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教苑征文】我的教育岁月

[复制链接]
查看1574 | 回复9 | 2018-1-4 09: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到乡中学

       我常常问我自己,写还是不写?
       作为一个写作人,完全可以依仗着一支笔几个字一些绝妙好词好句儿,把自己打扮成苦主,而把有关的人装扮成魔鬼。这本身已经有些滑稽,当然也有自己的道理。可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有谁相信呢?
       面对时代的、各方的恩德,也面对着历史,面对未来,面对天地日月、沧海江河山岳,面对芸芸众生,就算写出来最真实最深入的东西,仍然是不够真实,不够深刻的。
       尽管如此种种,我还是不放弃努力,必须写出来,无所谓大家相信不相信,深刻不深刻。因为正是这段经历改写了我的人生。
       记不起起因,但我记得——
                                                                                                                1
       那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城里的一所学校任教。初谙世事的我风华正茂,满怀着青春锐进的热情,努力活出自己的光彩来。却是对历史、现实和人生,远没有看透,书生气浓。时而近于天真,缺乏冷眼观世的睿智,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论他是什么人,位多高权多重,都要说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对表里一致的人本是平常之事,但对于心中有鬼者,就必然既怕且恨,就要置我于……突然间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是一个普通的人生现象,许多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一堑长一智,渐渐地提高了情商。说到情商人们便以为情商高的人有许多说话做事的技巧,其实不然,只不过他们开口说话、动手做事会多用点心,考虑对方的感受,然后将语言和行为包装成对方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从而减少了误会和矛盾,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这就是说,许多年轻人即便有了什么麻烦,那也会像一阵怪异的风,在他们身上如期而至又会飘然而逝,以后麻烦便少了。而我却在思想中产生了恐惧的感觉,仿佛像火遇到了水,或者像水遇到了火,仿佛我生命里某些东西要失去。过度的敏感,过分的慎微,天长日久,竟产生幻觉、幻听,常常觉得有人在耳边呼唤……感到人世间的复杂如初春雨后的杂草般在我的脑际疯长弥漫,在我面前精确地呈现——生存的陷阱、灵魂的锯齿、信念的血痕。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时我还不到二十岁啊!那段日子里,心里很堵的我也很幼稚,难于揣度可玩味的原因之深沉,一筹莫展。尽管难受和灰心,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已经后悔。冷静下来一想,觉着一切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心里还有了这样的感受,人必须硬着头皮活下去,该吃就就吃下去,该喝就喝下去,该睡就呼呼地大睡最好。许多问题是想不清楚的,想不清楚的问题还一定要想,就是有毛病啦。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有心眼挺好的几个教师看不下去了,他们小聚时叫了我,让我感到了温暖。可见,人心的向背毕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的。我也表现出了理智的一面,没有把人生力气浪费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自甘沉沦,有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面对,遮掩了现实的捉弄所带来的痛苦,而让那些躲在暗处的人无法窥探到我的失败和落魄。但觉着自己似生活在一个路口,冥冥之中感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
        果然,在我经历了孤独的煎熬和比孤独更大的煎熬以后,领导还不收手,殚精竭虑地有所作为——怎样能够多往要害处给我一点伤害,以求得多一点胜利的喜悦。你伤我一分,我伤你十分,当然是领导胜了——令我痛心不已的结果在难以预料中发生了——在城里工作了两年,忽然要到乡下去了。
       为什么呢?教育局已经下达调令:调XX到XX乡中学任教。
                                                                                                           2
        位于山区的乡镇对于我意味着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汽车翻山越岭又过了片片农田,才到达了目的地——乡中学。
       真想不到,在此驻扎了我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凭心而论,乡里着实有新鲜到让人不忍心呼吸的空气,着实有晌午炽热的阳光下吹来的温热的风,着实有傍晚夕阳退去后残留的多彩霞光。人们见天轻松的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风筝——自然,那线还握在自己的手中。我才感到,城市把人们给规范了,个人的言行必须符合它的尺寸。哪个人在社会中装模作样地活累了,需要平心静气,就毫不犹豫地奔赴农村,投靠大自然,它会给你喘喘气的机会。可归根结蒂,灵魂是超然和凌驾于躯体的。不生意不买卖,不亲不友,没有像潮水一样扑面而来的娱乐,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对乡里的寂寞埋怨自不必说。
      的确,乡里的生活平淡无趣,真的太寂寞了,却是人们每天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好在大家知道,寂寞是一剂不想吃而必须吃的苦药,处在这百无聊赖、度日如年的境地中,人们并不发愁,知道愁也白搭。可想法有,也多,最美好的愿望是能早点儿调进城里工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也不能舍高就低呀。
      依稀记得,学校放大礼拜时,负责值班的后勤人员给我打个招呼就拍屁股走人了,常常就住我一人。深夜,整个校园死一般的寂静,世界像凝固了似的。为了打破过度的寂寞,消磨漫长的岁月,我开始了看书,一字一句的看,希望把注意力转移到看书上。可是,毕竟无法终日看书,放下书来,那种可怕的孤寂感,又袭上心头。一天半夜,忽然响起了风声。那很硬的、凄厉的风,直刮得教室、宿舍那破败不堪的门框“咣当、咣当”响个不停,很吓人的。小小的灯火光中,书看不下去了,闭目枯坐。但没有着吓,生来命硬,心胆儿挺大。想一想,就是个风,就是个门框,咣当来咣当去的有什么可怕的。顶怪的是,到后半夜仍响个不停,就档不住不断袭来的疲惫,我睡下了,却睡不着。搁有些人就愁得不行,愁一会儿,就想睡得着的办法。不是数数,就是顺着一个思路专心地想一个问题,然后顺理成章地睡着了。我不打算让这美妙的时光悄然流走,眼睛里闪着灵动的神采,思想任意驰骋,情绪任意流泻,随着那跳动的火焰不住地闪烁。那闪烁着崇高的思想异彩的幸福时光,我现在依然怀恋着。尽管觉得自己可悲,想起往事,感情上就疙疙瘩瘩,心里很不舒服。但我不悲观失望,不多向来路上看,依然开心和勇敢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因为我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和热情。
      晚饭后,我关起门来拉二胡。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现在已属于比较落伍的品种了吧,但那时候于我是无可替代的极品。我随心所欲地拉,拉二胡独奏曲、流行歌曲、民歌等。那美妙动人的旋律像风一样径直吹进我的生命里,裹挟着我的情感,心灵得到滋养,情操得到陶冶,烦恼暂时放下,宁静和喜悦充满了我的身心。和先前就两样了,心里一片晴空万里,脸抬高起来,目光温暖,气昂昂的。可以说,这时我深深地体验着生命之欢乐的源泉所在。
                                                                                                           3
      且说我读书也好,拉二胡也罢,固然是为了调整心情。但调整心情的办法并非仅此而已。那时候,我也会不由自主地登上学校背后的小山,小山的巅峰处座落着一个有点破败有点凋零的土墩墩。这样的土敦敦有700多座横亘在陕北的北六县,东起自府谷清水营,西至定边花马池,全长1770华里,构成了一道墩台相连相望的千里风景线。相比之下,位于这个土墩墩西南方向约五六十里地的镇北台,大不一样了。它在我眼里很神奇,充满着极大的诱惑和好奇,多想登上去看看。可它过去属军事管制区,处在一种“怀念一个地方没去过的”情怀中。直到后来台为旅游景点,我才心满意足地登上去一次。
       位于我工作的乡中学背后的那个土墩墩我最为衷情,登过多次。站土敦敦上,方圆几十里尽收眼底。由近及远,我出神地眺望荒远僻野的云里山村,还有那浮云似的远山,而那残破的古长城像一条冬眠的蛇蜿蜒伏卧在无边的黄土高原之中……当我发现,每登一次,有土坷拉滴溜溜地往下掉,就再也没登。常常背靠土墩墩,一会儿仰望蓝天,一会儿俯视蓬勃于山野、为大千世界铺垫着青春底色、为我绽放着温馨和希冀的青青草,想自己耿耿于怀的心事……
       我走过独木小桥,也走过阳关大道;有过对无奈际遇的奋力抗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狂喜;有过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低头回首审视,倍感沉重。平心静气地扪心自问,能不能向前看呢?我没有答案。
      有一天,我忽而想,想寻得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空间,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对我来说,干大事是风,我才刚往这方面动了一下念头,忽地呼呼地,大风、飓风、龙卷风吹得我离了地,在天空梭巡,山野和乡村,星辰和山河都在我身旁旋转……
       荒唐不?一点也不荒唐!且为我的想法而自豪!
       人在贫弱的时候,就喜欢自豪。可以给自己加把劲儿,不妨说是好的。但还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拼搏,使自己长出本事来,有成就,这便去自豪无妨。倘若仅仅有点儿想法就自豪,的确有点儿荒唐。后来我仿佛憋足了劲,一次比一次强大和真实地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始终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给人们了一个又        一个惊奇,叹为观止,心悦诚服,肃然起敬,感到我的起落沉浮、得失荣辱,似在反掌之间……我才真正感到了自豪!
      荒唐本是错误的,但它确是生命激情的源泉。我敢断言,那时侯我不荒唐,缺乏自信,仅有自知之明,不肯出头露脸,只在功利圈里打转转,抱着利害成败、功名地位而生活,患得患失畏畏戚戚,哪里会成为一个有天赋怕埋没的人,而无怨无悔地对自身清理和整合,不失时机低姿态地把自己往外推;哪里会向自己索取,顿然悟觉自己是一口从未见过底的深井,怀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不断地观察、学习、思考中去憧憬未来;哪里会有人生目标的激发,抛开世俗的羁绊扑入竞争的激流,在最渺茫最绝望时看到曙光,迈向成功。更何况,一味不荒唐被埋没成为了社会金字塔的底座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事是在荒唐的脚步中得到了升华,让人有了超越自我的大情感——热爱一草一木,热爱一山一水,热爱整个人类,将久远的渴望变为现实。
                                                                                                                4
         二十多年的冷眼观世,使我变得异常精明,一家伙就成熟起来。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于是,少了荒唐之举,多了却缩,多了悔改,所有的轻率,所有的迷惑,所有的无知从此再无痕迹。没完全躲在规范之中缩头缩脑,却挫了我在生活中的争胜好强心,活得少了一点儿精神,一点儿性格。但是,岁月的风尘和生活的烟雨,并没有消淡我为事业而奋斗的热情和追求的意志。我静伏下来踏实地做事,随心所欲地去做,大自在地去做,遵循着时间不可抗拒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去想去写。尽管前行的路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尽管激情丝毫不减当年,尽管有更加朝气蓬勃的发展,却不能再有令人乍舌、惊人一跳的事情发生了。
       慢慢才明白,我身上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激情。也许,从小生长在热闹非凡的大杂院,喜欢争强好胜,任性所为惯了。我那张扬的个性挥洒着自己的浪漫人生,时时挂着的嘴天花乱坠,好指点江山,多激昂慷慨,躁动,不安,注定有茫然游荡、大起大落的命运。到乡中学,开始与寂寞为伍,便对这种激情产生警惕。表面看心平气静,却思潮如涌,在等待时机和积蓄力量。一旦有机会再现、条件成熟时,那不羁的血液澎湃,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心果断地站出来展现自己,让大家知道非我莫属……
      上面的叙述不至于构成这样一种误解:以为迫害这件事从当下来说是给被迫害者造成了痛苦,长远看并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迫害无论如何是一种对人的摧残,部分被迫害者之所以从伤痕累累的挣扎中看到曙光,在新的希望中迈向成功,这并不能给迫害行为本身增添一点点美丽的色彩。无论何人,可以熬过苦难,却绝不喜爱苦难;不怕受到迫害,却绝不赞美迫害。一个人之所以能够遭受迫害,在苦难中挣扎出来,显现人性,创造辉煌,本原于他内心的高贵——让人动心、景仰的高贵。
                                                                                                          5
       静坐桌前,百无聊赖。條然间泛上心头的激动,又是乡下的日子里的记忆。也许是业余爱好使然,令我至今不能释怀的还有,那时候我的耳畔经常响起许多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弦、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从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嘴里长出来,那股味道是任何专业歌手也模仿不了的——
       白格生生、巧格溜溜、蓝格英英、俊格彤彤、水格灵灵、热格腾腾、脆格铮铮……
       这音韵响亮生动形象的方言土语,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陕北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这一时期,我遇到了一位民歌手,他演唱陕北民歌那夸张风趣的长调我根本听不出是唱什么,但是我断定他唱得太好了,居然信手粘来、随口就唱、韵味十足、融笑于歌、撮人魂魄,唱出了陕北人特有的欢乐,开朗、豪爽和精神面貌。本来就喜欢音乐的我,受到了这位名歌手的影响,对民歌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
        直到现在,我还能哼唱多首陕北民歌。后来的一次文友聚会中,我唱了一首,居然博得满堂喝彩。还有遗憾,遗憾就是在一霎那间浮现又在一霎那间产生的,我后悔当初没有和那位民歌手一起多呆几天,听听他的故事。因为我知道但凡民歌手都是有故事的,而且都是耐人寻味的。我深信,艺术是生活的真味,是生活的升华,是生活的动力,是幸福的源泉,是精神的攀升,是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生活应该通向艺术,只有通向艺术的生活才是值得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好的艺术成果都直入人心,深入人魂。
        在乡中学的日子里,还有许多事情让我心生感动,总有一种感情令我难以割舍,那段经历不仅令我永远铭记,更是值得我永远的用心呵护!说到这里,我又记起了我的一次人生的真真切切的感动,回想了就有太多的感慨。那时,我和乡人接触不多,关于这地面上的事情也就知道的不多。但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足以让我知道,当地的历史平淡无奇,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多么夸张的精神激情,最大的艰苦连着最低的消费,除了翻来覆去地折腾脚下的泥土,一生的汗水都向狭小的泥土浇灌,没有其它过日子可言。他们惯于话说到明处,吃亏沾光从心眼里清楚,谁是谁非图个明白。与我朝夕相处的是他们的子女——我的学生。在他们身上,我已经感受到了乡人的纯朴善良,心恩极重……
       写到这里我已经知道,由这里发出的叹息,应该属于更广阔的天地……
                                                                                                             6
       人生的变化又是多么迅速啊!
