转过几道大弯,突然看到右侧山坡一片雪白,定睛一看,是漫山洁白的墓碑。车上人为之一震,呼吸都暂停了。——那就是著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园”,937位南疆英烈长眠在那里,震撼人心。大家不禁自问:自己会不会躺进这片陵园?海阳政委叫吉普车停下,带着大家下了车,面向烈士陵园方向敬礼默哀。

  过了麻栗坡,天就黑了下来。周天宏心情越来越紧张,手枪掏出来,又装回枪套,反反复复好几次。车行10公里后,绕过一道山梁,但见灯火骤明,人来人往,周天宏在《我的老山》里写道:

  眼前闪出大批军人。只是他们着装随便,许多都没戴领章帽徽。啊,这就是“落水洞”了,67军军部所在地。我下车询问:请问军部在哪?几个小战士仔细打量我,又看了一眼我们的小车牌子。见我们着装整齐,军车没带伪装网,车牌号码也明显不同。他们立刻惊呼起来:嗨,你们是47军的?你们可来了!忽地,周围的兵全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我们,你们什么时候接防?你们什么时候上来?看到战士们的兴奋劲,使我想到了救星、渴望、期盼等等一些词,可见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有多焦虑,多着急。

  二上前线,1986年2月3日。

  海阳政委带着师政治部组织科的我、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周天宏、军务科参谋潘得启,加司机,一行5人,开着212吉普,到67军军部和138师师部慰问春节。

  我们一路翻山越岭,按图索骥。周天宏作为去过一次前线的“老向导”,一边看地图,一边念念有词:路不进城,从文山城东边绕过。海阳政委仍然说说笑笑,周天宏也不时插科打诨,结果车子走错了路线,他却浑然不知。突然发现前方堵车,周天宏明白:车子误入了文山城区。海阳政委叫道:“不对吧,走错了?”周天宏镇静答道:“没错,再拐个弯就不堵了。”海阳政委看他答得肯定,便没再吱声。

  文山城并不大,但盘龙江以一个大大的“S”型穿城而过,把城区一分为二。这样路就绕远了,至少要两过盘龙江。周天宏指挥着司机,左转右转,总算驶出文山城区。海阳政委还夸奖他识图能力有提高。到了67军军部,周天宏用陕西话低声对我说:“我的妈呀,刚刚走错咧,多拐了好多路。”

  落水洞,67军军部驻地,到处密布伪装网,岗哨林立,人人头戴钢盔,荷枪实弹,好一派森严战场景象。跑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海阳政委的“发小”——以“常胜将军”著称的粟裕大将的长子、时任67军参谋长粟戎生。他和海阳一见如故,亲热地兄弟相称。我在一旁却暗吃一惊:堂堂的军参谋长,有朋自远方来,不修边幅,灰头土脸。看来我们接防后,难免这般模样。

  粟戎生向海阳介绍战场情况,把敌我态势详细讲给他听。一些突出的敌情,极端危险的阵地,譬如李海欣高地等,介绍得尤为详尽。海阳政委示意我和周天宏做了笔记。这些由67军兄弟们拿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实在太珍贵了。

  粟戎生打小爱好航模。来的路上,海阳政委向我们提起过。此时,粟戎生开始展示他这一爱好在战场上的应用:他自制的航模飞机,不断飞越越军阵地俯冲拍摄了许多越军阵地布防的照片。那时,还没有数码摄影技术,彩色胶片也才上市不久。粟戎生从他的航拍照片中挑选了一部分,作为珍贵礼物,送给了自己世交的伙伴、如今前线兄弟部队的指挥官张海阳。

  望着他们二人专心致志挑选相片的神情,我恍惚感受到淮海战役前敌指挥部的氛围:犹如粟裕将军和张震将军,一位三野司令员,一位三野参谋长,在切磋战役部署计划。岁月倥偬,又一代军人,双双子承父志,在战场上不期而遇……

  粟戎生执意留海阳和我们吃了晚饭,天已将黑。海阳和粟戎生久久握手,互道珍重,依依惜别。车开出一段路,海阳让把车停下,“换换手”,他亲自驾车跑起来。我从没见过海阳开车,担心地小声问司机:“他,行吗?”

