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川军旅回忆散文】繁荣富庶新繁镇

[复制链接]
查看1341 | 回复4 | 2017-2-13 21: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鸟鸣涧 于 2017-2-13 21:57 编辑

新繁镇3.jpg
   我们到了四川后,驻在新繁镇,但新繁镇并无部队的营房,全大队三个队和机关,共十几个单位都分散住于“文革”后被关闭的地方单位的房屋。我们一队四个中队住在新繁幼儿师范学校里面,这所学校在“文革”中被停办了,课堂,学生宿舍,家属宿舍,办公室等等都成了我们的营房。用具也都成了我们的营具,如床铺、桌椅等东西都交给了我们使用了。虽然,不太适合做军队的营房,但比起我们在拉萨好多了。但是我想,这学校今后是不是就这样都不办了呢?如果就这样不办了,那么今后小学校的老师要从哪里来?是不是小学校也不办了,那么书就不读了!读书真的就无用了吗?北京测绘学院这时也被撤销了,学校被占去了,北京测绘学院真的就不办了?从学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一个地被转业了,国家真的就不需要知识了,不需要知识分子了。然而,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所以,“文革”必然失败了。学校还是要办的,1974年我们住的幼儿师范学校要恢复办学了,我们一队的住房首先被要了回去,于是,我们又开始无家可归了,年年要搬家。第一次搬家是1973年底,我从洛阳回来把我们中队迁到荣誉军人学校的假肢厂。第二次是1974年我从安多提前回来,把中队从假肢厂搬迁到新繁粮食仓厍。1975年我们从色达回来才从粮食仓库搬到我们新建的营房。其他的队和大队机关住房也同样陆续地被要了回去,也在搬家。
    然而,新繁既然没有部队的营房,为什么我们从西藏出要选择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大队的决策者们,或者当时的眼光,是希望我们不要从一个艰苦的地方换到了另一个艰苦的地方,而新繁镇于川西平原上,是一处非常繁荣和富庶的地方!当然也没有想到那房屋会很快就被要了回去。
    新繁镇于成都市的西面,距离成都市有二十五六公里,从成都火车站的一个叫荷花池的地方出城,经过一个叫龙桥镇,一个叫大丰镇。新繁镇的西边有彭县,灌县。到灌县四十公里左右。灌县是个名城,有著名的都江堰,有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灌县的背后是青城山,山上有全国著名的道教寺院。
    新繁镇是新都县所属,新都县城在新繁的东面约十多公里。
新都县城历史悠久,城里有一座大寺院,寺院里面有500个神采奕奕的罗汉,称罗汉寺,还有个著名的桂府公园。新都县城又有一家47野战医院,我们大队干部战士和家属,身体有恙需要住院治疗的都在这家医院就医。
    新繁镇内主要一条主街道长一公里多,东西向穿过了整个镇子,还有几条次要街道。镇内还有一所完中,一所幼儿师范学校,一所小学校,还有一座影剧院,一个公园,一家县二医院和镇医院,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一个大屠宰场,还有一家从上海迁来的工厂。新繁街道路面硬化整洁,排水通畅,街道植了行道树,都是梧桐树。房屋大都是平房,也比较陈旧,但店铺林立,商业兴旺发达,人气旺盛,每逢墟日和节日,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新繁四周是一马平川的农田沃土,星罗棋布的村庄,人口众多,社会繁荣。又由于有了都江堰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灌溉十分便利,旱劳保收,有种就有收,物产丰富,给人直观的印象是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繁华的景象。到了这里即时体会到了川西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意义。
    新繁的物资供应很充足,虽然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多数物资,主要的副食品,也要凭证供应,但新繁的供应量比其他地方多。我们初到这里时,居民每人每月供有猪肉一斤,清油一斤。而那里的自由市场很活跃,东西很多,价格也便宜,一斤鸡六七角钱,一个鸡蛋五六分钱,熟肉制品又多,免票畅开的卖,鲁缠丝兔一斤几角钱,兔子头一个五分钱。