        一晃又两年,我调回了城里工作。
       光阴荏苒,青春的岁月在黎明和日落的时候悄悄溜走。蓦然回首,我对乡中学的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有一种激情无以渲泄的困惑。当怀想起那段生活时,我也只能心向往之。
        但后来,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我和几个朋友去了一趟乡中学。其实乡中学,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再怎么闭上眼,我都能勾勒出它的模样。之所以如此执著地想去,是因为心底有一份牵挂。这牵挂长长的,宛如乡中学那眼井中长长的绳。
        岁月仿佛缓缓倒流,那教室里讲课的我,那宿舍里我读书的身影……都历历在目。
        我常常感到,没这一段经历,我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呢?就算我有天大的本事,能混成什么样子呢?机遇呀,天地呀,空间呀,平台呀,那不是想要就有的。不过,也许会像有些人一样,想要就有。但那样的话,我肯定一辈子也不会著书立说;或许永远都不会从事文学创作。
       “一缕情丝挣不脱”。活跃在我心际的那缕缕情丝,便是关于乡中学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09:40 编辑

                                                                                                     二、进修断章
       二十多年前,那明丽高远的初秋,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教师,睁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离开家乡来到了省城西安。不是走亲访友,不是旅游度假,而是投入到了脱产进修的滚滚洪流——省教育学院数学系本科班学习。
       那就是我。
        一报到,我就担任了班系学生干部。任教六七年经历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使我已经很喜欢组织甚至自以为很善于开展一些人们乐于参加的活动——
       许多同学喜好打球,打乒乓球。,喜欢打球的人不打球是很难受的。于是我就建议,班里组织了一场乒乓球比赛。同学们热情很高,踊跃参加,都想着在赛场上展示自己左右开弓、进退自如的拼搏风采。
        不少同学喜爱跳舞,学院周末舞会上,“花儿与少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曲调迷人,人们在跳,体味着新生活的开放与快乐,然而自己却是出出进进,上不了场面。我就建议班里组织了几场舞会,并邀请学院舞技高超的老师、同学来指导。许多同学争先恐后、认认真真,挖掘出了自己心底某种已经存留不多的艺术细胞,渐渐跳的潇潇洒洒,不久就在学院周末舞会上脱颖而出了。
        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呢?对了,同学中冒出来许多文艺人才,我就建议班里举办了一次联欢晚会。大家的精彩表演顿时吸引了学院里别的班的许多同学和老师前来观看。依稀记得,一是包括我在内的十来位同学的乐器合奏——陕北民歌大联奏,尽管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专业人才,但大家都兴高采烈、摇头晃脑地放纵了自己的情怀,敢于如此酣畅淋漓地渲泄心中的曲子,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笑个不停;二是一位青年女教师的爱人——刚刚从老山对越自卫反击战凯旋的解放军连长的那个庄严军礼和委婉深情的讲述,使大家又一次明白了战争是怎么回事,它意味着什么。大家为之一怔,然后又像突然醒悟过来了,掌声倾刻间响成一片。可是,我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想不起连长的名字和形象,记忆中的他已经变成了符号和代码。
       我还得再想想,总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吧?今天反正是漫谈,漫无边际地谈,想到哪,谈到哪儿。记得那时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全民普及法律知识的号召,我就建议组织了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全系的同学们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更多的空余时间我放到阅读上了,于是学校阅览室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记得从一篇文章中看到:有人将学习的不同科目也比喻为一只带铁箍的木桶的几条木板,哪怕有一条是短板,其蓄水量会受到限制,不会高过这个短板。还说,任何一个事物也如此,只要存在效能不足的问题,必定存在某种“短板”,就要集中精力和资源去解决“短板”这一薄弱环节。这个比喻非常恰当,有人称其为“木桶理论”。它含义深刻,意存勉励,娓娓道尽治学习艺者可能遇到的问题、矛盾之间的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并且可从中受到特别的启发。读这样的文章又像是洗澡,淋浴一样地劈头盖脸,盆浴一样地拥抱全身,旋转按摩一般地舒筋活血,桑拿蒸汽一样地代谢新成。“木桶理论”给我诸多启示,最大的启示就是,我开始重视自己当年在高考中吃了亏的“语文”知识。
       说起来还有一些呀!这一个又一个的记忆,以连绵的方式,把我进修的生活景象沟勒了出来。大凡嘴上说说还行,要真落在笔头儿上,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说,会说不见得会写。好的是我突然感到,举出这些也就差不多了。
       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我对那段生活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只有这些零星的记忆碎片,有时会在我的脑海里掠过,唤起了压在我心底的那种对遥远的生活的回忆。就这么些没有自鸣得意、没有显能的嫌疑的事儿,竟是如此响亮,以至我的同学老师还以为我有多么的了不起,出乎想像地使我感到了他们对我的尊敬和关爱。得知我竟然不是中共党员时,他们就专门找我谈话,让我写申请,重点培养。不久,我被打破学院的常规——入学半年多就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正是党的生日“七,一”那天,在学校礼堂举行了入党仪式,很隆重。两千多师生在台下正襟危坐,我们二十多个党员都上台站成一排,举起了右手,在院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庄严地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入党仪式毕,便是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
      其中一位漂亮的女学生穿着鲜红的连衣裙演唱了一首歌颂党的歌曲,我现在都记忆新。这首歌就是《党啊,亲爱的妈妈》。
      还有……
       这些都令我心醉,每每想起,便沉浸在感动、诗情与思想的踊跃之中,内心的丰满与洋溢空前绝后。我想过多少次,如果有一个魔法,可以实现我的愿望。我当然不会要钱,要名誉地位,我要的只是再一次的进修岁月。我常常想拿起笔来写这段经历,可写什么,怎么写,难住了我。我不想落笔掷地有声、生动有趣,却是怕拙笨的文字难以表达对进修岁月的思念,又怕太平庸的文笔无法浓缩太多的感触和一腔真诚,便搁笔不写,但它在我脑海里回旋,怎么也排遣不掉——只好断章取义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09:48 编辑


未完待续,谢谢关注!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听起来觉得残酷。倘若身临其境了,就会觉得,必须如此,只有如此。
       我在少年得志的时候,还真有点儿不服输的劲儿,包括小时候的数学考试就想拿个第一。长大工作以后,也不乏争强好胜,在数学上深钻细研,有感悟表达不出来,便想借助于纸和笔,用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悟出的东西。正好那年县上举办优秀论文评选,学校号召教师踊跃参加,可我周围一些同仁本来暮气沉沉,生活少有亮色,对此自是漠视。用世俗的观点与标准来看,这未必是生活的失败者,甚至可能会被视为是一个生活的成功者该持有的态度。但我认为,人活着是要有一点性格的,应敢于发动新的进击,集中自己的精神学习、奋斗、做事,而不能随波逐流,虚度光阴。好像还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叫道:“写吧,写吧!”更是因为相信了一位名人的名言:“生活中有急流,也有缓流,我们要投身于急流。”我就决定撰写一篇论文参评。
       于是,我整理了假期的学习笔记,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题为“培养初一新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体会”一文便写就。不谦虚地说,我当时的态度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100分,仿佛“100”这个数字在空中闪烁着光芒……
       追求的目标太高,困难和挫折的系数就大了。的确,近来有时想起的,都是这样的感觉:写这篇论文就是太艰难了太艰难了。那时候,白天我忙于工作,即使有点儿闲,刚拿起书,事又来了。闲余时间还免不了的应酬,除了教学工作需要,凭自己兴趣读一些数学著述,这情况对于我不多。而此时我要撰写一篇论文,而且给自己定的目标老高,那就是白天没时间,晚上干。
        我不知研读了多少本数学著作和几十本杂志上的多少篇文章,对每一篇文章不可能只是欣赏了,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里;不好的文章,要知道不好在哪里。就这样,我渐渐地对撰写论文的要点有了一些由浅入深的掌握,时间用了有半个多月,绝非一日所得。这期间有一次我可参加也可不参加的应酬,过去我会选择参加,把自己这一滴水融入到“汪洋大海”之中,其乐无穷。但是我无法把自己要撰写的“高水准”的论文的想法过分地与群体分享,我必须悄悄地从事我有点像冒险家的尝试。在那半个多月的夜晚,我的身子几乎就定格在小桌前,定格在小桌上放置的台灯下。但这时我的写作却不像后来那样,一泻千里,而是步步为营,着着思考,桌子上的那摞子书刊被翻来覆去。
        然而,参加县上优秀论文评奖,我抱了很大希望,却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就名落孙山。不思考也就过去了,思考起来便觉得这个结果也就出人意料,犹如一石击破井中天,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当时的感情是复杂的,感到无欲万事宁,人有了欲望,往往会给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而且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
        这就注定了人生之无奈。
        但我脑海里不断闪耀着:为什么我的论文不能成为一等奖呢?
         但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即成的事实。
         但眺望烟雨蒙蒙的远方,我心中一片苍茫。
         既然我一直不畏惧迎风而立,那么,我又将面对的孤立或者说将要进行的挑战,就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患得患失,忧心忡忡。也就不认为我煞费苦心地写论文,眼巴巴地等着拿大奖纯属浪费心跳。也就没有一蹶不振,感到年轻的、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我在这次评奖中没有脱颖而出,跌入低谷,不是因了我无能,论文的质量有问题,或许是评委们眼浅,也许还有难以述说的、自己想不明白的因素。这也许是最合理的推断。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现在想来,不论何种情况什么事情,产生不满情绪倒没什么,绝不能将这种不满耿耿于怀。因为不满像种子,它会生根发芽长大,直到不可收拾。当时我虽然对评奖有看法,产生不满情绪,却没有耿耿于怀而想开了,就没有一蹶不振……
         一个人可以有大的快乐,事业,爱情,财富……倘若这些都没有了,也仍然会有小的快乐,吃一顿可口的饭菜,和朋友们在一起喝几杯小酒,买到了便宜的处理货物。反正是人应该有快乐,人必须快乐,如果想活下去而不是不想活下去。试问哪一个人不想活下去呢?