  司机笑出声说:“行!政委车开得很专业。”

  海阳接口说道:“和戎生大哥比起来,我开车不过是‘小儿科’!你看他,把小时候的航模爱好,都玩到越军阵地上了。他跟我说,等轮战以后,他就想研制无人机,侦察的、战斗的、轰炸的……,说不定就成了未来军事的发展方向呢!”

  果然,海阳的车开得很专业,当晚一路顺利回到驻地。

  果然,无人机在30年后,真的成了世界军事前沿的尖端武器!

  三上前线,1986年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三)出发。

  海阳政委,师政治部主任骆永立,带着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周天宏,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纪大海、彭世成、于登轩,连司机,共8人。这一次,他们待得时间久,走的点位多,沿途住宿。2月13日他们登上了八里河东山1175.4高地,视察了我师未来坚守的主阵地。14日经坝子等地,登上了老山主峰。

  周天宏在《我的老山》里记载道:

  ……我们在泥泞的简易路上稀里糊涂地上了老山。

  老山主峰的一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老山主峰”四个大字。这地方与越军阵地不通视,大家高高兴兴地照了张相就返回了。

  从老山西侧下山,在路边随便吃了点饭,我一个人坐海阳政委的车从马关方向返回,骆主任他们的车随后行驶。中午天气热,司机有些困,我说休息一会儿再走吧。海阳政委说,他开!我说这条路比较险,又在越军炮火范围内,还是让司机休息一会儿再走吧。海阳政委说:放心吧!说着就坐上了驾驶位置。

  司机好像对海阳政委的车技很放心,他躺到后边座位睡觉去了。我坐在前边副驾驶位置,我向来坐车容易打瞌睡,而且午饭后最犯困。但是,我向左望一眼海阳政委,他很淡定,没有一丝疲劳感。透过海阳政委,路那边却是悬崖,我不由得心里紧张。那天我一点没有打瞌睡,两手始终紧紧地握着座位前的扶手。

  途中颠簸,海阳政委的喝水杯子倒了。他一边开车一边弯身捡喝水杯子,结果车的方向忽地跑偏了一下,我吓坏了。但是,一刹那间,他就扶正了方向,稳住了车,还笑呵呵地说:“哎呀,吓着首长了!”

  周天宏一不小心,自己被整成了“首长”,——由一位正师职干部给他当司机,还毕恭毕敬称他为“首长”,开了一个典型的“海阳式”玩笑。不过,命中注定,周天宏后来真的成为21集团军副参谋长,大校军衔,确实成了首长。

  61师接防八里河东山13.9公里88个防御阵地后,海阳政委不顾大家劝阻,经常轻装简从,前往一线阵地,足迹遍布全师165个哨位。他常说:“我们政工干部不仅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凡是有战士的地方干部都要去,这是我军一贯的传统作风!”身为师政委,他坚持以身作则,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从师部坪寨通往前沿,有一段必经的地域,名叫“三转弯”,坡陡弯急,暴露在越军直瞄火炮射程内。为此,师里规定:经过“三转弯”,车辆一律放空通过,人员一律下车步行,并在坡道上下修建了临时隐蔽工事。

  海阳上阵地,大多选择黎明黄昏雾天雨天经过此处。但有一次,他带着张苏华干事与几名机关干部,刚到“三转弯”,轰轰轰,越军突然密集炮击。海阳反应灵敏,高喊:卧倒——!大家哗啦一下趴在地下,他却从容不迫,确认大家都安全了,才就地隐蔽。此时,纷飞的弹片把树枝斩断。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枝一叶落到他身上,惊得大家目瞪口呆。

  海阳对下到连队阵地的机关干部说:“你们下去,工作重心就是减少伤亡,尤其要减少‘非战斗减员’,一定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海阳提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阵地管理,加强战场纪律,像上下阵地,进出猫耳洞,晾晒被褥,擦拭武器,灯火管制,吃饭喝水,拉屎撒尿。所有的小事都不能含糊。”

  海阳时刻强调:“戴钢盔!戴钢盔!戴钢盔!不要怕麻烦,这是减少致命伤最重要的防护措施!”

