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城隍庙

[复制链接]
查看585 | 回复1 | 2017-2-1 08: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部老土 于 2017-2-1 08:45 编辑

魂牵梦绕城隍庙
                          
    来到古都西安,登上宏伟的钟楼,挑头远望,四条宽阔笔直的大街尽落眼底,目光随着繁华街道的四射延伸而心情舒展。这就是古都西安有名的四条中心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西安的城隍庙,坐落在西大街的正街上。
    走下钟楼往西行去,便直通西大街。西大街路面明清年代是用间断的石板铺路,1936年铺成石子路,解放后才建成水泥路。几百年间鼓楼的鼓声就是从这条街上隆响开去,落日的“暮鼓”与钟楼上旭日的“晨钟”相映生辉,古城的文化在这里得到诗意般的显现。西大街上最让人熟悉的就是西大街中段北侧的城隍庙了。
    西安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明王朝的三大城隍庙之一,由于级别很高,所以称“都城隍庙”。我国民间的“城隍”信仰始于周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宋之后,一直沿袭至今。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下令对天下所有城隍重新加封,并各赐相应品级朝服。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再次下诏改建都城隍庙,指示说:“朕设京师城隍,俾统若府、州、县之神,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侥幸而免。”西安都城隍庙正是在此大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西安城隍庙由朱元璋的次子秦王主持修建,原址在东门里九曜街,由唐辽王薛仁贵府邸改建而成。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于现西大街,后数经焚毁重建。最后一次大规模重建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庙前商民不慎失火,殃及山门及东西两院,火灾后,由陕西巡抚叶伯英倡导募资重修,恢复原貌。抗日战争时期,城隍庙又累遭日寇飞机轰炸,山门、二殿、寝宫、藏经楼、玉皇阁均不同程度受损,部分被毁,事后曾由庙方出资补修。至今,大殿东北角的被毁痕迹仍依稀可见。
    历史上的西安都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全国各地城隍庙罕有其比。当时,城隍庙山门口有座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气势非凡,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威猛无比。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二门两侧,各有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对守护。进入二门有一座飞甍重檐、精巧绮丽的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牌楼正面写有“有感有应”,背面写有“聪明正直”八个金字。牌楼下有铜狮一对,庄严威武。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雕梁画栋,碧瓦丹檀,蔚为壮观。大殿门上浮雕着各种精美图案花纹,雕工极为巧丽,神形韵味恰到好处,可谓鬼斧神工。大殿正中供俸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等鬼卒。大殿前各有偏殿10余间,专门供俸陕西境内各县城隍。大殿后由南向北依次为二殿和寝殿,规模小于大殿,但各具特色。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最盛时多达三十三宫之多。
    今年春节到西安探望老母亲,有幸路过西大街,远远看见一座雄伟的牌楼高高耸起,心想:城隍庙的牌楼已毁于“文革”,西大街上那里还有这么高的牌楼?赶紧请出租司机师傅掉转车头,来到了这座大牌楼下面。
    牌楼雄伟挺拔、雕梁画柱,铁狮子高大威猛。仔细回忆起来,这里正是小时候跟随爷爷常来的地方-城隍庙。经打听原来是西安市政府“重修山门”。宽阔的广场,雄伟的牌坊,青石板路直通内廷,重现了昔日的辉煌!
    回忆把我带到了与“城隍爷”无关的“城隍庙”……。
    那一年,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停止了上课,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我年龄小看不懂,再加上是“黑五类”子女,只好待在家中。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开始了无线电爱好之旅。从矿石收音机到电子管和晶体管收音机,从电子门铃到睡眠感应器,直至日后的电视机、录像机、发烧功放等等,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电路和制造组装。那时候晶体管收音机刚刚由上海“红灯”厂研制出来,小批量供应市场,价格贵的吓人,差不多是普通工人三、四个月的工资额。我和几个同学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安装出“七管超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了,成本才十几元钱,是商店成品机售价的十分之一。
    中国无线电工业的发展是和前苏联的帮助分不开的,中苏关系破裂后便失去了同步的技术,文革又导致大部分工厂停产闹革命,所以那时无线电元器件是非常难买到的。文革开始后,城隍庙门楼下的广场便成了自发的“无线电爱好者”交流的天地。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我就背上书包出门了,直奔“城隍庙”而去。书包里装着我心爱的各种无线电元器件,偶尔也把装好的“七管超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带上,去显显高超的水平,因为那时大多数“无友”还在“再生收音”阶段。
    那时候,来到城隍庙,远远的看到雄伟的大牌楼下站着三三俩俩的人,有工人,有学生,有干部,还有近郊的农民。他们有的拿着“密封双联可变电容器”,有的拿着“内磁小型动圈式喇叭”,还有的拿着“3AG?”的晶体管,相互在商谈着、切磋着、交流着!用最原始的“易货”方式,来获得自己需要又买不到的“元器件”。
    那时候,我几乎天天来城隍庙。家里穷没有钱,我便自己拿了条麻绳,用铁丝弯一个钩子绑在一起,从家中步行去西大街,路程足有十多里路。路过西稍门时,在有坡度的马路边站着,手中拿着“带钩的麻绳”,看到有拉架子车的“车夫”,只要车上装有重物,我就走上前去,用铁丝钩在架子车辕旁的铁环上,把麻绳担在肩上,用力帮“车夫”把车子拉上坡。运气好时每次能挣到一角五分钱,每天能够挣到三、五角钱。这便是被喻为“下九流”的“挂坡”职业。劳动所得全部用于购买无线电元器件了。
    那时制作半导体收音机的工艺很原始,用一块绝缘板照尺寸裁好,自己把元器件对照着电路图在绝缘板上划好规划图,用锥子打孔,再用圆锉扩孔,把大小适合的铜铆钉塞进孔中,背面垫上铜板,正面用冲子对准铆钉头,榔头轻轻地敲打,直至铆钉完全张开铆紧在绝缘板上。准备好焊锡丝,烧好电烙铁,把松香用电烙铁烧化滴在铜铆钉上,再用电烙铁溶化焊锡丝在铆钉上,只听得“滋”的一声,伴随着松香的香味,圆圆的焊点就牢牢地附在铆钉上了。对照着电路图,用漆包线连接着每一个元件,在绝缘板上固定着每一个器件,完成后检查每一处连线是否正确,然后通电试验,调试,直至喇叭里发出甜美的广播声,再装进自制或购买的机壳里去,一台完整的半导体收音机就完工了。
    收音机响了,更大的诱惑也来了。一般来说装成一部新线路的机子,大概总得使用两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主要的任务就是搜寻能够收听到多少电台,夜深人静时是我工作的开始,一折腾就天亮了!
     城隍庙“无线电”交易市场,是当年原始“市场经济”的处女地,是无线电爱好者的“桃花源”。“她”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她”给了我寻找元器件广阔的天地,“她”还赋予了我“少年的理想”!在以后长长的岁月里,这个时期带给我的知识、爱好、能力,使我受益终生!
    西安“城隍庙”的牌楼又高高地竖起来了,牌楼正面写着的大字:有感有应,聪明正直。不正是当年我们在城隍庙作为的事情吗?!无线电当然是“有感有应”,我们无线电爱好者们通过努力地学习和严谨地做工,当然是“聪明又正直”了!
    城隍庙大牌楼下的“无线电爱好者之家”是我永远的回忆,古都西安的“城隍庙”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2007-3-12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7-2-1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祝新年创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