        我不仅想活下去,而且想活的更好,就想得开,便不着意于这次评奖对我的论文的学术价值的贬低。依然认为我的论文观点新颖,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自后的日子里,此事常如一团异物盘桓在我的心头……不断地有人给我出主意,一会儿说地区的刊物可能方便一些,一会儿说省上的某刊开明一点。可是我的稿子寄去,都没有戏。但最终我的这篇论文还是发表了,并且出人意料地发表在了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数学》上。细说起来,这有点偶然。
        那是1990年3月22日早晨,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时刻。这天,我来到阅览室,看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小学数学》杂志里“关于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的征文。在我最渴望、最需要的时候,它出现了。或许还有人看到了它,却不去看其中的内容,因为那对他没一点用。但被我珍重,好像我与它一拍即合。茫然中使我兴奋,读几遍使我慰安,而且我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了……天哪!
        要是宿命点儿地说,就是我太幸运了。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这征文给我指了一条路,一条希望的路。我投稿就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记得的,当我这么想时,我的眼睛顿时亮成了小太阳,怕机会稍纵即逝就决定把握住机遇,抱着一线希望将那篇论文投寄该刊。这样一个念头足以令人如醉如痴,如疯如狂。而敢于做出这样的重大决定,不正是我的性格吗?
       可现实是严酷的,这风头之举要遭人讥讽、受人贬斥我是明白的。更何况,学校这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这里无风也起浪。你没有本事别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人又瞧着不顺眼。虽然不是全部如此,但也不是言过其实。我还明白已经没有人心软心疼你,谁遭人白眼,遭人唾弃,至少暂时只能是谁扛着。我也深信,不仅我,所有这个时期欲写论文的同仁,都有类似的体会。其中一些人就是因为扛不起,还生怕跌入更凶更险的深渊,本可以有所作为,却退缩而走向平庸。对于一个“学富五车”之人来说,真正的不幸和痛苦也许莫过于此。他们原来的雄心勃勃只能化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吹牛皮自慰”……这还是好的。弄不好就是“饮鸩止渴”、“挖肉补疮”、“捉襟见肘”、“铤而走险”……
        我这里尤其又想说明的一点是,就现实这舞台,一个人要是有一种全盖帽儿的雄心或者野心,登台亮相耍把耍把,谈何容易!多少人怀才不遇,多少人郁郁而终,多少人刚露头就挨了一闷棍,多少人有这有那就是没有敢为天下人先之勇气。也就是说,攀援之心,人皆有之;施展之心,人皆有之;耍闹之心,人皆有之;非分之心,人皆有之。而能实现一番发挥一番者是这样的少有。人们常常看到的一种悲剧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以及追名逐利埋葬了多少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当然,有的人天性如此,或对人生没有反省的能力或根本不具有这种悟性,那就另当别论了。
        事过多年以后,我忽然想起,为什么不能从最最美好的意义上看这一切呢?到处有日月星辰,到处有春夏秋冬,到处有生命的热度,到处有犹未了的青春,到处有敢为人先。遥想当年,我就是因为有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气而没有退缩,迄今我都为我自豪,强烈地自信着和自爱着。因为我认为我的个性是尊贵的,岁月将把我的个性之金越磨越亮……也许这当真是阿Q精神?也许我当真忘记了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也许我没有自知之明——参加县上的论文评奖名落孙山却又好高骛远地向国家级权威刊物投稿?也许我的细胞里有中国失意文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遗传基因? 朗朗乾坤,有什么可怕的?
        走笔至此,有一点是需要提及的。无论何种身份、地位,不管在哪里供职,所有怀着热情撰写论文的人,第一个牵挂的就是论文的发表。我也毫不例外。正当我将论文精修细改后,真的寄稿时,许多说法又出现在我脑子里。有人说,没有门路的新手撰写的论文是不易得到发表机会的,即使发表,其概率是千分之一,难如登月;还有一说是万分之一,如同水中捞月。的确,那时候发表一篇论文真是太难了,绝大多数教师连想都不敢想,不要说动手撰写、投稿和发表了。我想,想来想去,就是还想着我的这篇论文投出去会不会杳无音信?怎么办呢?
          但我终究是一个异常坚毅的人,认准的方向,就坚决走下去,任人非议,绝不回头!且觉得人生就要迎接挑战,偿试便是美好的开始。不去偿试,怎么能够寻得新机会呢?
         我这般坚毅,是理所当然的,不这样难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但我所走的这条路人烟稀少,它可能让人一举成名,也许会一败涂地,不要以为轻易地可以成为数学家。我就是这样想,真实又乐观,根本不存在别的选择。这么想着,我就给自己鼓劲,并把论文又做了多次精心修改,还竟然这样思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发表了呢?
        就是奇迹,天下之奇迹!
      根本没有想到,不久奇迹就出现了,真的。许多年过去了,那天出现奇迹的情景却也始终在我心中。假如说,我参加县上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是一场噩梦的话,那么,我收到我撰写的第一篇论文的刊用通知却是一场温馨美丽的记忆。
       那天,我起来得很早,天还没放亮。我真有点后悔,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起来,一觉睡到大天亮才好。可是,我想睡就能睡得着的吗?既然醒了,躺在床上干瞪眼不难受吗?还是不如起来看看书吧。谁让自己昨晚早睡了一个多小时呢。
       我推开了窗户,春天的飕飕凉风吹了进来,宿舍里空气霎时清凉多了。
       当阳光开始灿烂的时候,刚上罢课回到办公室的我,就收到了收发员送来的一封信。一瞧,是《中小学数学》编辑部寄来的。
        十分惊讶!
        迫不及待地拆开一看,喜从天降!
         编辑部寄来的是论文刊用通知。我的那篇“培养初一新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体会”一文,将在下一期刊登。那一刻,我心情激动真是无以言表,但已觉秋意满怀。一个人独对窗外,默默地坐了好久。如此这般,化低眉为神奇,遇挫呈祥,论文居然说发表就要发表了。现在想来,当初发表这篇论文,就像孩子从爬行到站起来真不容易,已是我往事中最快乐的记忆,因为它标志着我事业有成。还让我明白了事业有成的日子有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多么迷人。但是想起撰写这篇论文的前前后后,我又告诫自己,不可轻浮,注意表现,在自天而降的幸运面前更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谁知有人却把我发表论文归结为偶然。这酸溜溜的说法令我产生了更加古怪的念头。不,不是念头,只是认为那是一个调侃罢了。但我还是想认真对待,想客观地分析之。的确,这篇论文的发表有他的偶然性。但这与我历来的认真、刻苦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与我之前所有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哪儿来的偶然,我一个无任何背景的青年教师能走到这一步:读书——教书——研究——撰稿——评奖——修改——投稿——发表!真实又客观,根本不存在别的选择。
         在我看来,尽管我和我的同道之人没有政治家的荣耀,没有业主的钱财,但总有人们对我们油然而生敬意的了。因为有一个事实人们肯于默认——世界上有些人是在富有了之后致力于教育的,却几乎没有因致力于教育而富有的人。他们正从我和我的同仁们不为名不为利而呕心沥血所致力的教育事业中,获得了人生最为宝贵的益处……
         曾几何时,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不知淌下了多少汗水?曾几何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少次夜静更深的时候,窗外星月下的城市已经沉睡,我却久久难眠,不知熬短了多少烛光?曾几何时,为了写出这篇高质量的文章,我以一个血肉丰满的赤子之情,不知费尽了多少心血?不是吗?
         是偶然也不是偶然。就像有位哲人说的,所有的偶然里都有必然,只不过人们没有发现蕴藏在这些偶然里确凿地存在着的必然关系而已!我就觉得我的论文的发表不是偶然,倒像是一出有声有色的戏突然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并且这个结尾是合乎逻辑的。就是这个结尾,使我的人生命运从这一天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接到这个论文刊用通知之前,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此后,我将成为了数学教育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勇士。
         岂料,偏偏又有人要说我是“世外桃源”之人。
        就算是吧。很久之后我才明白,搞研究除了本身的艰难困苦,还把自己置身于水深浪阔的险地。不服、白眼儿、红眼儿,恶语伤人或者伤人不带恶语,都会让你吃不消。要不这条道上,怎么会人烟稀少呢?
       在我们的世外桃源之外,人们追逐名利,忙忙碌碌挥汗如雨,丝毫不懂怡然自乐。我常常认为,世俗之事稍纵即逝,不必过分留意。而科学研究成果与那些湖泊、林木和沁人心脾的草原一样,才会永恒地存在。
       毫无疑问,选择科学研究这条路要经历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会很快,但也肯定不会太久。说来不好意思,我相信自己应该有更大的学问,更高的能力,更精彩的成果,更宏伟的成就。我不愿意混同于庸庸碌碌,人云亦云,事实是不久我便又开始了自己的跋涉,跌跌撞撞。多少年来,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精神状态完全似一个进入高考冲刺的考生,或者说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有人就这么说我的。还历经了工作、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一路走来。但我却变得冷峻起来,对茫茫人世,对麻木与冷漠者,对毫无恶意却每每做出伤害他人的事的人——我感到了巨大的失落。
         在这里,我不想再提说我的科研成果有多少价值,不说我的论文的学术价值,只说我对撰写论文的精髓有了一些掌握,就足以使我做到了投其所好,不必焦心。自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地登上了教育科学研究这时代巨轮,有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向世人展现出一个个最新最美的图画来……
        回首30余年人生之急流之沧桑,那该是何等的感慨万端啊!
        唉,人生须臾,转眼间鬓已星星也。只是青年时代的人和事不再,委实令人感慨,因为现代人的浮躁、务虚便再没那样的激情被点燃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09:50 编辑

                                                                                                  四、美丽的错误

      课本该算是教师的老朋友了。每天清晨,当我来到学校,总是习惯地要打开课本看看。等铃声一响,就把课本和教案往胳肢窝一夹,直奔教室。然而,我怎么都没想到,我的这位老朋友竟然还犯错误呢?哈,说来十分有趣。
       那天,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在走道里来回踱步,查阅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突然发现一位学生在解答一道教材习题,“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不同的方法拼成四边形,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四边形?”却将题目所说的三角形画成了直角三角形。
        我指指作业本中的图形,微笑着问:“这个图形画的对吗?”
         这位学生仔细一瞥,愣怔了一下,没敢抬头,嘀咕一句:“老师,是我画错了。”
         看着这个学生将三角形改成了“一般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我猛然回身。  
教室里,教师的猛然回身,确能够给后面的学生以惊吓的。果然,就在我猛然回身后,后面的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我,而我却不看他们,眼光绕过他们,使劲地把头一昂,突发奇想,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本来嘛,当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事物的时候,处处都能提出数学问题;你用数学眼光看数学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疑问。这里有什么疑问呢?
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形状,有理由认为,它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那么,在这种种情况下,所拼成的四边形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数学中有一种解题思维方法——分类法,即对从整体考虑问题变得很难处理时,若把它们适当分类,并就每一类进行探究,则问题变得比较单一,从而为开通解题思路以可能性。按照这个分类法,我们先考论为直角三角形时的情形,两条对应直角边拼在一起,此时有一种情况就不是四边形,而是等腰三角形,这时候的答案就是可以拼成四个不同的四边形。然而教学参考书中给出的答案:可以拼成六个不同的四边形。
    一个数学教师所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思维逻辑,不仅使我有了这一敏锐发现,而且我的思想在闪闪发光,激情迸发。又有一个问题袭上心头: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能拼成几个不同的四边形呢?
兴趣盎然地探索了一番,得知答案只有一个:拼成一个四边形(正方形)。这么一来,前面探究的漏洞暴露出来了——考虑不周。但添上一个附加条件,便可以弥补漏洞,即就是将“直角三角形”改为“直角三角形(非等腰)”,然后再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对这个问题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

    为钝角三角形时,两条较短对应边拼一起,各有一种情况得到的是凹四边形,而教材中曾有过特别说明,本书中所说的四边形是指凸四边形。这时的答案也该是可以拼成四个不同的四边形。
    为等腰三角形时……
    为等边三角形时……
    按说,教材是不能有一点问题的,如果有,到了课堂上不知道会出现多大的负面影响,会引起学生对教材的怀疑,对老师的怀疑,对学校的怀疑,对教育的怀疑。学生的学习怎么进行?
