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散文】柴米油盐(十六)

[复制链接]
查看1125 | 回复6 | 2016-10-22 1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22.1.jpg

柴米油盐(十六)
  在下乡的日子里,知青是需要过五关、宰六将的,其中生活关是首先面对的,而且是必须要过的,生活关中,从跳蚤、虱子关开始,到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醋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每天都要和柴米油盐打交道,那时也真是可怜,这“柴米油盐”,我们就长期缺油无米,当时大米在城里也是控制供应的,只有南方户籍的每月才会配给十几斤大米,我的母亲是湖北人,按南方吃米户算,故从小在家中吃米饭是常事,可来到乡下之地,是长年见不到大米的,农民也不喜欢吃大米,至于当时的我们,什么大米不大米的,不管是杂粮或其它什么能吃的野菜野果,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下乡之初,我们知青每月供应45斤粮,供应了半年,随着生产队的夏收,我们的供应粮停了,我们和农民一样,按人口分粮,我们知青能分到村上平均口粮的1人半,当时,分给我们队知青的约一人一年500斤毛粮,一天约1斤3两七,拿现在说,足够了,可在乡下时,这点粮是怎么都不够吃的,500斤粮中有一大半是玉米,所以我们几乎天天喝包谷糁稀饭,越喝越刮肠油,越喝胃越大,越喝肚子越饿,人的胃整天处在饥饿状态中。这也许与城市相比绝少副食品有关。

  吃的油我们也是随生产队分,当时分的是棉籽油,黑黑的,大约算下来,每人每月二两油,这点油是经不住年轻的、饥饿的我们去折腾的。往往是图了眼前一时口福,弄的剩下的日子没有油吃,我们有些知青同学还常回西安的家看看,打打牙祭,补充补充,可我不愿意回西安的家,当时,父亲还被关在“牛棚”,那种颠倒黑白的政治氛围让全家笼罩在一片惊恐之中,农村再苦,相比较城里的生活哪种精神折磨,这点苦也就不算什么了。所以,我相信那句话“人有享不了的福,人没有受不了的罪”,人到了艰难困苦的时候,只要精神不死,什么样的罪都能承受,我也从历史小说中看到越王勾践的故事,从君王到奴隶,从奴隶又回到君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吃屎装疯,卧薪尝胆,舍妻抛国,绝处逢生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女同学天生的会当家,她们开始计划吃粮了,我们仨男知青也同意,慢慢地学会精打细算的生活了,粮油计算着吃,柴火由男知青负责上山砍,当时队上不允许烧麦草了,麦草也是冬天牲口的唯一草料。记得当时吃的盐是大颗粒晶体状的工业盐,我们有时没有菜吃,只能往玉米糁稀饭里撒点盐,大颗粒盐吃到嘴里嚼起来嘎嘣嘎嘣的。

  挑水是我们男知青的事,每天下工我们男知青负责弄柴火挑水,刚开始挑水,走到河边,两个水桶装满水就挑不动了,两只木桶本身就很重,加之河边距知青点有几百米的距离,虽说有条路,但泥土路让牛踩的坑坑洼洼的不好走,没走一半路,绊一跤,水洒光了,只能重来,刚开始我只能挑半桶水往回走,而且肩膀的负重很大,踉踉跄跄地把水挑回来。农民也在河边挑水,但看着他们轻松自如的姿态,我们自叹不如,农民也看出我们的困窘,给我们示范着挑水的要领,从河边打水起,不要在水边打,要用扁担钩子挂着水桶往水深处取水,要眼疾手快,否则水桶掉到水中又麻烦了,水打满挑起上肩,要慢步走,还要借着水桶的摆动,身体晃悠地朝前走,水不但洒不出来,人也显得轻松了许多,换肩的时候,借着水桶往高摆的动作,身子一拧就换了过来。我们刚开始挑水不得要领,水老洒不说,把人还累的不行,而农民挑水,水桶装的比我们的满,路比我们的还远,但他们气定神闲,晃晃悠悠,一步一趋,真是协调而优美,我们在农民的“教育”下,逐步地掌握了挑水的技巧,后来,我们竞然也是一步一晃悠,还能唱着歌把水挑回来。

  挑回来的水有时是不能喝的,尤其是雨季,河水混浊,挑回来的水要在水缸里沉淀,放入些明矾,让水加速沉淀,而从水缸舀水时,不能搅动,以免把水搅混,隔几天水缸底就有了厚厚地一层泥,又要翻倒水缸清洗一遍,我们靠近河边,用水比较方便,但是大家也知道挑水用水的不易,大家都不浪费水,洗碗、洗菜都省着用,洗脸刷牙也尽量的节省水,以至我后来回到城里也有了节约水的习惯,从不浪费水,洗碗、洗衣时也不将水龙头开大,而且能让水重复利用,这都是下乡艰苦环境中养成习惯的延续。