    到了冬天要灌香肠,屠宰了许多猪,内脏多又便宜,一副小肠(一只猪的)三四角钱,腿骨一斤三角多钱。还有杀狗卖肉,狗肉三四角钱一斤。因为四川百姓养狗、卖狗,卖狗的人为的是钱,杀狗卖肉的人图的是那张狗皮,狗皮做褥子防潮湿,也是一种军用物资。所以,狗肉很便宜,对喜欢吃狗肉的人是个口福。但那杀狗的场面,让人看了觉得很恐怖,所以,我很少去那个场所。
    四川的气候,夏天也很热,又因为吹风少更觉闷热,但于夜间经常下雨,到天亮就晴,所以,夜间和早晨是比较凉爽的。冬天也很冷,在严冬腊月有时也会下雪,又常常是阴雨绵绵天气,有句成语说“川犬吠日”,说的是冬季川西平原上,几个月见不到太阳,长了几个月大的小狗,第一次见到了太阳出来,不知那是什么东西,就拼命地叫吠,很形象地形容了川西平原冬季阴雨绵绵的特点。但一年四季,田野却一片的青绿。
    我们到了新繁后,觉得什么都好,就是没有部队的营房住不好,年年打游击搬家换地方。但也无意间加深了对川西平原的生产、生活、人情、气息的了解。
   我们第一次搬家,从幼儿师范学校搬迁出来,搬到四川荣誉军人学校的假肢厂。那工厂是专门生产人的四肢的工厂,一个独立的院子,这时已经停工了。整座工厂都借给我们住,正好能住下我们一个中队的人马。
    荣誉军人学校在新繁的西面,离新繁约五公里左右,工厂就在荣誉军人学校的大门外。那里原来是一座寺院叫藏龙寺,荣誉军人学校就占用了那座寺庙,加于扩建成的。这座寺庙为什么叫藏龙寺?据说这座寺庙是东汉刘秀中兴后修建的,那里传说着刘秀的一个故事:刘秀一次兵败被追得无处逃藏,到了这里就藏于一处小河边,逃过了一劫。后来做了皇帝,没有忘记这件事,感念神灵的保佑,于是建设了这座寺院。因为皇帝自认是龙,故取名藏龙寺。又于那小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叫藏龙桥。这时寺院虽然被这所荣誉军人学校占用了,又于里面盖了许多楼房,扩大了地盘。但还可见到原寺院的影子,有钟亭和菩萨的殿堂。原寺院或者没有如今这样大的规模。
    我们在这里过了一个冬季,经常与那里的荣誉军人接触和相处,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教育。他们有的是解放战争的,有的是从朝鲜战场中回来的,多数人生活无法自理,有的有手没有腿脚,有的有腿有脚但没有手,还有的是手与腿脚都没有了,还有的是眼睛全瞎了。他们都是那一代人献身于革命的英雄,但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国家和政府关心和照顾他们,把他们安置在这样好的地方,抚养他们终身,又帮他们都建立有家庭,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而他们的生存意志也很坚强,身残志不残,精神非常乐观。见他们有时到新繁去逛街,成群结队的,没有腿脚的坐轮椅,眼睛瞎的帮他在后面推,互相帮助,互相补缺,一路谈天说地,表现出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这里因为有个藏龙寺,古时或者也是个很热闹的地方,村庄密布,所以,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成都平原上的农村,欣赏了那里的自然风光,了解成都平原上农村的特色和农民的生活方式。
    成都平原上的村庄虽然星罗棋布,但大多是小村子,有三五家一个村子,也七八家或十多家的村子。但不管村庄大小,所有的村庄的环境都大同小异。于村子的周围都是庄稼地,在村边都种植了竹子,看上去是竹林一片,房屋在竹林的包围中。另外村村也都于村边距离很近的地方造坟,甚至有的坟堆就造在房前屋后,让人见了很心忌。
    村里的房屋大多是木质构架的茅草房,内外墙壁都用竹篦做墙并抹上泥灰土,屋顶盖了很厚的麦草,并且盖的很讲究,有艺术性。地面很少有铺饰,多是泥地面,所以,觉得屋里阴暗潮湿。看了这房屋就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既这川西平原上的茅草房,是从那时至今未有多大的变化。因为这样的房屋容易着火,所以,冬天因烤火常出事,不是这里,就在那里喊救火。而凡是失火都是无法抢救的,只好眼巴巴地看着烧得精光。大既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家里都很少有高档家具。但川西平原上的农家并不穷,人勤劳,又有天时地利,所以,吃穿有馀。
    人很勤劳,对土地的利用率很高,一年四季都在种植。粮食作物一年两季,小麦子和水稻。水稻收了后就冬种,种冬小麦,种油菜,蔬菜,绿肥和饲料作物,从不让土地闲着。也不让一寸土地空着。地里的庄稼种上后,于田埂又种上了一些速生的如毛豆之类的作物。所以,成都平原上,虽然人多地少,但就那一点有限的土地,能养活了许多人,并且日子都过得很好!      