简直无法想象!
但这是教育专家研究的话题,小小教师,真乃胆大妄为。
当我斗胆向教材编委会提出建议时,难免激动和兴奋,难免忐忑不安,也难免有一种奇异的神秘之感。毕竟,这是与国家最权威的教育机构的一次挑战,是犯上。但同时我又深感责任重大,感到肩负着千百万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重托。于是,我在给教材编委会的信中,从问题的解答出发,对错误进行了分析,后对教材编委会提出建议,对初中生来说,这道习题宜改为:把两个全等的非等腰锐角三角形,按不同的方法拼成四边形,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真想不到,编委会回函对我致谢!
    欣喜若狂的我感到这个同学犯的错误太美丽了,美的和世界一样伟大!由于他的错误,让教材中深沉多年较隐蔽的一个问题凸现了。
美丽的错误!
       这是多么地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啊!
我的脑子急速地运转起来。
       善于逆向思维的我一旦进入研究领域,就突然变得异常起来,思路不呈直线运行,而是呈跳跃状,时而逆行时会在某一个问题上散开……脑海如潮水般地翻腾着,而且鲜活地来到心间!几乎一刹那间,颇为大胆的构思逐渐在心中萌发。这种构思也让自己感到吃惊,让我有幅无比辉煌的创作蓝图——撰写一篇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数学论文。确立标题时,想起了歌德所言: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于是论文的标题便定为“美丽的错误”,论文很快发表于《数学教师》(1991.7),还附有编者按:此文以小见大、察微知著、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比起那些婆婆妈妈的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谓掷地有声了。论文且是以商榷的口吻随同编者按出现在广大数学教师的眼前,期待于而又必然引发公众对其的及时反应。文中我是站在前人(那些教材的作者和责任编辑)的肩膀上回过头评论,就能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这个解题中出错的原因。问题是要对三角形的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分类。要分类,就得有个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还是有其它分类办法?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回答,又怎么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呢?
那些教材的作者和责任编辑正是忽略了这个要害的问题。他们想当然地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试一试,试了若干次,以为将各种情况都试了,就总结出了结论。这种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推理。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许多实验科学的研究,用归纳推理来验证一条规律、一个结论,是常有的事。但在数学中,似乎不是这样。比如前面所述的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应注意类与类之间不重复,并且所有的情况都含于某一类中,即分类时要注意做到既不重复,又无遗漏。对待这个让那些教材的作者和责任编辑们碰了钉子的问题,我正是从进行科学的分类入手而获得成功的。
       就要结束本文时,我又想起曾经有人询问我的一个问题:怎样确定文章的选题呢?
       这个问题虽然一言难尽,但我没有回避。我认为,要确定一篇文章的选题,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选题常常就在你身边,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你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看你有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纵观千百年来的数学发展史,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东西中看出问题,然后追根求源,再谋篇布局。数学家就是我们的榜样,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在研究和发现选题时,都是以数学家为榜样的。就拿我发现“美丽的错误”这个选题来说,我是由一个学生将一般三角形画成了直角三角形这一细微的错误而确定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09:55 编辑

                                                                                                  五、激情岁月
       这当然是激情岁月。
       没有激情哪儿来的那股拼命精神?
       这样的激情岁月里有许多难忘的事件。由于乐观和美好的预期,一篇篇论文发表后的喜悦,会让我骄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生重温,万年欢欣。
                                                                                                               1
        1990年起的短短几年,我就发表了三百余篇论文,遍及全国各地数十种刊物。首先是关于数学问题探索方面的,发表在了《中学数学杂志》、《中小学数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福建中学数学》等;其次是关于数学教学研究方面的,发表在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学研究》、《中学教研》(数学)、《中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学课程辅导》等;之三是关于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方面的,发表在了《中学生数学》、《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学习报》、《数理天地》、《初中数学学习报》、《智能开发报》、《初中生学习指导》、《初中生数学辅导》等。
         应该说,我的论文数量和发表的层次十分可观。与当时全国知名的几位前辈相比较,倒不足挂齿,但在数学界已经响当当了。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多次报道了我的事迹,引得多方关注。尤其是地区科协,鼎力推荐我为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正是怀着美好的心情,以为这么至高无上的荣誉非我莫属,它将激励我走向我向往着的新生活。然而,却从相反的方向回来了。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是我整个生活的转向。因为几年来我常常面壁凝思,秃笔挥舞,神经兮兮,呆气十足,远离我的生活,甚至于梳理领导。不论我们开化惜才的领导,都不会欢迎像我这样的人,会耿耿于怀的。在这关键深刻,我去找领导,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2
       我以为教师取得了荣誉学校领导也光彩,便不卑不亢、大模大样、很有派、很有底地去找学校领导,领导听明白了我说的话,便仰身大笑,后脑勺连连往椅背上撞。想来,他在嘲笑我。我又陈述这次我被推荐的原因,他目瞪口呆,伸出手又缩回来,就是不给我签注意见和盖章,大概是事实胜于雄辩吧。
       但这样我就对领导极端地不满,我的精神紧张的更主要的原因是我无法与领导沟通,便以为找上面就有希望。却以失望而告终——兜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圈,这个圈子像用圆规绘出来的,一点儿不显山露水,就让我找不着北了。面对这样一个没有错误可以追究的圈子,我感慨自己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心里不知涌上了多少滋味……我似乎很久没有这样让自己的灵魂痛苦了。在记忆深处,灵魂这个词渐渐地被许多人遗忘了。灵魂在人们脑海里究竟以怎样一种形式存在?
        有人说,灵魂像气,也像风,实际存在而无形……也有人说我:“你为什么那么实心眼呢?XX就发表了那么一两篇论文,吃了一辈子,什么好事都有份。”在这些人看来,发表几篇论文似“一把梯子”,把晋升职称和职务升迁的希望寄托于此。还有人后来提醒我,假如我当时去领导家里,不要空着手去,还说上一大堆赞美和感谢的话语。这样的话,我那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便唾手可得。那时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啊,有了它,之后许许多多荣誉,如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即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也会接踵而至。
        我的人生的路要改写是肯定的。
       但我认为,那是屈节取名,即便取得意味着没有自身价值。何况历史不容许假设。
        阵痛过后,我仰望天空,蓝天白云,特别洁净。可是,这么洁净的天空下面怎么会有这么多肮脏的人呢?
        我愁眉不展,眼睛潮湿了,眼前仿佛现出了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网,虽然弄不清楚它的轮廓,但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许许多多模棱两可的东西让我渐渐地清楚了。那些事,一环一环套结实着呢!一行难过的泪水,抑制不住地从我的眼里涌出来……我看当今社会,人与人跟从前不同,永远存在一些无奈,这些无奈,让你永远都无法改变。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确实有问题,处在一个人情社会中,你想得到个什么,万不能忽视了“人情”,不情愿走“人情”,那就不要有什么奢望了,一句话识时务者才为“俊杰”。
        一天深夜,隔着窗户可以听到醉汉一步一跌地唱着《泪蛋蛋泡沙蒿蒿林》,或许他本人体会着孤独的夜行人彪悍的乐趣,但其声如吼如哭,如怨如诉,如刨心沥胆如叹息如向苍天的祈祷,苦辣酸甜,人生百味,尽在歌里,听之泪下。
       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3
        关于数学著述,我仍不断在做。又有几篇论文发表,情绪好转了些,便想到眼下这种悲观失望的心情必须很快调整过来。即使像我一个同事下海经商,去社会上闯荡几年,也比这种坏心情于我有利。我甚至认真地考虑过经商有风险,哪怕打工吃苦受累收入不高也行。可是又一想,落到这般地步又会叫那伙人得意地笑掉大牙,索性作罢。
       但是,我已经也可能冷静而清醒地对自己的过去作出深刻检讨和反省了。自开始投身于数学研究的几年来,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过程中,苦苦追求这一个接一个的目标,任何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而得到的某种回报感到了人生的温馨,不拒绝鲜花和掌声,和那些应该属于我的荣誉。但是,我绝不可能为那些已经被异化、过分戏剧化的荣誉长时间悲观下去,渴望重新步入原来的生活轨迹中。这分明需要足够的耐心,要静下心来,继续钻研我所钟爱的数学,才会觉得活得充实。无疑,我只能继续锻炼耐心,锻炼埋下头做事,锻炼谦虚谨慎再谦虚谨慎,锻炼忘记各种虚妄、虚无和缥缈,锻炼自己平凡些再平凡些,锻炼自己熔化于人众之中。
       然而,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过去的生活,就会削弱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还是那股不服输让年纪轻轻的我血气方刚,不甘于命运的羞侮。又埋下头刻苦钻研,撰写了几篇有分量的论文,很快就发表了。又得到了激情,得到了胜利,得到了无以伦比的欢欣。我趾高气扬,君临人世,认定“初等数学”的舵把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天正是我一个人吃饭,来到附近的一个饭馆,居然要了一碗羊肉面和一瓶白酒。微醺中似喜似悲,虽说看尽了尝够了不同的人对我的明嘲暗讽,偏偏我的敏感和自尊又倍于常人。然而我原谅他们,因为人总是这样的。出人意料的是组织上出于某种考虑将我调到了一个清闲单位,可谓“如鱼得水”。而我却对被迫离开三尺讲台心有不甘,耿耿于怀的。
       但我还是想,处理某些事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但心里却仍然是服膺于时代的伟大和强悍。看到许多和我同龄的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想到他们每天按部就班地登上三尺讲台又下来……而我,却又乐不可支地踏上了一条人烟稀少的道路……这本身也奇了。
                                                                                                                  4
       在一种自满自足的喜悦中,我未丧失远大的使命感,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没有把人生之船长时间停泊在某个温馨的港湾。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
       这个时候,最让我牵心动肺的一个刊物——《数学通报》。它由中国数学会和北师大主办,中等数学教育专业性刊物。以提高中等学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和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为宗旨,发表具有相当学术价值或创造性的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数学教育的进展和动向,介绍数学新分支、新思想和新方法。
       看着这些耀眼夺目的文字,我常常想将完成的稿件投寄它,却是一阵阵忐忑不安,投而生畏。但我从来有信心,除了无力回天的大形势外,别的事,下决心做都有希望。毕竟我有我的经历与特点,实际上还受到过许多照拂,一旦行动起来马上就势如破竹。有一天,我终于咬着牙做出了攻克这个堡垒的决定。
无须避讳,出于“更上一层楼”的火热心愿,出于自幼养成的富于挑战精神,要挑战权威刊物。虽然有了“功底”,虽然早已完全习惯于对一切刊物的用稿特点和走向进行分析,虽然常常胜任地或勉力地向许多刊物投稿并大部分发表,而要攻克眼前这个堡垒,犹如苍茫大海行船,蓦然发现,胆识源于心劲。
       但不是说要攻克它就能攻克它,这我是清楚的。起码要像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样,先行的一步就是要悉心研究这个刊物,研究它的用稿特点、偏爱。然后冲着其特点、偏爱,钻研撰稿,发表的概率会大一些。为此,对《数学通报》这个权威刊物,我更是要用很长时间、花大气力来研究它。我完全不记得当时废寝忘食般地研读了它的多少本往期刊物,为什么必须研读这些刊物,但记得我做到了感冒发烧在研读,乐以忘忧,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偶有所感,如同得了奖中了彩一样地欢喜;研读每一篇文章就要把它与许多相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想悟出点什么……
