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学征文】【三笑酱油散文】迷思雕花楼

[复制链接]
查看972 | 回复3 | 2015-1-17 16: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1-17 18:16 编辑

       在苏州西山的时候,环岛的路正在重新建设,搞的到处是土,谁能想到太湖中心的西山岛上也是如同八百里秦川一样尘土飞扬。
因为看过地图,一路行来的我们都想着去缥缈峰一游,可是当真按着指示来到山脚下的停车场,看那不高的山峰,很成群的有人,我们反倒没有了兴趣。这是西山缥缈峰,绝对不是金庸书中的天山缥缈峰。这里没有灵鹫宫也没有天山童姥,上去后不过是一看太湖,不去也罢。
不上缥缈峰,看着路边的指示牌,有一座雕花楼,估计不错,反正没事,那就去雕花楼吧。
       雕花楼就在那停车场的附近,所在的地方叫做堂里。
       其实雕花楼的本名叫仁本堂,主人姓徐。这一组建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其后经过乾隆道光咸丰几代增修,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苏南民居建筑。因为这里木雕砖雕不仅样式繁多,而且雕工精细,极尽繁杂巧妙之能事。故又被称为雕花楼。
      进入雕花楼要走过一条小巷。曲折的小巷两侧墙面粗糙,色彩如同墨画山水,浓处乌黑,淡处发灰,更有浓淡之间的留白处处,这是风雨的侵蚀所致,如同我们要去的雕花楼,也是经过无数风雨从历史深处慢慢走近。
      雕花楼的正门斜坡单檐下挂着红底的匾额上写“西山雕花楼”几个金字,进门一个大理石的小屏风遮住的院内风光。说真的,这大门还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想来毕竟是一个民居。但是可千万不要小瞧这种低调的门面,经验告诉我这里面往往别有洞天。
      进得门来,果然。首先这庭院就有一亩有余。角落里一处假山凉亭,流水淙淙。沿着石板路面一路向前,几十米外便是面长满爬墙虎的高墙。左右看看,听着走过的导游说;脚下就是这建筑群的主厅“仁本堂”的所在。只是这里,早已成了遗址,只留下一个汉白玉的石桌和几个石础。
      站在遗址之中,摸着温润的汉白玉石桌,看着满墙的绿植,脑海中只有两个字:沧桑!
      我们跟着导游进入那满墙绿植的门中,眼前顿时一暗,仿佛进入到迷宫一般!
      在迷宫中我们不停地上下楼梯,看着房间内的各种装饰,各种木雕砖雕,导游在讲解的时候用随身的手电筒照亮,给我们解释种种精细之处。然后转身,又带着我们上楼下楼绕天井进走廊,转转绕绕几个回合后,我几乎迷路了。
      在导游介绍完毕之后,告诉我们可以自由参观。我就想:这可真是正应了当下的一句“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网络热词啊!
沿着原路,我想重新走上一遍,可是却走不出去。儿子在旁边着急地说:迷路了,怎么办!我也感到奇怪,明明听得到院中的水声就在附近,怎么就是走不出去呢?一番周折,白费了几次功夫后我静下心来仔细回想,渐渐明白这雕花楼的总体布局:这个建筑群是几个院落连接而成,院落之间只能通过二楼相连,而一楼则无路可通。二楼又增加了几个回廊走道,而楼梯又恰恰是布置在更隐蔽幽暗的地方,而且样式相仿,所以才能让人不知身在何处。恍然大悟后的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后感到豁然开朗,终于可以自由漫步了。
      在闲庭信步之中慢慢欣赏这个建筑的精微之处,看那厅前门板的雕花,尽管被破坏掉很多,但是远山近水依旧清晰;再看那豆荚雕饰,颗颗豆粒饱满晶莹,栩栩如生;更有用一整块木板雕成的门上云带,真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不由赞叹当年的主人家的不俗品味。
       可是看的时间久了,我突然间感到这里仿佛缺少什么。缺少什么呢?看着阴暗的房间,高大的围墙和那耀眼但却狭小的天井,我知道这个建筑缺少阳光。
        也许这正是私家民居的不足吧!高墙深院形成的正是一种完整的空间,他安全但是却更加封闭。
那石库门上刻着的“礼为教本”四个字会让你明白这民居的要义所在。这里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礼”字。所谓“礼”无非是让人懂得“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区别,儒家的思想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些规矩,而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落实到具体就是这深深大院的一墙一瓦。
       不过这种居住环境也太过压抑!在这种环境中即便是再精致,再富贵也让人有一种阴气太重的感觉,比不得那种光明正大通畅透气的粗俗贫贱。
前些年,我也曾去过扬州何园。那是个建于清代晚期的中西合璧的私家庭园,更加重视通风采光,明显的感觉是窗户宽大,楼梯广阔,围墙也没有这么高,视觉光线也更加的通透。同样是一个艳阳天去那里参观是不需要讲解员用手电照亮的。
      徐家的仁本堂民居是典型的中国儒家思想的反应,而何园却是受到西方思想及建筑风格的影响。何园的第一任主人何芷舠曾经做过大清国驻法国公使,回国后在在扬州修建了号称“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当时起名“寄啸山庄” 取自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和“登东皋以舒啸”。很多人都说他要在家里做一个富家翁,了此余生。可是谁也没有想到,1901年,将近七十岁的时候,何芷舠卖掉何园,去了上海。原因就是在扬州经商的他看到上海的发展空间和海运的机遇,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会失去了经济中心地位,而上海代表着未来。在古稀之年毅然离开扬州这一安乐之乡,投身于大上海。我们不得不佩服何芷舠的进取精神和预见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种进取精神的影响,何家近代出现了很多站在潮头领风气之先的人物。五代人之中进士两人,博士两人,院士两人,开枝散叶,家族兴旺。
       相比之下,这西山徐家恐怕是人才凋零了。尽管几百年来在当地也算望族,但是终究不过是一个富裕户而已,后人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杰出的人物。这曾经显赫的家族,也如同这老宅子一样渐渐暗淡下来。
      想到此,初时对那些高墙大院的羡慕之心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对于个人而言,经过大江大河的洗礼,然后回归家园享受那一份宁静,自然是理所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这样的选择实在是不够明智。闭塞的信息,不便的交通,阻碍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与联系,更因为视野的狭隘而压抑了向上的心灵。
     机缘不同,际遇不一。但是房屋的样式反应了建造者的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一个家族。逐渐的,徐家的后人满足于宁静安逸的生活,再也不愿意离开故土去外边开创世界,或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徐何两家的不同现状吧!
江苏省无锡市周新东路123 邮编:214121
无锡市环境监控中心      
张传东 电话:18921280161     email:zhang740108@163.com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米饭个人认证 | 2015-1-17 18: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soso_e161:}
打赏鼓励一下!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有新意 欣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