  下乡之初,我们只是背着行李而来,什么有关吃的调味品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什么酱油呀,醋呀,辣子酱,豆瓣酱的,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闻所未闻,在白面条里放点盐,再倒点浆水就算美味了。直到有知青回家探亲返回时,才知道捎回来了固体酱油、醋精、甜面酱等稀罕物,我是极少回家探亲的,因为知道父亲还被关在“牛棚”中,回家只是遭来一些侮辱和谩骂。知青们捎来的东西自然是共产了,三男四女七个知青在一个锅里搅着勺把,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情感,不管谁带回来好吃的,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集体。有时觉得下乡知青之间的感情深厚,就是从这搅勺把、无私奉献开始的。

  建忠的妈妈(左阿姨)和姐姐来看望建忠来了,这让我们兴奋了好几天,如同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最让人兴奋的是,左阿姨带了几个罐头瓶装的雪里蕻炒肉丝,而且是用大油炒的,那个香味,至今让人想起来还回味无穷,几瓶菜让我们省着吃了好几天,每人碗里只有一小勺,却早已胜过美味无数。左阿姨和何姐真是勤快,几天时间里,把我们的被褥都翻洗了一遍,还给我们用热水煮衣除虱,用药灭跳蚤,她们的到来,真是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但这种温暖也只是短暂的几天,她们提着大包小包而来,两手空空而去,真让我们心中纠结不已。但美好的相聚通过肠胃让我们不停地回味。

  后来,老杜的姐姐也来看我们,女同学的亲友也陆陆续续来过,他(她)们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他(她)们是大家的亲人,还给我们尽可能地带来了生活必须用品,尤其是食品,那时候一瓶辣子酱或甜面酱就让我们节俭的吃几周,用来夹馍就是上等的美味了。这些亲友看到我们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也背过身悄悄流泪,那时候的政治背景是不允许人们对上山下乡运动有什么抵触情绪的,泪也只能悄悄的流。但不管怎么说,亲友的到来,令人高兴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心中的宽慰和希望,带来了好吃的,那白面条里倒点酱油,当时那个香呀,以至,后来知青回城探亲回乡,固体酱油那是必带之物,不但自用,还会发给乡里乡亲们一些。

  城里的亲人们慢慢地知道了我们生活的真实状况,也时不时地托人捎来些面酱、辣子酱之类的食品,让我们的生活也有了一些“味道”,殊不知,这些东西恰恰激发出我们更加强烈地食欲,所以,山区的野菜、桑果。一切能吃的都成为我们的腹中之物,苜蓿和槐花更是我们锅里的上等佳肴。

  我在下乡三年的时光里,我的亲友没有来探望过我,和其他亲友们探望相比,我深深地感到遗憾,但我并不责怪他(她)们,如果我善良的母亲能够抽身看我(父亲被关在牛棚失去自由是不可能来看我的),一定也会带上好吃的,让我也能够拿给大家一块分享,以弥补我对别人的亏欠(老是吃别人的),但同时。我也不想、不愿意她们来,我知道她们自顾不暇,我更害怕她们的到来暴露了我“狗崽子”的身份,往往想到政治上的压迫时,我觉得有时在农村吃苦倒是一种享乐,尽管缺盐少醋,缺这缺那的,而在城里的母亲她们,可能吃的比我能好点,但我觉得他(她)们承受的苦难远甚于我,饥饱的问题要远远小于政治、精神上的压迫。我宁可受苦受难,也不愿承受精神上的压迫。感谢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也感谢老同学建忠知根知底却能几年守口如瓶的保护,广阔天地它让我学会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还让我的精神面貌脱离了被压抑的“狗崽子”回到了常人的状态,广阔天地也是我思想还能欢乐的天堂。

10.22.3.jpg
李建平,河北,湖北人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三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并创建陕西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担任学会主任,并曾任《陕西建筑设计》、《建筑能源》内部刊物总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并编写有《浮云朵朵》、《思念妈妈》等,工作之余写作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等,文章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法制周报》等刊物,对历史的追忆,对灵魂的注解,让老知青又用文章诠释演绎一曲悲壮的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6-10-22 20: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祝创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10-23 08:3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仲祥老师好!谢谢你的关注,创作很难愉快,不是暗自神伤就是潸然泪下,但通过不愉快的回忆,来到文章成型确是愉悦和轻松的,如释重负般,天凉,顺颂秋祺!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6-10-23 18: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翔鹰 | 2016-10-24 0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生动,学习,问好您!
打赏鼓励一下!
生有生的价值,死有死的价值。用灵魂抒写文字,用文字雕刻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10-24 07:3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翔鹰好,谢谢关注,一条弯弯的河,又能捧出多少回忆的浪花,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10-27 07:5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翔鹰好!谢谢你的关注,一个真诚的关注,会给人带来强大的动力。顺颂秋祺!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