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暖 于 2016-11-17 11:15 编辑
不久前,回家乡县城小住了几日。闲着没事,想找几本书看,竟找不到。猛然想到去县城新华书店转转,也许可以。结果让我大失所望。新华书店原来二百多平米的营业大厅,现已面目全非。大部分被租赁出去做了鞋店、衣服店。只有中间五六平米的一点空间权作书店。但就这么小的门店,也不开门营业着,门上凄冷的挂着一把锁。 问旁边开店的女人,为何不开门?她说,书店平时也没啥人,开不开门就说不准。心里顿时涌起一种莫名的沉重和悲凉,还有几分愤然。
回家后细一想,又觉得不该少见多怪。俯视当今社会,尤其是成年人,又有谁重视自身文化教育了。别说小县城的书店,就是市里的大书店,又有多少人呢?除了小部分自喻为“文化人”的人,谁有闲情雅兴去逛书店。都在抓钱,都在为了生存疲以奔命。那些整日在官场上商场上拼杀的人,根本无暇去看书。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么一则趣闻:有一记者问陕北农村一个放羊娃:“你每天放羊为了啥 ?” 他答说:“挣钱啊”又问他:“挣了钱干嘛?”他说:“娶媳妇。”“娶了媳妇呢?”他说:“生娃。”又问:“生了娃让他干嘛”他答说:“放羊啊!”……
这不是当今文化教育的失败,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悲哀吗?!
也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说,据考证,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庭,其始祖爱德华,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在他的8代子孙中,出了13为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一位缺乏文化教养的赌徒,他的8代子孙中,有300多个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可见,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一群人,一代人呢?
这令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开始时倡导的两句话:“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我觉得现在还应该再加上一句:“再忙也不能忘了读书。”
多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就曾提出:“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读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我觉得如今还值得我辈效仿。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作家三毛甚至说,读书多了,人的容颜也就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藉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之乐,在于得之于目而富于心。我们以书为伍,便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清纯;少一份庸俗,多一份儒雅。读好书,仿佛与圣贤面对,聆听其教诲,感受到心灵的充盈,思想的开阔。
书是益友。当你痛苦时,给你抚慰;当你困惑时,给你解疑;当你迷茫时, 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让你振作。
漫漫人生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不可无书,每个人的成功不能无知。有人说,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参悟社会。朋友,请学会读书吧,让读书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让书籍成为你一生的伴侣吧! [个人简介] 曹金庭,笔名,温暖,男,汉族,大专文化,1962年10月生,山西大宁县人,现在大宁县直机关工作。爱好文学、书法、旅游,曾在省报社做过编辑记者,在县市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