  没上过前线的,没打过仗的人,偶尔戴一次钢盔,可能会有新鲜感。但随时随地戴着那玩意,必定会有抵触情绪。钢盔那东西重呀,戴在头上沉得很。天闷热、潮湿,戴久了,你就感觉头上压着一座大山,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很多战士不爱戴,没人检查就把它摘下来,甩到一边去了。海阳政委上阵地,总要检查戴钢盔情况,轻易不发火的他有时竟为此爆粗口。

  老山是热带丛林战区,给我们这些来自大西北,擅长沙漠戈壁作战的军人,带来了湿热的折磨。一次我汇报前沿阵地情况,谈到181团1营战士中,出现了烂裆、牛皮癣、脱发等症状。海阳闻听,当即表示要带军医到前沿,搞清发病原因,找到解决办法。我对他说:“发病阵地是-22号,地势太低,目标暴露,与越军阵地太近,都能看清对方人脸,非常危险,你就不要去了!”大家也纷纷阻拦。

  没想到几天后,海阳见到我,兴奋地说:“-22号阵地我已经去过了!幸亏你发现反映问题及时,总不能让战士们既冒着敌情的危险,还要忍受皮肤病的痛苦。”此后,在上级后勤机关帮助下,我师向一线阵地投放了多种治疗皮肤病药物,加之用土办法修建淋浴冲澡设施等,有效降低了发病率。海阳还针对毒蛇出没、蚊虫叮咬、老鼠猖獗等阵地状况,及时安排制作雄黄药袋、驱蚊药剂,开展防鼠疫活动等,有效地稳定了官兵情绪。

  张苏华干事向我详细回顾了海阳去-22号阵地的经历:听到我反映的情况,海阳政委和刘登云师长都争着要去-22号阵地。海阳政委好不容易说服了刘师长,带着张苏华和警卫员陆长贵,背着慰问品一大早就出发了。他们先爬到1175.4高地(即著名的“八十年代上甘岭”),在最艰难的一段路程,海阳政委手脚并用往上攀登,张苏华和警卫员紧随其后。

  坚守1175.4高地的是181团1营。营长狄建华、教导员周兴堂完全没想到,师政委亲自来到他们阵地,还带来牛肉干、罐头、香烟、书籍等这么多慰问品,以及来自家乡的信件,真是喜出望外。战士们都围拢过来,海阳与他们拉家常,询问战士们还有什么难处?阵地上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家里有没有来信?战士们都抢着跟他搭话。

  海阳没打算在1175.4高地止步,他的目标是-22号阵地。他带着张苏华和警卫员陆长贵,来到181团团指,说要去-22号。181团团长赵国民、政委李太忠一听就急了,拼命劝阻他不能去!海阳执意坚持非去不可,大家都感到很为难:一个师的政治委员,前出到直接面对敌方的正斜面负号阵地,这是多大的风险啊!

  僵持了好一阵,团政治处主任杨忠敏,看实在挡不住海阳政委,便自告奋勇说:“实在不行,我陪你去吧!”边说着,边提起一把微声冲锋枪,与1营1机连连长王运双一起,准备出发。

  临行前,杨忠敏对海阳政委说:“去前沿阵地‘换换装’、‘化化妆’。一、保持战场常态穿作战服。二、神态轻松,若无其事的样子。三……这第三最难办,你不知道,那个越军呀,很狡猾的,他们专打两种人……”

  海阳问道:“哪两种人?”

  杨忠敏说:“一是‘戴眼镜的’,二是‘扛镜头的’。”

  海阳笑着说:“作战服穿着呢,至于眼镜,摘了就是。”

  杨忠敏苦笑道:“摘了眼镜?你就看不清啦!”

