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央汉子 于 2015-2-7 22:05 编辑
陕西人为何把父辈叫“大”或“大大”
文/伍永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语言说一方事。陕西人为何把父辈人称作“大”或“大大”。有人说这是方言土话,不见得。 首先了解“大”:古文“亣”,形似人,意为大人。《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古文‘亣’(他达切)也。凡大之属皆从大,徒盖切。”以后“亣”统一写为“大”,就指的大人。 诚如陕西人把人分为老人、大人、小人。从排列顺序看:大人为父,小人为孙,把父辈叫大人,省称“大”。父亲的父亲是祖父,为“老人”,即爷爷;爷爷的父亲为曾祖父,陕西叫“太爷”。再从父辈“大”往下,父亲的儿子即孙子,为小人,(为有别于习惯把恶人骂作小人,出现另一种叫法“碎人”),孙子的儿子叫“重孙”,俗称“重重儿”,共五代人,关中称为“五服”。 父辈大人中,爸爸,为人之父,一家之主。“父”字,金文字形:两只手举着镰刀、斧头,很像今天的党徽。父亲承担家庭的主要劳动。“父”字下面有“巴”字,金文“巴”字像一位孕妇跪地,这俩字的组合,证明父亲就有繁衍后代的使命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把父亲叫做“爸”。“大人”辈分中“爸”就独立出来。 爸爸的哥哥,比爸爸大,是更明“白”事理的“人”,人与白就构成“伯”,长安读音biě(北),大伯是家族之长,不分家,就是家族祖宗的传承人,相当于家长、族长。远古的时候,部落首领称为“伯”,如周文王姬昌被商王封为“西伯”,大禹的爸爸鲧被尧帝封为“崇伯”。后来地方首领为“侯”,统称侯伯。这样,“伯伯”也从“大人”辈分中分出来。 “大人”中就剩下爸爸的弟弟,称呼为“大”。因为古代生育期长,有时爸爸的儿子,与爸爸的弟弟年龄一样大,“大”总是长辈,称为“大”或“大大”。按顺序“二大、三大……”。 再说叔叔,看结构,金文“叔”字像一个头戴帽子、手执神杖祭祀降神的男子,神权社会里大家尊他为“叔”,他不属于本宗族,因此,长安人把亲朋好友等外姓父辈男性尊称为“叔”,长安读音fú(伏)。为了表示亲昵,也可以叫“大”,类似把姐夫叫“哥”,把嫂子叫“姐”一样,显得“己ji常”(亲近)。但是父亲的亲弟弟必须叫“大”,或“大大”,不得称“叔”,叫叔被看做是外人。今天有人把习近平叫“习大大”也表示发自内心的爱戴。如果叫“习叔叔”,就失去关中特色和亲切感,这就是方言的魅力。 离开关中,陕北、晋西北、蒙古汉话、甘肃陇东等地称父亲为大,或大大,也没错,都属于父辈。张国宝元杂剧《罗李郎》:“还不够一两日,他将唾盂儿不见了,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方言》:“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金瓶梅》里也有很多大和大大(达达)的描写,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父”的含义。至于山东、河南、海南等有些地方把老妇人称“大大”,上海人把爷爷叫大大,也属方言,史料中尚无记载。 很多地方把父亲称作“爹”,伯伯称“大爹”“老爹”,爹读音diē,南音读diā。“爹”字是“父”和“多”的组合字。“大”与“多”代古是一个意思。长安人就把“大”也读作“多”,“大人”就叫“多人”,甚至“大的”说成“多的”。无独有偶,南方有地方把父亲称作“多多”,这就指的是“大大”,只是读音不同。南齐时,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六:“阿摩、多多者。”注:“汉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四十五:“到已长跪,白父母言:庵婆、多多,我实不用行世五欲,愿修梵行。”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引《资治通鉴》德宗贞元六年回纥可汗有“唯仰食于阿多”,阿多就是阿大、阿爸。 据说把父辈叫“大大”的,在中国多达十个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