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车从G42沪蓉高速湖北段,进入“大别山隧道”时,使我思绪飞扬。 穿行在大别山脚的隧道里,如同置身于灵魂的浴场,心不再旁骛,情不再矫揉。眼前呈现的是咆哮的风云,耳畔响起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激动人心的战地歌声,脚下似有革命的风雷在呼啸滚动。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热血在奔涌,我的思绪已经融汇到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 从“黄麻起义”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一直红旗漫卷,红星闪耀,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胜利的欢歌声中,大别山区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工农子弟纷纷走进革命的洪流。走出了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主力红军。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400多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这些辉煌数字的背后,是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前后共有50余万大别山儿女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仅红安、麻城两县市就有28万多人死于战火,许多乡镇成为“无人区”,登记在册的烈士就多达3.5万人……硝烟散去,战痕犹在。 走出隧道,行不多远,我们进入安徽地界,在我的视线中出现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的字迹,尤其显眼。在我脑海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电影场景,一幅幅画面不断闪现。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连莫斯科都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的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当年的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在这里转弯。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已经开始了! …… 眼前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那抛头颅,晒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老一辈,那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劳动大军。活灵活现的一幕又一幕闪现在我的眼前。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触景生情,能生活在这样幸福美满的社会中,这是我们大家的福分,生在福中要知福,同时,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以极大的热情去完成革命先烈的为之奋斗的未竟事业——振兴中华! 我们的车以120迈时速,很快就靠近到安徽的合肥,看看那漫山遍野的翠竹,就使我再一次回忆起了袁鹰写得《井冈翠竹》的散文来,从远处看,郁郁苍苍,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永不变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