                                                                                                               5
        我算摸准了《数学通报》的用稿特点。从几何方面下手,试图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去探索,终于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记不清了,自我感觉具有新颖、实用之特点,还数易其稿,以为投寄《数学通报》编辑会刮目相看,发表也有希望,却是杳无音信。虽然收发员送信来办公室时,我总是伸长脖子。可是,一次又一次,我未见到编辑部的回信,望眼欲穿。其实这本应是一种生活的滋味,有欢欣鼓舞就有失落消沉,就如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即使一遇就准——也仍然黄河九曲,风波连天。
        但我陷入了失落的困惑之中,寂寞、灰心,就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一蹶不振。
        但我一蹶不振了不久,又重振旗鼓,决定调转方向,从代数方面入手。
         正是暑假,我放弃了所有的杂事,一心攻克眼前这个堡垒,却没有任何进展,有点儿沮丧。
         但我绝不放弃,仍在苦思冥想代数的方方面面。
         从反反复复的揣摸之中我蓦地发觉,在这样的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选题除了新颖、实用,还得加上“重要”。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便从中等数学中顶  重要的“方程”入手,看有什么“重要”文章可作。终于冥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题——“构造方程解非方程问题”这样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题,撰稿虽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我还是像往日一样,精心陈述,反复推敲,权衡各种不同表达方式和利弊。可以说,我在这时候就显露出了自己的特点:对每一篇文章都要精修细改,做到要言不繁,切中要害。
                                                                                                         6
         我并没有轻松下来,状态还是异常紧张。因为我要汲取上篇的经验教训,稿件就没有立即寄出,打电话向外地一位前辈简单地介绍了文章的大概而讨教。前辈很有学问,很教授,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相比显然不同。他不吝赐教,言简意骇,内容丰富,对于一个急于得到真经的我,字字珠玑,字字甘霖。他的教益里包含着专家的成分,我必须好好听取。最后他开宗明义地说我这篇文章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新意。话语里无不包含着他认为我在《数学通报》这样的权威刊物发表这篇文章几乎无可能性的暗示。我却是想不到他会这样说。
        是的,“构造方程解非方程问题”这样的文章或许有人写过并发表了,可我认为,有些东西,你早已研究过,或别人早已研究过,便以为大家都明白了。但要寻根究底问一问,从深度、广度或一个“奇葩”的角度出发,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探究,也许会有新收获。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成题变式”、“定理的推论”和“旧题新解”等。我的这篇文章不仅在于它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给读者提供了几种新颖的构造方程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在于它的构造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它时时给读者以惊喜,会令他们一蹦三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出于对前辈的尊敬,也是因为电话里一时三刻说不清楚,我没有做任何辩解。关键是自幼受到的教育训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起作用了。
      再三斟酌,决定将这篇文章投寄《数学通报》,拖着病体走到邮局投寄稿件的。因为几个月来紧张的查阅资料、思考,已经疲惫不堪,生病是免不了的。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似雨似雪从堂堂的《数学通报》这一高高的天空飘落下来了,时间是1993年11月。
         一个初出茅庐没几年的数学人,撰写了一篇并不那么高深莫测的论文,就一举发表在一本权威数学杂志上。心里不由得冒出了毛主席的两句诗: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
        感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了。脸上漾起了平日难以见到的笑容……
        的确,似星星跟着月亮沾光,我也因在《数学通报》这个大影响刊物上发表论文成了响当当的“名人”。有人上门,不是请教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论文,而是要我向某刊物推荐发表他的论文,以为我不仅学术水平高,还有话语权,说话有人听。更有甚者,有人急于评上高级职称,叫我给他写论文发表,或在发表的文章中署上他的名。这无异于沽名钓誉、强取豪夺,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心乱如麻的。最后的应对办法是,没有一一回绝,及至我有闲功夫时还是给一些人帮忙。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作“心太软”,我就是这个问题,为别人好却为难了自己。看着别人因我的付出名誉地位接踵而至,而我却是个两世旁人,连想的份都没有。

                                                                                                                    7
       这是一篇非同凡响的重头文章,自然,在《数学通报》上发发表后,对我鼓励祝贺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位前辈了解了我发表这篇论文的前前后后,他说:“从这里显出了你那透彻、犀利的目光,也表现了你那穷追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不用说,我那位外地的前辈从杂志上也看到了我发表的论文,他打来电话说了许多祝贺和鼓励的话,最后一句:“某某,厉害!”可是,内中的苦、辣、酸,却外人莫知。向来守口如瓶的我,也是累了,也是太繁了,偶然也吐露真言。那时候我多么年轻,多么年轻啊!年轻的时候得干点事情,无事的青春还不如磨难的青春值得一活一说。但再苦、再辣、再累,我心里还是甜的。现在说起这些来笑得肚皮痛,笑后也许会噙着两滴无奈的眼泪。多少年来,有谁理解和知道我那昂贵的付出呢?
       也有许多数学界的同仁很感兴趣地向我了解撰写数学论文的秘诀。我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夸夸其谈地让人捉摸不定,就简单地说那是硬着头皮想出来的。因为这不是写科幻小说,对宇宙的遐想,像一个自由无碍的精灵,在现实与秒曼的幻境间尽情飞舞穿梭。就拿我在《数学通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来说,从选题到投稿,我差不多硬着头皮想了三个月。不仅仅我是这样迈向成功的,无数阅尽沧桑的自我奋斗者的成功之路启示天下寒门子弟:这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要成功全靠自己;奋斗未必成功,但懒惰与苟且,结果必定失败;有天赋者很多,能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无外乎总是自我放弃。
       于我来说,对于数学的一种感情和守卫意识,会使我在数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道路在某种意义上的独立性,会使我在今后更加珍视个人的经验和感受。但我还是要有意识地向别人学习,尊重别人的经验和感受。于是,我并没有常常沉思在自己的成功喜悦中,而是郑重地追思起当年为数学发展献身的数学家们,他们的信念和精神都是值得今天的人们继承的。如今我要做的事还很多,不想多去打扰别人也不想让别人打扰自己。只求得宁静,此外的一切我都无所谓了。不希望因人们巧妙的言辞、表情而流露对我的嘲弄致我情绪有波动。这种损伤我心神的波动绝非是有价有值的东西所能补偿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10:00 编辑

                                                                                               六、在“省培”讲那过去的事
       虽然多年来未登台从教,“讲座”的事儿却一直未断。
       近年来,国家教改力度加大了,尤其注重在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其中的一个内容便是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于是,一些主办方总会给我安排一个这方面的讲座。
                                                                                                              1
       前些日子,我应邀到榆林学院给“全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们讲述我的数学教育科学研究之旅。这种盛意我是领了,却实在觉得惭愧,恐难承负。但我还是毅然承付,且欲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寻找听众的共鸣、共振、共识,然后寄希望于他们把“精神变物质”,产生相应的、如我所愿的行动。如此愿望该是好的,自己心里却忐忑不安。讲之前,虽没战战兢兢,心里却不免诸多忐忑。怕什么呢?
      应该说怕自己所讲的内容他们不喜欢听,我可承受不了那尴尬的。然而站在了讲坛上,首先我的开场白就把听众吸引住了。我就说了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这使许多人震惊——一位小学教师?站在了大学讲台上?给全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们做讲座?
       人们知道这里头一定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就都把耳朵竖起听我娓娓道来。因为说来话长,且担心话收不住离题万里,我长话短说后,就话锋一转,进入了主题。虽然他们有些失望,但我所讲的内容却颇受欢迎。大概是因为我讲的内容与众不同,他们在书中看不到,平常听不到,都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特别是我满怀深情地讲述了我多年来出版图书的事(这是主办方的意愿,也是因了当今社会出书太难了),把他们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人以自己一生中能出版一本书而感到莫大的荣耀,并且已经成为了评定教授等正高级职称的硬件。然而,我却出版了三十多本书(主要是数学方面的,还有文学),基本上是只拿稿费不包销一本而出版的。
                                                                                                              2
      1995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刊出了署我名字的文章“平几论证中的几种典型错误”之后,我的名字便从许多数学刊物上消失了。哪里去了?难道他“最最会化名”,化了什么新名字?
直到我的专著《初中数学课堂精要与反馈 》在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人们才恍然大悟,我写书去了!这本书是我自费出版的,时间是1995年7月。这家出版社名不见经传,是文友介绍的,当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其名气。至于说出版费用,几乎都是和亲朋好友借的。当时,我的心愿很简单,只要将这些书卖出去就行,只要不赔钱就行。希望不断变成失望,同时又产生着希望。最终,凭着我的人际关系和书的实用性,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一万册书就几乎卖完了。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我还是赚了我的第一桶金。
当时,万元户是一个小县城富有家庭的别名。而对于每月只有一百多元工资的我来说,一万多元简直是笔燙手的巨歀。我甚至为自己勇于决定自费出书,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敢作敢当而有些自得。我相信,一般人看来落了“难”的马某人,仍然这么胆大妄为,心里总不免有几分异样的感觉。
然而,所有以往别人的议论纷纷,还有受辱、卑微、渺小,在我的这本书出版,及赚到了我的第一桶金后,都将一扫而光了。再不会想起那些让我多年来耿耿于怀的心事了,再不会梦想通过出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了。关于有朝一日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愿望都因了此书的出版而有了寄托。
                                                                                                                  3
相比之下,我撰写的另外三本书更是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惊讶和喜悦。
这次行踪,至今我记忆犹新。
1995年冬季的一个天气极为寒冷的早上,我拿着《数学课后疑难题一题多解与强化训练》(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册)的书稿,站在一家大出版社门口,看到一些戴着眼镜一脸书气的编辑上班,我欲问无门,欲钻(营)无路,欲讨好无缘,欲交流不配。却想到了我过去的一位老师——省数学教育学会理事长、著名数学教育家李元中老师。经他推荐,我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办。这里有四五个人,我注视着一个一脸严肃、面容清廋,眼睛里满含着蕴藉与智慧的人。尽管我从未见过我要找的总编辑朱永庚老师,但是根据李老师所说的特征,我猜想是他。上前问道:“您是朱老师吗?”。
果真是他。朱老师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却没有某些知识分子所通常容易沾染上的官气,也没有那种迂腐气,我感到他很和蔼。他接过我递上的书稿翻了翻,看得出他很兴奋,嘴边不经意间漾起的一道笑容。
“你这是完整的书稿?你这书稿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他提出了一系列问号。
这下子,把我弄糊涂了,一时间猜不透他的用意。说实在的,来之前我的心情就是矛盾的:拿着李老师的推荐信,万一出版社的人不认怎么办?不过,我也想,不认就拉倒,现在出书这么难,不认也很正常……
我定了定神,还是回答了朱老师的提问。
“好好好,你就把书稿留下来。”朱老师眉开眼笑道。
原来,我的书稿竟然与他们刚刚确定的选题不谋而合!
这是一个格外舒心的时刻!