    他们很有吃苦的精神,男子到镇上来时都会顺便挑担粪桶,(有中年人,青年人,也有上山下乡的知青)到居民家,有时也到部队厕所掏粪便,或部队猪圈里掏猪粪。还会顺便带上一些青饲料给我们喂猪。每当这时就让我想起了在北京测绘学院时,我们也去掏粪便和猪粪,那是又脏又累又辛苦的劳动,但我们的劳动是需要,而他们的劳动是为了谋生,用汗水浇筑他们的劳动成果。
    成都平原上,除了因为有都江堰,但也因天时,地利加上人的勤劳,种植很有效益,种什么收什么,都有好收成。麦子,水稻,产量都很高,冬季蔬菜特别多,特别好,地里一片绿油油的,春天油菜花盛开,一片金黄色,很美丽。
    他们的家庭副业也都做的很好,家家户户重视养殖,养鸡、养兔、养猪、也养狗。他们的养殖不是为自己享用,而是为出售,是家庭经济的一部分。他们除了养殖业,还有许多家庭手工艺品的生产。因为竹子多,所以,竹编、竹器的工艺制作很发达,很漂亮的竹椅,竹篮,特别那躺椅,工艺简单又很实用。平原上虽然不出木材,但木匠的工艺水平很高,家俱做的很好。
    川西平原上的女子也很能干,心灵手巧,大多会做衣服,会做鞋,夏天做布鞋,冬天做绵鞋。也大都有一手手工艺,用麦草,或者棕榈叶,编织很漂亮的草帽子,特别用那棕榈叶编的帽子,是出口的手工艺品。由于物产丰富,新繁的集市贸易很活跃。每当墟日,男女老少,有的提着一篮鸡蛋,几只鸡鸭,几只兔子或者牵着猪狗,带上手工制品,挑担蔬菜等等,从四面八方,涌向镇上的集贸市场。虽然那个市场的面积很大,但都容纳不下,还于街道上摆滩做交易,所以,每当墟日无比热闹。要是遇上了星期日,我们也会带着一家人去逛市场,买手工艺品,买鸡,买蛋,买菜,与他们讨价还价很有趣,他们都乐于这样,要不反认为我们不像要买东西的人。
    他们也很懂得生活享受,到镇上来赶场,女人都穿戴很漂亮,人也长得姣好,肌肤白净,新繁被称“西施”的女子多。她们既做买卖,也赴热闹,也为了享受。女人卖了鸡或蛋,有了钱带上跟来的孩子上馆子吃顿饭,男人卖了一担蔬菜,也上馆子喝顿酒,所以,这个不大的镇上有好几家饭馆,墟日座无虚席。
    四川人的性格豪爽,幽默,生活方式也很有个性。从小就培养吃麻、吃辣,一生都喜欢吃辣椒,吃麻味,吃了一辈子。家家户户种辣椒,地里成片成片的都是辣椒园,墟日市场满是辣椒滩。煮什么菜都要放辣椒,不放就说这菜没味道。夏天天气热,汗流如柱,口里辣的呼呼的吹风,嘴里还一直叫不辣。
    他们吃东西也很有特性,要是买回了猪肉,不管买了多少,都会一次煮了吃。卖肥猪都会留上几斤肉,煮了一大锅,一家人一起吃个够,吃完为止。对我们福建人的细水长流很不以为然,说那样吃不过瘾,要吃就吃个痛快,然后,他们就吃泡菜。四川农家,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大泡菜罐,那泡菜罐都很美观,封口也很科学,泡的菜不容易坏又好吃,也很方便,从罐里掏出来就可以吃,不用炒不用煮。我很夸奖四川人很会过日子。我妻子儿女随军到四川后,生活上很快就受到了感染,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学会了做衣服,做鞋子。
    四川人会过日子,是我们在四川生活了多年的最大感受,
