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老土散文】“焙”面

[复制链接]
查看1461 | 回复11 | 2017-8-17 17: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部老土 于 2017-8-17 17:16 编辑

878186819397234811_副本.jpg
260584088835653595_副本.jpg
“焙”面

    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山东人,小的时候,外祖母常常会从枕头底下摸出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球来,一边哄着我玩,一边唠叨博山老家的特产,外祖父身材魁梧,行伍出身,虽然年过花甲,可是骨子里仍然透着山东人的豪爽和热情。小说三国演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封神榜、聊斋都是他常给我和弟弟讲的故事,清晨在院子里,外祖父还常常练几趟把式,只见凝重厚实的身法、呼呼生风的拳脚,好像是老黄忠再世。
    外祖父还能烧一手家乡菜,比如像酥鱼(山东酥锅)、红白丸子、藕盒子、老豆腐、熬肉片等等,有一道面案的饭菜与众不同,听外祖父说这便是博山的“焙”面。
    那时是解放初期,物质还不算短缺,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有个四爷爷,也就是外祖父的哥哥,每个月都会来我家串一两次门。来串门时四爷爷就会提上个瓦罐,去南院门的春发生买上一碗葫芦头,让厨子多盛点汤把瓦罐装的满满的,高高兴兴地来我们家里,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一天也会做几个小菜来招待四爷爷。
    有一天是星期日,外祖父一大早就出门去买肉,外祖母去蔬菜门市部买回来一大把蒜薹,听说要做博山传统的“焙”面,那时我还小,只见外祖父亲自下厨,先是闻见烧肉的香味,又是看到把烧好的肉和蒜薹放在大铁锅中,然后把面条铺在上面,盖上锅盖,用笼布把锅边塞得严严实实,等上汽后还要不停地转动大铁锅,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细、火候之准确让人难以忘记。
    当然了,更加难以忘记的还是喷香的“焙”面,以后大概每年都能吃上几次这样的饭,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时用蒜薹,有时用四季豆,有时用黄豆芽来做。
有一年过年,我朦胧地记着街上的宣传画印有三面红旗,下面好像写着:“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万岁!”的口号,从那一年开始,四爷爷来时提的瓦罐中不再是葫芦头了,听说换成了粉汤羊血,因为每碗要便宜很多,又过了些时候,四爷爷来时便空着手,也不在我家吃饭了,听说大饥荒开始了,外祖父给我们讲起了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伏尸遍野、民不聊生,他说这次自然灾害直追民国十八年。还好,我们在城市里还有定量供应的粮食,人不会被饿死,但也是饿得人心慌慌面黄肌瘦,由于物质极度短缺,从此再也没有吃过博山名吃“焙”面了。
    星转斗移、日月穿梭,打倒了四人帮政权,结束了荒唐的文化大革命,恢复了经济建设的秩序,人民生活慢慢地好起来了。粮油不再定量供应,副食品越来越多,油水也越来越大了。
    人道衣足饭饱有闲情,忽有一日想起了已经多年未吃的“焙”面,可是外祖父、外祖母都已去世多年,做“焙”面的手艺也没有传下来,可能是山东博山人保守,独门秘籍传子不传女吧,我的母亲愣是没有学会,我们就更不用说啦。
    我和弟弟专门开了个家庭会议来研究这个“焙”面的制作方法,根据当年依稀的记忆,又去请教了外祖父家的亲戚,经过数年的实践与改良,不但成功地仿制出了博山“焙”面,而且在色、香、味、口感等方面超越了老家的这道名吃。现在只要是有家庭会餐或亲朋聚会,我都会露一手“焙面条”来炫耀,数十年来还没有一个人说过不好吃呢,全部都是吃了一碗又去盛一碗,准定要吃到脖子梗。
    说起“焙”面,还得先说说北方的闷面,也就是家里常说的卤面,尤其是扁豆闷面,是一道深得大众喜爱的面食,其实“焙”面应该跟他们是一个祖宗发明的,只不过传到不同的地域后工艺有了不同,我在北京也常常去西贝攸面村和红状元粥店吃扁豆闷面,这两家做的闷面比河南和陕西的饭馆做得强多了,但是与博山的“焙”面相比,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路呢!
    博山“焙”面的工艺作法如下:第一步:买来柳叶面二斤,或者自己擀出手工面二斤待用;第二步:买两斤猪后臀肉或者小排,肉切成一公分直径的丁(小排顺骨缝切段即可),铁锅烧热,倒入金龙鱼调和油一两半,放入肉丁(小排)翻炒,水气炒干后,倒入一两黄酒,二两黄豆老抽酱油(若是李锦记、海天之流,则要量少点因为色重,可加盐调咸淡),加开水漫过肉四指深,放入肉寇、草果、丁香、砂仁、葱、姜、冰糖、鸡精少许,大火烧开,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收汤、起锅,做“焙”面的肉料就完成了;第三步:买回两斤左右的蒜薹或扁豆角或黄豆芽,喜食土豆者可适量加入土豆两个,蒜薹或扁豆切寸段,土豆切两公分直径的滚刀块,如果选扁豆就还要剥两头大蒜一起入锅;第四步:把大铁锅烧热,放入金龙鱼调和油二两,等有油烟冒出时(六成热)倒入切好的菜料,放入少许盐翻炒出香味,可根据各人喜好选择放入肉料多少,但不能太少否则做出的面不好吃,再放入开水漫过锅里的底料,等汤烧开后要尝尝汤的咸味,口感要稍咸一点,因为还要放入面条,若是买来的柳叶面,还需要用一个中碗把锅里的汤舀出一些来备用,喜吃硬一点面的就少舀出点汤,喜吃软一点面的就多舀出点汤,若是自己的手擀面则不需要;第五步:留在锅中的汤平面要比菜料稍微低半指,放入柳叶面条或者手擀面,码平铺在料和汤上面,盖上锅盖,最好不要漏太多气,可用湿笼布塞在锅盖边上,中火将锅烧上了汽,再改小火来焖,上汽七八分钟后,感觉到锅里的汤汁基本快要干了,开盖倒入中碗里的汤(若是手擀面则不需要),用筷子挑开蒸熟的面条,用铲子把面条与菜肉料拌在一起,越匀称越好;第六步:再次盖上锅盖,用小火继续焙干,要隔两分钟把锅转个方向和角度,闻到锅中焙的香味后,开盖铲锅底,再焙,开盖铲锅底,这样不断地重复,只焙到锅底处有一层面条变成金黄色,关火再焖两分钟就大功告成了。
    这时候用大碗给大家盛面,保准每人都会狼吞虎咽,一碗未尽就会要求再来一碗!
    吃博山的“焙”面,可根据不同的爱好,佐以四川泡菜和大蒜,也可拌入油泼辣子和醋。
    每次亲戚要来做客,我都问“吃什么?”,呵呵,回答当然是吃博山的“焙”面啦!
西部老土2007年于北京
2017年8月17日修改于闻声·土居
作者简介
224858975604230868_副本.jpg
西部老土,真实姓名:高光宇,西安市人,老三届下乡插队学生。工科电子专业,工程师,现已退休,爱好文学写作,爱好音乐,爱好独自旅行,爱好健身锻炼,还爱好美食烹调。