朱老师兴奋了一阵子,就开口说话,语调显得特别轻松、风趣,当面对我赞不绝口。
公费出书对我的诱惑太大了,想到自己一个偏远小县城的无名小卒能出书,不用自己卖一本,还拿稿费,感觉如在梦中。多年的坎坷经历却使我不敢轻信有梦。可朱老师看上去是那么一个干练坦诚的人,是那么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的心在颤动。我曾经多次说过,像我这样一个人,是轻易不会感动的。但此时不知怎么的,不知是什么,一下就扣动了我的心弦,深深地……我早已泪眼模糊,想说几句感激的话语,却没有出口。这样的幸运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我不知道是感激出版社以及朱老师的恩赐,还是感激使我充满灵感的上苍。
我这一生常常失误,常常中招,常常轻信而造成许多狼狈。但毕竟我还算善良,从不有意害人整人,才得到上苍护佑,在关系一生的大事上没有陷入沼泽而心想事成。但我非要感激命运的安排,早早地打掉了我的浮躁气焰与机会主义的心理,否则,以我的好胜而又固执、敏感,不知在人们打破脑袋都想步入的仕途,会有何表演。后来,我和别人谈起自己的人生,我一点也不遗憾,不管干别的什么,都觉着不如我做学问写论文撰著书。
书很快出版后,我得到了数以万计的读者。又重印多次,我得到了更多更多的读者。
                                                                                                                4
然而……
然而还没让我稍微喘息一下,朱老师又约我写《初中代数一题多解100例》、《初中几何一题多解100例》、《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这太突然了,叫我一时反映不过来。反映过来后我就觉得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信任,使我不能有任何怠懈。如同之前写那几本书一样,我先着手拿出目录和样张。依次和朱老师沟通,他完全同意我的写作思路,我便制定写作计划,并给自己安排了每天的写作任务,赶紧鼓足力气地投入写作。白天没有完成当天的写作任务,晚上接着写直至完成。然后进入阅读(与写作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或者回过头对已完成的书稿审阅。我意识到,不只是出版社急着要尽快出版这几本书,还有成千成万的初中生等着阅读这几本书。每天我总是在一两点才睡觉。入睡前无论如何要看看书报杂志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最好的安眠药,直到睡着后那些东西自动从我手中脱离为止。
这几本书撰著起来并不难,因为关于数学解题方面,我有大量的研究文章发表,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厚的资料,只需要一个过程就可以完成,并且绝不会让朱老师和出版社失望。但由于写作任务重,写作过程中我尽智竭力,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应酬,也只能这样。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写作的过程无比艰辛,可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拿出出版社满意的、畅销的作品,而成功的结果是无比荣耀的。
《初中代数一题多解100例》、《初中几何一题多解100例》完稿后,寄往出版社便顺利出版。没想到《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书稿寄出不久,就接到朱老师打来一个长途电话,对我的稿子作了充分的热情肯定,并指出不足。还说如果我不愿意修改,原稿就出版了,愿意改就来西安。
怎么不改呢!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赶到了西安,见朱老师又面谈。朱老师的约见本身就表现了极大的好意,但是他能做的也有限,还得我自己努力,用了一天一晚上的时间就修改完毕。这本书出版社很重视,紧锣密鼓地将它列入了出版的“快车道”——很快出版——投放市场——十分畅销——不知重印了多少次——出版社也源源不断地不知给我寄了多少次稿费。
这是何等的人生快事啊!
日子一晃,事情过去二十年了,每次看着那几本书,我仿佛又沉浸到了当时那种巨大的幸福之中!去年我到西安办事,路过陕师大时就想去看望一下有八十多高龄的朱老师。但很遗憾,出版社人告诉我,朱老师前年去世了……
                                                                                                              5
        过了一年半载,就用不着我自己写好书稿到处投寄。因为我撰著的那几本畅销书,引起了一些出版社、丛书总主编的相当注意,他们掂量出了我在初等数学领域中的分量,约我写书的信件、电话纷至沓来,大部分是执笔写一部分内容,或当主编。因此,以后我就不再发愁无处投稿了。当然,也因为写的少要的多,很快感到应接不暇。那时候我主编或参编的书计有五六十本吧。著述颇丰。我并没有飘飘然了,许多让我敬慕的数学家常常鞭策着我,我算什么!最让我敬慕的是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其论文著述颇顺溜而且文雅,含蓄而且深沉,力透纸背,鞭群入里,字字句句都深入我心,发芽生长。
        一天,我手捧《华罗庚传》正闭目凝神揣测着他那深邃的数学思想在数学大海中翻腾着什么波浪,接到一个电话,旅游出版社的人打来的,他们约我写一套《马飞数学教室》。这又是一项大“工程”,为此我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基本上不再参与,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外地的数学研讨方面的会议一律婉言谢绝。即使没有撰著这套书的压力,我后来也并不热心,基本上和外地的数学研究人员、数学教师没有深交,和那些半生半熟的人在一起还要谨慎应酬,这是我所不擅长的。
这时女儿刚上初中,数学成绩一般,我这个原来的初中数学教师该发挥作用却几乎没有给她辅导一次,一直感到深深地内疚。但不能说我没有责任心,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她,我要让她今后有个幸福的生活,为自己的父亲而自豪。
这段时间,我是按照我写作的惯例,进入了写作前的专门读书和查阅资料,书桌上顿时堆起了一座小山。不管撰著什么书籍,读书和查阅资料对于写作者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至于每个写作者如何占有资料,这倒大可不必整齐一律,人们都有自己的处理、汲取资料的方式。而且同一写作者撰著的书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比如我后来撰著《初中数学策略开放题集锦》时,就不能像我之前出版的《初中数学一题多解100例》(几何、代数),仅仅给出题目的多种解法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在为学生开阔视野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新理念去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在数学的海洋里自己学会遨游,锻炼,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也就在这时,我家搬进了闹市区,周围有几个单位正在搞基建施工,各种机器人声吵杂成一片。但进入读书、查阅资料状态后,这些声音似乎就不存在了,最怕的是外来人干扰。可是有一天就在我手脑并用十分紧张时,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不得不停下自己的工作,问对方是谁干什么。对方却不回答,又是敲门。我只好把门打开,一看就是推销化妆品的。我一开始没把她放在眼里,一句话就是我不需要那些东西。没想到,对方一开口就像打机关枪似的滔滔不绝。好不容易停顿,我便见缝插针似的一再给她解释,但无济于事,只好粗暴地将她推搡出去把门赶紧闭住。坐回桌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点后悔我的无礼行为。但我没办法,如果让她满意买下对我来说没一点用的那昂贵的化妆品,我以后心里也不会好过。
在读书查阅资料进行的差不多,甚至使我受不了的情况下,就立刻按计划进入写作。我长期痴迷于数学文章和书稿的撰写,早已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每写一章,虽不能达到最好,却能更好。果然,丛书出版后发行量客观。出版社方面给我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曾经派人到过多所学校进行调研,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09: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10:01 编辑

                                                                                                           6
        2004年对于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年7月18日早,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又让我美美气气地激动了一回。电话是从北京打来的, “希望杯”组委会秘书长、著名数学教育家周国震约我撰写一本《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试题精选详解》(初一)。
全国有数千奥林匹克数学高级教练员,我连个低级教练员也不是,那么周老师怎么会偏偏找我呢?原来,九年前,我的那本《初中数学课堂精要与反馈 》出版后,托我过去的学生白杨(此时在北师大读大四,后在中央电视台任《科技博览》栏目编导)给周老师送去一本。周老师主编的《数理天地》常刊登我的文章,此举算是感谢的意思。没想到,这本书竟成了我的一张广告名片,给自己招揽了撰著这本书的机会。后来周老师接连两次打来电话催要书稿,我只好停下了所有事务,全心全意全力撰写此书稿。时间进入读妙阶段后,我精神高度紧张,晚上的几小时睡眠常常会被惊醒几次,终于交稿。周老师审阅后,觉得它甚合自己心意,来电话向我表达了这个意思。该书出版后,由于所选题目委实很精彩,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比较广阔的思维空间,我又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分析和研究,力求充分展示题目的内涵,让学生从中吸收到的知识和思维的营养远远超过了这些题目本身。
能为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播种希望,编写提高他们数学能力的高水准奥数教材,令我自豪至今。
                                                                                                             7
       2005年1月,春节来临,在《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试题精选详解》(初一)一书完稿后,轻轻松松了三个多月,忽然要忙碌起来了。
为什么呢?金盾出版社约我撰写《智慧的阶梯》系列丛书。我激动的不得了,高兴的不得了。冷静下来之后,我到镜前,看到一张凝视的、沉思的面孔。才感到,肩头的担子很重,完成这新的写作任务绝非易事,但我充满信心!这个状况使我想起了战斗影片中,那些接到命令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虽说我不是战士,但说真的,当时我还真有点血染沙场的架势。
俗语说,日上高天月过年,人到中年万事忙。要是忙点儿别的还好,总会有忙的时候有闲的时候,偏偏地我忙上了写书,而写书这事情是一天24小时不吃饭不睡觉都觉得不够用的。这很无奈。
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我制定五年计划,宣布要写11本书。本来作者写作用不着到处宣称,写出就行。我大张旗鼓制造舆论,就是希望别人不要来干扰,让我从容执笔,专心致志,奋笔多写。事实上,我投入到了紧张的写作后,十来天不出家门一步是常有的事。我知道这样不好,曾多次试图改正,却没有达到目的。这正是验证了那句话: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就这样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事务,废寝忘食般地扑在桌面上思考问题、查阅资料、悉心写作,首先较为满意地完成了《初中数学解题思维窍门》一书的写作。
这时正是夜晚,我搁下笔就一个人在夜色中来到了位于城中心的世纪广场,望着满城灯火,想了许多。此时并没有感到完全轻松下来。
没有,远远没有。
因为按照约定,还有10本数学书要写。在这个没有成熟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无论什么人遇到一件“好事”,必须争分夺秒地去干,不然的话随时可能发生某种突变会让你失去人生良机而找不着北。于是我觉得此书的圆满完成似好的开头成功了一半,我的情绪为之亢奋。接下来,脚步开始变得豪迈了一些,将要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了——开始撰著《初中数学策略开放题集锦》等书。
这些书出版后畅销不已,出版社高兴自不必说。还看到我的写作很有特色,把数学科普读物写成了很适应当下少年儿童阅读的“快餐式”读物。正在我欢欣鼓舞之际,又一桩意外的事发生了——几乎与当年金盾出版社让我撰著那11本数学书时一样的突然。事情还是因我撰著的那些数学书引起的,金盾出版社的人突然打来电话,竟然又让我这个搞数学的来写几本少儿读物。我不免有某种旷古未闻之感。但我又想,既然出版社主动邀请我写这样的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定有他们的道理。于是就像出版社几年前约我写那11本数学书一样释然了。
然而,隔行如隔山,我生怕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难如出版社之愿。金盾出版社是一个全球驰名、名贯华夏的出版社啊!
出版社的人却是抱着十分信任我的态度,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学理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写出来文章说理深刻,入木三分,能扣人心弦;叙事能力和对时代的穿透力绝非一般,总是能够把‘响亮的耳光’打在该打的地方,写出来也许比学文的人更有特色、可读性强。”和有关编辑的几番探讨后,我先后赚写了《中国少儿智慧宝典》、《让孩子长智慧的小故事》、《小学生喜爱的名言赠语》。
与我撰写的那些数学书比较,写这几本儿童读物不是我的强项。但写毕,才知道这样的书是多么贴近,多么亲和,多么有趣。在撰写过程中,查考资料,钻研各方面知识,也发见和阐释生活。见人之未见,学人之未学,知人之未知,深入其中,必不会空手而归,人生一乐也。
这些书直到现在,还在书店、网店畅销不已。网上曾做过高度评价:
读来轻松让学生愉快,学得活泼生动,炼得扎实成功,永远拥有“一叶小舟和一副双浆”,顺利开启数学的大门,真正领略到了数学的无穷乐趣。
其中的《教你从小爱数学》依照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根据当代小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可能性,引领大家进入数学的海洋,是真正地用了可爱的数学去荡涤孩子们的心灵。在这里,数的奥秘,形的变化,光怪陆离的数学现象,美丽的传说,千古传颂的世界名题,好玩的数学问题,如一朵朵小花絮,绚丽多彩,令你惊奇赞叹,让你尽快地领悟数学的快乐,教你从小爱数学,成为未来的数学高手。
书中也介绍了最可爱的人——为人类改造自然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他们的辉煌业绩,如点点星光,镶嵌在数学王国的上空,撒落在历史长河,让数海星空日益辉煌灿烂,景色更加多彩迷人。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生动、有趣和好玩的数学问题,需要你灵机一动。在你思考的过程中,你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将受到挑战,在历经困惑、碰壁和尽智竭力之后获得彻悟的感觉,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啊!
因此,本书成为了孩子们智慧的阶梯,且作为唯一的数学书荣登中国排行榜网、书籍排行榜网等多家网站发布的“09少儿书籍排行榜” 、“10少儿书籍排行榜”的第六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已在全球畅销七十多年、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的《贝贝熊》。
自后的日子里,各方面的赞誉接踵而至。但我没有为此所陶醉,而是异常的平静,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只是有一股献身数学的精神——把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数学研究和著书立说上。我订阅了许多数学刊物,购买了不少数学书。我珍爱这些书刊,是因为它们都是我数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我常常认为,倘若别人和我一样付出,也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毫无争议的。
                                                                                                                    8
         走笔到此,该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次得“病”的前前后后了。虽然我的身体挺好的,吃苦受累都不在话下。但多年来我见天劳累,日夜苦干,终于病倒了。病中的我才深切地感到人活着应该奋斗不已,去苦苦地追寻自己的目标,但身体是“干事业”的本钱,一旦垮了,就一切都完蛋,不要说还有什么奋斗的事儿了。有什么比身体重要呢?