  海阳说:“短时间问题不大,比如过‘百米生死线’的时候。”

  就这样商定了。

  他们一行先到了-21号阵地,比较顺利。再向-22号去,就要经过著名的“百米生死线”了。他们在山的一侧,等待雾气环绕山腰,或者云层遮住太阳。老山雾多,一阵浓雾飘来,1连长王运双示意自己先过,他顺利通过后,看看没什么情况,杨忠敏便安排海阳政委跟在其后。

  岂知,海阳政委非常信守承诺,真的摘掉了眼镜,尽管视力受到影响,他却镇定自若地在“百米生死线”上踱起步来。

  海阳这一特点,也很像其父张震。他们父子都是大高个。战争年代,张震就从不快跑,总是迈开大步走,情况紧急了,就步子迈得更大一点,走得更快一些,哪怕敌军就在视线可及的后面追赶,他也从容不迫。大家虽有点急,也只好跟着他大步走。

  此刻,王运双和杨忠敏分头在“百米生死线”两端,俩人的脸都绿了,瞬间大汗淋漓,又不敢催,毕竟一是师首长,二是就在越军鼻子底下,不可声张。他们提心吊胆,好容易等海阳政委闲庭信步走过去后,杨忠敏一溜小跑,风刮一般到了山腰哨所。看到海阳政委已戴上眼镜,安好如初,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他们一行终于到达了-22号阵地。

  海阳亲眼目睹战士们的生存状态,心痛不已。猫耳洞里水珠不停滴落下来,坚守阵地的战士们,钻进猫耳洞里,被子湿漉漉的,洞顶在渗水,就像住在“水帘洞”似的。

  “——这样不行。你们得想办法,改善居住环境!”海阳连连感叹。在他指导下,后来战士们开动脑筋就地取材,把竹子剖开,在猫耳洞内绑扎,沿着洞顶、洞壁,搭起支架,蒙上军用雨披、编织布。这样,洞顶流下来的雨水、山水,就全被挡在了雨披和编织布外。他们又沿着猫耳洞壁两侧,开挖了排水沟槽,把从雨披和编织布淌下来的水,随时排出洞外。

  “防水工程”大见成效。虽然还有潮气,但猫耳洞内不再滴水,睡觉安稳多了。

  海阳从-22号阵地下来时,老天相助,刚出战壕,一阵浓雾滚滚而来,完全遮盖了我军与越军之间的山谷地带。虽然双方直线距离不过百米,那时段却一片茫茫皆不见。——天助我也!海阳带着一班人马,坦坦然然,没再摘眼镜,就通过了“百米生死线”。又穿过-21号阵地,攀上八里河东山主峰,再次越过主峰山脊,一路平安回到山的反斜面师团指挥所。

  我曾对海阳前往-22号阵地表示非常惊愕,他附在我耳边低声说:“我是写了‘东西’上去的。”

  在前线写“东西”,指的是“遗书”。一线阵地干部战士得知师政委也留下遗书,义无反顾上前沿阵地,都很受震动。

  海阳的身先士卒,绝对来自父亲张震树立的家风。很多年前,张震就给家人定下了三条家规:

  一、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我的牌子,更不许利用我的影响,为亲朋好友谋求特殊照顾。

  二、不许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所送礼物和公费吃喝玩乐。

  三、回家和外出,不许乘坐公家配给我的车辆,不许打变相赌博类的麻将、扑克。

  核心就是——不许特殊化!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海阳无愧于是家规忠实的执行者。

  一线跑得越多,海阳对前沿阵地的危险、艰苦、单调、枯燥,体验越深刻。他感到:保持旺盛的战斗精神,一线官兵迫切需要丰富精神生活,改善物质生活,于是,利用作战间隙,61师参战部队深入扎实地开展起“打好今日仗,育好明日才”活动,来自后方和二线的书籍报刊、信函源源不断地送往一线阵地。我军的传统从来就不是“战争让女人走开”,而是“巾帼不让须眉”。师党委确定把全师女性官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她们的特长和技能,组成了火线女子“三队”。