2005年开始步入写作,至今已经写有一百多万字的各类作文,近年来融入文学网站窥视文学的殿堂,2017年建立了个人工作室《闻声·土居》,用来学习写作和交流HIFI音乐。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16 收起 理由
盛唐从容 + 8 很给力!
西部文学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盛唐从容 | 2017-8-17 17:34: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是个美食家!欣赏精彩!点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盛唐从容 | 2017-8-17 17:3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是个美食家!欣赏精彩!点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7-8-17 20: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唐从容 发表于 2017-8-17 17:34
老师是个美食家!欣赏精彩!点赞!

谢谢从容,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凤霜 | 2017-8-17 2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美食家老师点赞问好!欣赏精彩!点赞赞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凤霜 | 2017-8-17 2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首页赏读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7-8-17 2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面看着就好吃呢!好手艺。欣赏老土老师佳作,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7-8-18 07: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凤霜 发表于 2017-8-17 21:08
向美食家老师点赞问好!欣赏精彩!点赞赞赞!

谢谢凤霜老师,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7-8-18 07: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7-8-17 23:39
这面看着就好吃呢!好手艺。欣赏老土老师佳作,问好

谢谢风儿,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长风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 | 2017-8-18 10:2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向美食家致敬,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长风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 | 2017-8-18 10:27: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向美食家致敬,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7-8-18 14: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 发表于 2017-8-18 10:27
欣赏老师佳作,向美食家致敬,赞

谢谢长风,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