我不知自己得了什么病,只感觉走路困难,举步维艰。人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说行怎么都行,说不行立刻就不行了,不得不求医看病。医生说不来什么病却开了一些药,还要我输液。躺在那里,我闭目想象着输入血管里的液体会怎样地分散到我身体的各个部位,与那个出毛病的部位将发生怎样的搏斗后治愈。全神贯注地想象,就像我全神贯注地思考、写作一样。但是,输液三天,屁事不顶。又到西安,医生还是说不来什么病,却要我住院观察几天再说。并挥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我这情况住院是唯一的选择。无论他怎么说,我也不想住院,内心却产生了某种恐慌。根据过去的经验,我对极度的身体疲劳总是掉以轻心,以前忙过一阵子也有走路困难的情况,不过休闲几天就恢复了。这次不知怎么了,非常严重,连医生都弄不清楚是什么病,吃药输液不顶事,到了必须住院治疗的地步。一个更大的疑惑占据了心间:是否得了不治之症?
我感到情况相当不妙。冷静下来想了想,明白这不该是要命的病,但也会折磨得我痛苦不已,发展下去可能会到生不如死的地步。胡乱翻了几本医书,便觉得这是我长期长时间伏案看书、写作,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所造成的恶果。按照我当时身体状况,起码应该休息三月两月,有医生这么说过的。但是我难以接受这么漫长的平静生活。虽然身体垮了,我的心却又开始澎湃,澎湃的心再次鼓动起来。怎么办呢?
冷静地很理智地想了想,就觉得我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以往的那般生活中解脱出来。
                                                                                                               9
       我开始注意休息、娱乐了。每天到广场一个小时的健身是我必做的功课,雷打不动。
以往那日复一日的写作中,我曾有过的渴望是能到城外的榆溪河边散步。但这简直是一种奢望。有时坐车路过那里,只好带着可亲而不可近的深深遗憾,无限眷恋地瞥一眼它,随车子呼啸而过。这天我突然想起到榆溪河去健身。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就感到那里似乎有神秘的力量召唤着我,迈步往榆溪河走。
榆溪河水似高声地唱着歌向南流去……沿着河边林间小道慢慢行走,我的心情平静而舒坦。四周静悄悄没有一个人,只有小鸟的啁啾,只有纯净的流水发出郎朗的声响。想到自己十几年前开始数学研究,后来著书立说,尽管身体出了毛病,但成就斐然,眼里忍不住旋转起泪水。这是谁也可不能理解的幸福。
有时在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我来到广场,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总有一种难以言语的快乐。啊,阳光!我愿意经常在你的照耀下生活。
这样,我的生活就不同了,身体状况较前有了明显改观,人们看我挺精神的。有人得知我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不少数学书,就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主编、总编辑会看中我的作品?可我问谁去呢?后来我琢磨过这个问题,没有琢磨透。
三十年来,我踏着数学之路,磕磕绊绊往前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数学的迷恋,靠的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病病灾灾我没有消沉,风风雨雨我咬牙前行。我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为了崇高壮丽的事业,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多处成果。可以说我的成果并不丰硕,我的好处是能正视自己又能善于吸收 ,这是我有幸碰到一些肯帮助我的人,当然主要是那些杂志的主编和出版社的总编,还有默默无闻的编辑们,否则的话我算什么,我能干什么,又能把什么干成?”
三十年一晃过去了,以我自身经历和体会,只告诉大家一点,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书出书的,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水平外,还要有长期的研究、历练、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一次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位有志青年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知受了什么的迷惑,也算是耗时费力写就一本比较粗糙的书,自然没有出版社伸出橄榄枝,他就借款自费出版了。结果书堆得跟小山一样卖不出去,又债台高筑……有什么办法呢?最最害了自己的不是旁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人生确实常常有这样的遭遇,这样的试练,这样的关口,这样的陷阱,一旦落入,万却而不复。一个人有所实现有所发挥,用家乡话是一个人有舞台刷把耍把,谈何容易!多少人怀才不遇,多少人郁郁而终,多少人刚露头就挨了一闷棍,多少人有这有那就是没机遇。
关于我撰著数学论文、书籍的往事历历在目,但似乎又相当遥远,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发展到我所追求的地步。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在那无比艰辛的岁月里,当我专心致志前行的时候,往往不会过多地留心两旁及身后的风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目标。当接近或到达目标时,我不由得回头看一眼自己所走过的旅程。这是一次人烟稀少、漫长的旅程,牺牲了我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那逝去的青春可以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倍感幸福。至于有人说以我的能耐本来可以这样那样,只因我一直不开化原地不动,这里所说的前途无非就是仕途。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持这种认识的人认为只有当了官才有身份地位,才荣耀至极。很早就有人劝我这样那样了,我明知可起死回生,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死棋变成了活棋,却不为所动。关键是并不认可那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做一个文人雅士不更好!
                                                                                                     10
       常常想到我原来工作过的学校去看看,就去了。看着那些欢蹦乱跳的学生们,还有眼前匆匆而过的一个又一个年轻教师,记忆中的往事纷纷涌入我脑海里,两眼便忍不住热辣辣的,感慨万千。过去那段时光也许是一生中度过的最为充实的日子,现在应该算作是一个小小的凯旋了。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无论何时,学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标志。往于其间,也许让人心烦。可是一旦离开它太久,又渴望回到她的怀抱。
这么想时,便觉得那些给我带来忧伤和痛苦的往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只是无数美好的过去再也不能唤回来了。只有埋头钻研,只有永不竭止的奋斗,只有取得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8-1-4 10: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8-1-4 10:05 编辑

                                                                                                          七、人生若在希望中
                                                                                                                            1
        对于过去那些事儿,我一直不敢动笔。
       岂止不敢动笔,甚至不敢想起,不敢谛听。有时都怀疑那些事儿是否真的发生过。说到这里读者已经明白:过去那些事儿,像一阵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去了,只让我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之所以一直躲避着它,而不敢遥想,还因为它太伤我的精神。可以说那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所习惯了的一切的平庸。
我常常反思,为什么当今社会许多人过分浮躁?总觉着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心理紊乱和精神压力过重,需要浮躁。对此,我以为弄明白生命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痛苦是什么,成就是什么,失败是什么……尤为重要。
这是我的个人人生体悟,尽管有人并不这样认为,但有人赞赏。
就有一位很赞赏我的人对我说:“你,就一本书,为什么不写出来呢?”这说法人们比较容易首肯。人们不容易首肯的,是另一个人的说法:“你的经历,富有神奇又传奇色彩,书出版后,一定比你的数学书,还要响亮!”
     但他们还是了解我的,知道我的“金字塔”,是我承载了那么多痛苦,从平地一点一滴垒起来的,是我最为自豪、堪可告慰大家的事。他们的希望,让我感动。因为,我心里想的,他代言了,深刻了。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了,犹如江海汹涛之激荡……好久,好久,我的心和喉咙,总被阻隔,总有一支歌唱不出……一支无奈的歌,一支难忘的歌,一支人生征途上跋涉的歌,一支悲伤的泪里哭出的欢乐的歌,一支希望的歌……
     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历历在目。我的眼睛,一下子被泪水模糊了,脑海里如同潮水似地翻腾着。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已现在存在的活生生的自然的生命载体上了……
     经过激烈的思考,我便以极其严肃的态度面对这件事了。以为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小说来,是我对自己,对青春,对不如意事常常有的人生的一些安慰,又是对万物与生命的一种感恩。当然不无自得,不无飘飘然。无疑,这是一种颇为大胆的想法在我心中形成,连我都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吃惊,一切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不可能呢?
                                                                                                                          2
        2007年,在撰写数学科普书的小甜时,我开始了长篇小说《三尺讲台》的创作。以此表现了我自己的一个宣言:我要写出一部只属于我自己的长篇小说来!
         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路途上,在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以个具体的环节上,不断地发布宣言。这种宣言,是人自身进行自我确认、实现、肯定的需要,是其对自己的理想(或梦想)进行追求的提醒、催促、激励、鞭策、鼓舞的证明。但是,我这宣言会让人觉得有点儿狂,因为写长篇小说那是件多么难的事儿啊!也许我真的是有一股阿Q精神?也许我当真忘记了自己是学数学的而不是学中文的,起步又晚,写什么?怎么写?
但我没有什么好着急的。说到底,写小说只是为了表现了我的一个愿望一个追求而已。能不能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追求。我以为。
毫无疑问,许多像我一样开始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尽管一个人之所以创作长篇小说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唯其是包含了特定内含的“人生宣言”,又是有其固有的、内在的共同要求的。这种要求既是所有作者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所有作品是否合格的衡量尺度。或许是有不少人因为关于“人生”这个尺度不好把握,或许是因这文学的小路上太拥挤,或有其它这样那样的原因半途而废而另有选择。谁也应该尊重各自的选择,谁也无权对别人说三道四。在我看来,作家虽然没有省长、市长的荣耀,没有老板的钱财,但作家有一点是任何人也不可企及的,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笔,忠诚地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畅畅快快地表现出来。可以表现自己的经验、成熟、非同一般,可以把日子与事情写成故事而把故事灌注到日子和事情上去。我相信我的忠诚和勇敢,相信我的世事洞明和摇曳多姿,风度才气,会成就一部怎样的小说?从而影响读者,影响他们的观念,影响他们的感情,乃至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然而是多多少少,常常是少少,快快慢慢,常常是慢慢地,影响一下现实。顶重要的是作者本人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感,从纸面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我就这样想。
坦率地说,以往我搞数学研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二十多年来,一路走来,我的那些可观的论文专著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我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曲折的人生履历,以及过多的人生角色,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我相信,只要信念不改变,我如今的愿望我的追求,一定能实现。还有我那经久不衰的生活热情,以及我那大无畏的精神,不容我产生畏难情绪,在困难面前是不能退缩的。
这时候,我从一本书中看到了这么一段话:长篇小说难写,首先难在对主旨、立意、内容和结构的把握,其次就难在写出作者自己的真性情来,难在写出别人尚未发现的人类共同体验来。而我却是从事数学教育科学研究二十多年,涉足长篇小说,不仅是难,还是我不习惯的一种方式,会感到不那么舒心自在。
                                                                                                                      3
       我虚心向文学前辈请教。前辈说:“只要有一定生活经历和文字功底的人都可以写出一部小说来。”
      这看似平常的话语,却有醒醐灌顶之效,鼓励我作出判断,判定我能够写我所想写的长篇小说。之所以这么认为,还因为我从文学创作方面的书籍中看到小说要素中之要素,一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历练,二是要能够运用文字去画形象。历练我已经很够了,决不会像有些生活平平淡淡的人,作品写得轻盈多姿,却浅的近乎廉价。开头吸引人,写下去却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了。再说了,而我一贯认为我自己有思想,只是面对广大读者,我要把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视野扩展到一个广阔天地。
      书中还要有一点就是注意对生活的概括和描述,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仿佛是一顿悟。从那以后我便抛弃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感伤,把自己对生活、工作的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和检验,力求寻找到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内涵,上升到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然而,一个教师的思想、精神、知识和文化是极其复杂的,所以要反映其生活、工作这无疑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大题目。一个高明的写作者会只谈其中更要紧的方面。在我身上更要紧的是,我有独一无二的数学研究经历,我有对数学王国少有的敏感与向往,我充满经验、记忆,尤其是富有激情。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当中,说没有我这样的人也不客观,却寥寥无几。就是说,我如果写,一定可以写出一部独一无二的小说,写从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上三尺讲台,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的角色转换,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斐然。我还要写青年意志,青年多感,前青年梦幻,青年豪情,青年的追求与发见。还要认真思考,根据个人经验,就文学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小说中反映我自己在数学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机遇和遭遇,不一定写真人真事,也写可能发生的事。
我没多想此作为的成败与得失,更不敢一味地想把作品写成金字玉言,写成感人心灵与升华境界的篇章。这无疑是为了使自己眼界宽泛、胸襟豁达,减少创作中的苦恼紧张和一种激情无以渲泄的困惑,让我像许多资深作家一样,横下一条心,一鼓作气,行云流水般的激情系于笔端。
     但我没有经验,从来未读指导写作的书,很少读文学月刊和新出版的书。胡乱涂鸦了一大堆文字后,写到主人公被迫离开他钟爱的工作岗位时,我怎么也写不下去了。不知道再写什么?这才想起了要看看指导写作的书。记得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是:“长篇小说的主要问题是主线,没有主线成不了书,主线是数的魂儿。”之前我只知道写长篇小说难在章法结构,这其实也是我过去撰著数学书籍时顶重要的一个问题,哪里想到现在写长篇小说有个“主线”老人家。
                                                                                                                     4
        我翻阅了几本名著,它真能启迪人,间接地发挥了作用。除了对“主线”这老人家略知一二,还启发我调整了思考角度,大量地用逆向思维,开始有了振奋人心的新思路,脑海里再一次激荡其澎湃涛声。就这样一筹莫展与欣喜若狂,颓丧与振奋,这种种矛盾心情交叉贯穿在我的整个写作中。
晚饭后,有时去世纪广场北面的莲花池边散步。边走边想,从一开始投入这部小说到现在,基本上一往如故地保持着真诚而纯净的心灵,尤其是在调整了思考角度后,根本不再考虑这部小说将会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全心全意全力去完成它。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完成一部小说,或许是在写自己的人生。
不经意中,我好似找到了感官,知道我在写什么,知道我正在写的与前边与后边都有着怎样的联结,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承接前文,什么时候应该有所变化——富有戏剧性。又用了十来天时间,一气呵成了自己思想近二十年的初稿。其兴奋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虽说这只意味着这部书基本算有了眉目,但我已觉秋意满怀。因为从大的方面说已经是完整的。如果有人要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初稿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有了这关键性的收获,我不由得对文学进行了反思,有了对文学的敬畏。文学不是说你写了就写了,写了是生,无味是死。可怎么才可以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意味深长让人爱读, 这需要修改!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写个小说?有什么好折腾的?可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已经出版了二十多部数学科普专著,发表数学文章近千篇,在全国颇有影响。你会作何感想?恐怕你的第一反应和我的想法一样:这长篇小说如果写的平平常常,岂不被人笑话,而且自己也搁不下脸面啊!