   我们在荣誉军人学校住了一个冬季,后来又第二次搬家,换到一个粮食仓库,那仓库距离新繁有二三公里。也是我从安多提前回来搬的家。一位后勤助理员带我到那个仓库去,他告诉我大队领导已经同他们联系好了,条件还不错。当我同他一起走进了那个仓库大院后,见那大院内有几个大仓,仓库的主任给我们介绍说,这仓库既储粮,也加工生产大米,也有酿酒,但规模都小,工人也不多,所以,还是比较安静的。场院很宽敞,适宜部队的活动。道路铺了硬化,环境干净卫生,觉得满不错的。主任带我们到要借给我们住的那座屋子去,那是一座空着的储粮仓。这时我心里开始怀疑那储粮仓里能住人吗?当主任打开了那仓库大门后,我跟着他进了里面去,立即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陈粮味道和呛鼻子的消毒剂味,耳朵里也觉得嗡嗡地作响。这时我心里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新家”,一直就不想表示可否?就离开了那里。
    看了这房子之后,同来的助理员说,在新繁再没有第二个地方可让我们选择的了。听了这话,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但我想他们肯定是没有进到这里面去看过的,这时,也只好接受了,就把家搬迁到那里去。
    那是一间可同时住上一二百人的大屋子,我们全中队的干部战士,还住了不到一半的位置。
    因为那储粮仓库本来就不是住人的屋子,窗口又高又小,空气很难对流很不好。那门洞虽然很大,但是门板是实榻板,门一关上不管白天晚上里面都是漆黑一片。又因为屋子大消声差,三个人在里面同时讲话就会嗡嗡乱叫无法听。更糟糕的是这里苍蝇特别多,冬天外面冷,都往屋里钻,多得无法赶,我们也不能天天用DDT消灭它。就这忍受了一个冬天,直到我们又出去外业工作。
    这时我们大队也开始建设自己的营房,但是因为新繁这地方建房子用地很困难的,周围全是宝贵的良田,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不用说要建设这许多房子的用地,就是找一寸空地建设都难!所以,上级批准了我们拆了几座古庙,古建筑,分别建设了几处营房。
    据悉新繁在三国时代是蜀国皇家园林圣地,有许多规模大的古寺庙,古建筑。南街整条街几乎是寺庙街。但这些寺庙大都被学校,仓库,政府机关单位占有、占用了。如藏龙寺被“荣校”占去,还有几个寺院,这时是粮店,或仓库,或者小学校,或者成为工厂厂房。而我们拆的是新繁最后的两座大寺庙。
   一座是城隍庙折了建设了大队部,这座城隍庙于南街的西头转向北街处,原寺庙面向南街,共有三进和左右厢房。是一座很大寺庙,拆前整座寺庙保持得很完好的盖黑瓦的古建筑,天井铺了石板。拆下了许多质料仍然很好的大木材,那木材都是柏木的,黄澄澄的很漂亮,又有许多雕梁画栋,雕塑,造型艺术的小木,都是很精美的艺术品。但那些东西拆了下来后就都没有用处,除了部分大木,大多丢弃,各中队食堂就拿去当柴禾烧,也有的被家属拾去做家具。还有许多菩萨,当时并没有销毁,集中堆放于原大门房里面,后来不知都到哪里去?
