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的话题
文/秋枫赋
大酒店一层正举行婚宴,噪杂而喜庆着。我们定的寿宴单间在上层。到场的宾客大多数都见过面儿,打过招呼后我却融不进人家的聊天…… “ 姥姥来得不晚哈,来,过来呀,咱俩在这边呆着!” 我正傻傻地发愣,被高过我一头的外孙带到窗前:。 “看外面,姥姥!马路上虽然也乱,但听不到声音就与你无关!” “宝宝周日没课啊?” 好久看不到孩子一面,明知他长大了,我还是习惯地把小时的称谓挂在嘴边。 “周日再上课,我就连轴转了!我还是拒绝上课外辅导班,这个坚持使我赢得了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 ‘听你爸妈说了,看来他俩也没时间去上课外补习班啊!’” 我开着玩笑——这个小家伙主意正,从上小学时就 发表过声明:谁报课外班谁去上啊,反正我不去!一样的内容,干嘛反复听好几遍! 也许孩子说得有道理一路学下来 也没上过几天 ”补习班“ 。 ”“没事儿偷着乐去吧,给你们省了多少血汗钱啊!”“他不无得意地笑着。 “姥姥,最近还写东西吗?你们论坛有什么新动向透露一点?” “恐怕没你瞧得上眼的风景。我最近也有点儿偷懒,散文现代诗看得少了,跟一个姥姥去了他们《微诗》论坛…… ‘’等等姥姥,微诗有什么标准、对文字表述是否要求更严?” “我们那有标准,每首三十字以内,分行,精短内涵。”看孩子感兴趣,我也乐得与他交谈——边说边掏出手机,想请服务生给我连上信号。 “ 别麻烦了,用我的流量!” 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外孙取过我的手机,按了几下,交还 给我:“打开您要找的论坛吧,随便用哈!” 我又开眼了,一个手机的流量可两个手机用!
我找出河北女诗人幽兰的两首“微诗”《咳嗽》:
倒春寒 一个趔趄 卡在春季音节 嘶哑了鸟儿清脆的歌喉
《三月桃花》 春风为满枝蓓蕾 抹上胭脂 看 一朵染红另一朵
两首诗念完,不足六十个字。孩子高兴得击节称赞!“小事也可以写得如此诗意!意象新颖形象! ” 评论中,随口说出“意象”——看来孩子不光喜欢诗,他也在研究诗歌。 :“姥姥,我想起来了,你给我看过桑爷爷的诗歌集《观海》”:
举起天大的状纸 拦住太阳喊冤 未开口 已泪满乾坤
我都能背下来了!桑爷爷的诗该是精品中的精品,读着过瘾……我看孩子这样兴奋,还想推荐论坛里作品,外孙却打断我说:“姥姥,先不说别人的了,我想听听您最近‘’偷懒儿”的作品,有吗?” 学习交流嘛,“丑作品也得见外孙”我把《除夕》 和《雪舞三月天》找出来给他看……念完不好意思补充一句,不能和师友们的相比啦! ”呵呵,我背下来了,有启发!——看您的东西更容易记住,您是我姥啊! ”
这个孩子,从小就这样,气你的时候真是无奈;哄你的时候又令你飘飘然! 人终于到齐了,寿宴正式开始。我和外孙自然是坐在一起的。他翻检着我的手机,搜索感兴趣的东西。一张照片引起他的注意: ”姥姥,这是什么年代拍的啦,您还当宝贝似得存在手机里?” 我拿过来一看,是带他去陕西时的留影 :高高的 “ 汉太史 司马迁祠墓” 台阶上站着我我们俩,三岁多的小男子汉一本正经地直立;而我 显然是神情疲惫地一腿弯曲强撑在那里……
真是春风几度,往事如昔!那一年的五月,我和弟弟们路过韩城,机会难得,很想去拜谒司马迁墓。我就跟三弟说,你儿子要考大学啦,怎可不拜千秋太史公?我们都读过的“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散文第一人” 呢! 外孙立即插话:谁是第一个人啊?谁是太史公公? 说不清楚的,孩子太小,我们只告诉他 :你将来要学很多知识呢,就该去拜见他!老人家在高高的垣上休息呢……
他还是走累了就 让“抱抱” 的年龄啊,没想到在高低不平的弯道上孩子坚持自己走来,且一直处于打头阵的”第一个人“位置! 也许是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了他?在司马迁墓前,在不引人注意的松柏旁,孩子竟表情 严肃地给太史公鞠躬,再鞠躬,然后随着长辈们绕墓一周——少有的认真与一本正经 !
当年的小娃娃,已出落成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大部头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俄罗斯史》、《日本史》、《印度历史》……甚至是《拿破仑日记》他都会找来读;与同学,历史老师探讨非洲问题…… 从小学六年级、还是从初中当上历史课代表时起?课堂上的知识满足不了求知欲望,他走进了自己的读书世界……
这张照片谈不上拍摄技艺,但我非常珍惜。 是滔滔黄河、巍巍吕梁见证了当年这小小的身影的虔诚吗?还是汉太史公的故事对孩子有所触动?我不相信“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的说法,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只盼着我的外孙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他想学,做他感兴趣的事情 。 2018年3月23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