修改过程中,我就常常感到一个别扭。这别扭就是,从我性格来说,我喜欢直来直去,痛快淋漓;而小说却是要含蓄、委婉、细腻,狡猾地绕圈子。这是压力,也是我战胜创作中一切艰辛的永远不竭的动力源泉。然而,人人有软弱的时候。我也是。说到底,我是一个世俗之人,看到别人的生活那么丰富多彩,很羡慕,有过徘徊,受不了想要大哭一场。所幸的是,我心中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的照耀,我度过了一阵阵情绪上的低潮,看到了世俗人性的广阔绿洲,而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这四个字,写起来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是需要相当多的力量支撑着。这时的力量往往是来自内在或外在的压力。我感到最强大的压力是失败,是挫折,是打击,是一个人处于逆境。
逆境,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奋起。我的体会是,所谓逆境,一半是自己的心理的沮丧造成的。如果你自己不认为是逆境,不受逆情绪的控制,就不会沉沦而奋起。感谢我那倔强不服输的个性,还有那枰枰地响着“希望、希望……”节奏的这无数的希望之声,奏出了我青舂年华的火红乐章。
我一直不敢以什么成功人士自居,性格上简直是个大男孩子,那种率真,那种单纯,那种透明,以及那种待人处世的认真劲,热乎劲。令人觉得我永远也不可能长大。可惜也因此,我就常常会无意中得罪人。老实说,我倒也常常喜欢我这个样子,因为不这样我心中就不会有一支希望的歌,就不会有所作为。只是这种性格,说起来很好,活起来则很糟,致我人生的每个脚印里盛满了坎坷。
                                                                                                                5
        我越发感到,要把它修改成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非同小可的。但我的修改是有预案的,有随机的,有突然改变的,有得意洋洋的。后发现书稿中还有怎么都容不下的东西,出去在马路上转了一圈回来立即改变的,楼道里年轻人们的哄笑使我感到某一章内容需要重新调整;还有看到一辆洒水车突然触发的。还有生活的节奏、遭遇、触发,偶然事件与非偶然事件,天气与饮食,气味与声音,情绪与兴趣,道听途说,与一故人劈面相逢,都与小说结合在了一起……
是的,当代小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结构完全可能是开放式的却不散架,问题在于结构的中心点或主线就要有强大的磁场效应……什么地方应该再现、暗转、配合呼应、异军突起、紧锣密鼓、悠闲踱步、欲擒故纵、稀里哗啦……全凭靠一己感觉。没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能将初稿修改成为一部像模像样的小说呢?进入了找到感觉的状态那可真妙,想了再想,好句子好情节好细节好抒情好刻划都油然而出,若有天助,若系天成。
为了早点发表,只好将初稿拿到单位办公室里修改,虽说常常只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却不时有人来访,我的举动至少有点儿别扭。门一响,我就用报纸把草稿盖上,我觉得我的神色有点不自然,说话有点魂不守舍,希望结束谈话,越快越好。但我无法判断旁人的反映。修改越来越接近完成,我才渐渐地透露出了风声,给几个要好的同学看了书稿,我受到了一些赞扬。但也有人背后议论我的那些神经兮兮的表现,是后来听别人说的。
先成形的《三尺讲台》有19万字,发表在《长篇小说》(海外版2008.3)上。我匆匆翻着自己的作品,就像读旁人的东西。小说,当然是另一个世界,不但对于读者,而且对于作者,都有一种陌生感、神秘感和生动感。不说我自己总感到不尽兴,甚至耿耿于怀的,就说对于许多读者来说,阅读了,欣赏了,消遣了,接受了,批评了,就也是过去了。但是,对于同行中读了此书竟然深受感动,我却不得不反思了,想知道几个为什么?
他们说,小说展示的主人公命运是那样鲜活光亮,又是那么地苦难深重,那么地顽强坚韧;书中描写了主人公超越自我,在困境中砥砺进取、永不言败的峥嵘岁月,感人肺腑,引人入胜,讴歌了主人公在波澜壮阔基础教育改革中,“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极富挑战、曲折跌宕和充满希望的人生轨迹、思想历程和深刻视野;主人公那人格和精神——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真情,对关乎国计民生、千秋万代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客观实际、科学真理的尊重和坚持,也恰恰反衬许多人欲前不前、瞻前顾后、新旧徘徊的心态;生动地再现改革探索进程中“泥石流”和校园中丑恶行径,揭示了世俗、平庸与主人公至真性情和蓬勃心灵的深刻冲突,揭露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流行病症,展示了心灵质量行进的艰难。
还有人不无调侃地说:“……所有这些都写得真实,不落窠臼,颇有意趣。虽然过去只会鼓捣数学,撰写数学书籍的马某人,现在竟然也能勾画两下教育的凯歌了……”
      有一位作家朋友一言见底地说,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才可以在作品中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耀,以及人格的伟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三尺讲台》不仅写出了主人公的教育思想,还写出了对教育的情深。且把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代、与乡土、与民间的关系进行描摹,感人至深。让人们认识了一位饱受生活沧桑砺洗,而拥有哲学般深刻与他内在灵气的结合,所崩发出的耀眼光芒;认识一位才华横溢,敢于顶天立地,具有高原风骨、激情满怀的陕北人——不但能在一帆风顺之时展示出奋勇进取的自信,还在落魄遇难之际痴心不改,仍不失对未来和真理的向往、自信,顽强地挣扎和奋斗;认识一位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艰辛里,在永不疲倦、永不放弃的追求中,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在默默中萌芽数年之后而绽放,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幸福,所形成的哲理思辩和人生感悟,所收获的人生最大的快乐;往昔中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以及那科学的治学方法、科研道路和品格修养,这一切组成了一首生命赞歌,唱出了青年教育工作者在三尺讲台上的秀美风采,也许能成为照耀许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最纯洁光芒,从中得到心灵共颤和哲理启示;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当代年轻人所缺少的;让人们找到所渴望的支撑---榜样支撑,找到一位心灵的领路人。尤其突出的一点是作品的故事性强,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社会判断与人格判断,不乏表现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与人格理想。无疑,这种判断与理想才是作者进行创作的真义,或追求目的。而这,就足以吸引不少读者。这是长处。但弊端也明显,没有人性与人生的撕扯、跌宕,如《静静的顿河》、《悲惨的世界》。当然,不能拿世界名著那样的对于心灵有所震撼,但是跟国内一些成功作品比较又怎么样呢?缺乏张力,存在某些缺憾,有的地方观察和思路的涵量不够大,结构、层次、脉络方面深究不到位,感情发挥的不够深沉;在某些地方的阐述、描绘上缺乏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力量,人心事端、行为说辞、言语神明、哲想辨言方面,存在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样 一席话实在是很高明的。
                                                                                                                6
        我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心潮滚滚。头脑才清醒过来时,仿佛做了黄粱一梦。我反思,我很向往,再一次寻找我的心路历程,展示对教育发至深心的感情,抒发与生俱在的真情。
经过反思,以前心和笔的鲁莽使我顿悟,牢牢地掌握了几条,一个是要补充教育的真实生活细节和场景;二是要从生活细节中提炼、组合,令各方面看了乐得合不拢嘴的新篇章、新人物;三是细节不怕真实与开掘,体验不怕深刻与多方面;四是通过构思、扩张、取舍、出新,使作品的面貌合意可心。
我已经感到,一旦从事了文学创作的事儿,不管你是怎样地学富五车,有怎样的职位与学历,具备多么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多少经验阅历,多少才华灵感、奇思妙想、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你仍然是不够的,你最多只算半瓶子醋,作品依然漏洞百出,人人得而讥之嘲笑之。因此自后的日子里,我一门心思地对《三尺讲台》进行了补充、修改,这次修改更加认真,竭尽全力以尽可能使自己在一切方面感到满意。感觉不是在稿纸上修改,而是用刀子在木头上雕刻。
终于实现了我渴望已久的心愿——洋洋洒洒地成篇——一部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
这天中午,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很轻松愉快地来到世纪广场,坐在北部莲花池西边的长廊椅子上,望着那池中游来游去的鱼儿,简直就像升天一样快活。我不由得想了想这部小说将会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奢望它有极广泛的社会启迪作用,但称其为用文学的的灵性与力量,表达了对教育的鼎立,对数学的诠释毫不为过。
   书稿临交付时,依然感到其中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没办法。因为,我不能再添加材料了,不能再改变腔调。只能删繁就简和做些词语调整而已。如此这般,也只能就这个样子了。如果真的有人叫好,不管多少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书出版后, 我的一位老同学看后是叫好了。但他又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写的那些也太围绕个人的遭遇了。”其实我也渐渐地不喜欢一味地说个人那点“破事”,委委屈屈、得得失失、恩恩怨怨,酸溜溜、灰溜溜地叫苦连天。尤其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作品离不开个人的那点得失悲喜,离不开个人周围三尺三方圆的那点“破事”,烦不烦人,丢不丢人啊!
       还是放眼中国,放眼世界吧。还要把《三尺讲台》再行修改,改为一个充满着无限爱的舞台!
       这么想时,一种轻松和一种累竟然同时地袭上了心头。那晚,我睡得特早,却睡不着。不知过了多久,我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跑在马路上。马路很宽敞,却是曲折。马路上只有我,只有我的两只脚交替地踩出沓沓沓的响声。梦醒时分,我都弄不清梦中的我为什么要跑,也弄不清楚那条马路伸向何方。我知道的只是,我要跑。并且感到梦中的我之所以要跑,是因了我感到了那梦的魅力,更明白了我梦中的那条人生之路——一条希望之路。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8-1-4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