  一、“火线女子救护队”

  由37名军医、护士、卫生员组成,马志萍任队长。分为8个救护小组,携带武器,抢救、输送伤员,使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二、“火线女子服务队”

  由19名通信连女兵组成,丁瑞玲任队长。只要战事稍有缓解,她们就全副武装,前往一线,为战士们洗衣、缝补、拆洗晾晒被褥、烧菜做饭、改善伙食,既像慈母,又如姐妹。她们成了阵地上最受战士们欢迎和喜爱的一个群体。

  三、“火线女子宣传队”

  由10名能歌善舞的女兵组成。她们携带乐器,吹拉弹唱,即兴编演各种鼓舞士气、歌颂英模的小节目,把战士们演进作品中,大有当年朝鲜战场文艺兵“王芳”的风范。她们在阵地搜集素材,创作出许多或激情四射,或柔美抒情的节目,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后来,以她们为骨干,与师高炮团战士演唱组融合,组建了我师“猫耳洞之声”乐团。

  ——“猫耳洞之声”乐团,原产生于我师高炮团。由于老山地区敌我双方没有空战,高炮团临时改做了军工:每天不停地把食品、水、弹药、搭建猫耳洞的波纹钢等,翻山越岭背上一线阵地。轮战期间,他们以人力运送物资数百吨,是全师体力消耗最大的部队,而且是无名英雄!这支战前扩充的团队,文化层次较高,充满着乐观与浪漫精神,战士们在大小不同尺寸炮弹壳里注入适量的水,形成音阶,模仿古代编钟吊成一排,敲击演奏出悦耳动听的战场音乐。开始只是自娱自乐,后来为一线步兵演奏,再后来,与师“火线女子宣传队”融为一体,创作了许多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歌曲,从前沿阵地一直演到首都北京,成为61师向全国宣传老山精神的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文艺品牌。

  三队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36岁,平均年龄19岁。她们先后190多次冒着敌人炮火穿越生死线,到前沿阵地抢救伤员,运送物资,洗衣服,文艺演出,被誉为盛开在八里河东山的66朵美丽小花。三队曾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先进集体。

  海阳轻易不动容、不动情。

  轮战期间,他和师党委“一班人”的淡定、镇静、乐观、亲切、团结,成为全师稳定军心的无形力量。但在战后,他却不止一次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在部队轮战结束回撤途中,在云南某地一次欢送会上,地方领导致贺辞,海阳致答辞。刚开了头,他突然情绪失控,哽咽不止。我师在座的同志,谁也没见过师政委流泪,大家抑制不住,都哭了起来。过后海阳说:“面对凯旋,我想起那些一起同来,却不能一起同回的战友;想到这一年半日日夜夜的战斗岁月,再也忍不住了!”

  过了许多年,海阳已授中将,担任成都军区政委。我师一些参加过老山轮战的老兵,其中有“10·19出击拔点作战”的几位功臣,相约到成都看望他。落座后聊起“10·19出击拔点作战”,海阳一一叫出牺牲战友的名字,泪流满面,抽泣起来,这些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老兵们,同他们的政委抱在一起号啕大哭。

  海阳没有变。职务高了,他还是老山那个身先士卒的红军师政委!——老兵们众口一词。

  此后,参加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指挥,直至从第二炮兵政委任上退下来,担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们看到:张海阳恪尽职守,始终保持着老山前线的那种热血浓情!

  就在本书付梓之际,2015年9月3日,传来张震老将军与世长辞的消息。老将军走的那天,恰逢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老将军走得辉煌,走得圆满。谨以本文回忆张震老将军的精彩片段,深情怀念这位德高望众的老将军!

  张震、张海阳,——父子上将,满门忠烈。

  他们是人民军队的骄傲,也是我们61师的自豪!

(未完待续i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妖怪山 | 2016-9-23 17: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期待精彩继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