    在建设时考虑地盘的利用,规划把大门改向北街,东西向的布局。进了大门,向纵深方向,右边是卫生队,左边是警通排,正面是礼堂,于礼堂前面有个小广场,可容纳全大队人员列队和看电影。于广场南面有一幢五层宿舍和仓库混合楼,北侧是大队部办公楼。礼堂的左后侧是机关家属院,两幢三层楼房,右后侧是机关食堂和厕所。又于卫生队后面修建了一座自来水高塔。建成后的营房除了大门邻街,其余都被居民的房屋包围着。
    另一处是拆了一座叫“兰华宫”的寺庙建成一队和教导队的营房。“兰华宫”于南街东头,原来也是座大寺庙。原庙门开于南面邻南街,营房建设后,保留和使用原来的大门。在这个院内建了一座五层楼房,四间大食堂,一间小食堂,一座厕所,楼前有处小场地,可容纳一队四个中队人员的列队集合。于场子的南面有原寺庙的僧房,修建改造为一队的家属院。   
    又一处是二,三队营房在北街,两个队一处院子,用地是拆了原来新繁县政府和一座监狱,于那长方型的地面上,分别建了二幢三层楼,食堂和家属院,并于这院内建了一座澡堂。
    北街到这里为止已靠近了城边,接着有一道土墙,或者是原来的古城墙,外则一条大水渠,水是由都江堰流过来的,水很干净,长流不息。
    大队汽车连的营房,就于那土墙处,征用了一块杂地,修建宿舍和停车场。
    全大队的营房虽然这样分散,但相距都不远,都沿着南街和北街,而南街北街其实是一条街,南街较长,由东向西转向北街,全长一公里多,一队于东头,车连在北端,中间是大队部,二,三队。营房建成后,我们都很高兴,终于能住上了自己的营房,感到了有一个家的快乐,从此结束了十多年间,几乎是年年打游击,换地方的生活。也由于多次搬家把东西都搬迁没了。
    我们有了营房,又建设了食堂,吃饭有场所,过年过节,于食堂里面喜气洋洋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生活的欢乐、祥和的气氛,有幸福感。后来还建了澡堂,提高了生活质量,再也不用为洗澡而发愁。在西藏时没有澡堂没法说,也不是很重要,到新繁后,没地方洗澡,问题就很多,过年过节时,大队领导只好出面去向西南电工厂借用(新繁唯有这家上海迁来的工厂有澡堂),那也是很尴尬的事!后来又建了礼堂。建设了家属院,满足了下级军官的家属探亲,和随军的需要,体现了大队领导对部队的关心和爱护。
   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等原因,建起的那营房设计布局都很简陋,质量也差,火柴盒式房间,清水砖的墙壁,抗地震性能很差。四,五层的楼房,18墙的空心砖,预制板的楼板。又没有什么营具,特别战士的宿舍除了床铺,一盏白炽灯泡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写封信要爬在床上写。
    前不久我女儿去四川旅游,特地到新繁旧地重游(她随母亲随军于那里生活了八、九年时间),见到了新繁的巨大变化,我们的老部队搬迁走了,营房卖给地方了,拆了建起了许多现代化的大楼房。
    然而我想,今天是从昨天来的,没有昨天或者也就不会有今天。没有毛泽东或者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否则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就会象那位吃烧饼的先生,吃了第九个饼,后悔了,说不该吃前面的那八个饼,多花了那八个饼的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建设这些营房,当年新繁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花了很大的代价,拆了新繁最后两座古老的、规模很大的寺院,这或者是文化大革命后才被关闭的。如今回忆起来是很可惜的,不过这话是马后炮,因为我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新繁镇2.jpg
新繁镇1.jpg
声明: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吴海川1.jpg
作者简介:吴海川,男,1939年出生,解放军北京测绘学院毕业,在川西平原工作多年,带我们近距离欣赏川西平原美丽的风光,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笑山荡溪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7-2-13 22: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问好,祝新年创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鸟鸣涧 | 2017-2-14 08: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7-2-13 22:33
学习,欣赏,问好,祝新年创作愉快!

谢谢对我三叔的肯定!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山荡溪 | 2017-2-14 08: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鸟鸣涧 | 2017-2-14 09:50: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这是我三叔七十几岁开始学电脑写的回忆录,正能量满满!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