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牛子随笔】牛东曲子社

[复制链接]
查看3072 | 回复3 | 2018-5-31 21: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47679273770310729.jpg

      牛东,乃是古都西安西南部鄠邑区秦渡镇的一个村子。一村三堡,数千村民,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大村。相传,当年老子李耳骑青牛、过函谷、进入关中布道讲学,青牛留犊于此,故名“留犊村”。明崇祯九年(1636)前,因村落已在青牛留犊地以东发展出大片居住区,遂更名为“牛东村”。
    旧时,村中有一座孔庙,曰“至圣庙”,算是村中最有文化传承的神圣设施。乡贤以之为荣,因而自称本村为“至圣牛东”。
抗战后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牛东村开办第三期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除了给村子带来了篮球、棒球、英语等不一样的文化生活,洋教官们与美国国内及重庆的信函往来地址直书“中国牛东”,使这个村子名扬世界!村民至今援引这一称谓,抒发无比的自豪感。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停笔慨叹,一个普通村子,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位“顶级圣人”及抗战时期的美国教官有交集,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传统。而牛东的文化元素还不止这些,最令笔者敬仰的是开创“户县眉户曲子”的先祖以及传承这一奇特文化的后来人。

源远流长的“清曲坐唱”
   “户县曲子”的表现形式是坐唱,俗称“坐班清唱”、“念曲子”、“地摊子”或“板凳曲子”。一般七八个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三弦、琵琶、胡琴、笛子、碰铃、四页瓦或瓷碟等乐器,边奏边唱,不拘场地,表演方便,深受群众喜爱“户县曲子”有史记载,可追溯到明朝中叶。据我们村口耳相传,大约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现18岁的崔景吉(人称画匠四)为首的“曲子社”,主要成员有杨明宽、吴老二等人。
   崔景吉(1872—1956)自幼多才多艺,聪明好学,精通油漆、雕塑、彩绘、纸杂等工艺,酷爱文艺,结识众多曲艺人士,擅长创作、演唱,会拉板胡,弹三弦。其家境较好,住房宽余,他便召集杨明宽、吴老二等曲子爱好者经常在家中聚唱。唱得久了,几个人心头一热,便自筹资金购买了铜乐器,又自制板胡、三弦,拉起了草台班子“曲子社”。崔景吉在外做雕塑和彩绘活路,与人接触机会多,每发现新的曲调和角本,便向人家拜学,並在工余用毛笔记下来,拿回家钻研和演练,尔后再教大家学唱。“曲子社”很受当地百姓喜爱,他们不搭台子、不化妆,多在节庆、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进行演唱,也会利用农闲或雨天在家中院落或厅堂随时聚演,以致村中经常传出优雅委婉的器乐声,传出清亮豪迈、优美动听的演唱声。很快邻村的五桥、花园、丰盛等曲子爱好者纷纷登门拜学,牛东“曲子社”成为当时十里八乡很有名气的戏曲班子。
     崔景吉老人酷爱戏曲,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曲子艺术的奥秘,使零散于民间的曲子谱乐有了平台和园地。他作为牛东曲子社的创始人之一,创作和引进了一百多个曲调和版本。其中古老的大调有72个,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道较大;清新的小调有36个,多为民歌音乐,音域较窄,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他们常演的曲目主要有《古城会》《徐庶走马荐诸葛》《哭祠》《少华山》《训子》《舍子》《华容道》《脏婆娘》《五更鸟》《张连卖布》等。
     这些曲调曲目,内容丰富,自成腔系,是我国民族音乐和曲艺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很多珍贵曲目,保存了大量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历史形态,是研究民俗和民间文学的珍贵资料。关中独特动人的唱腔,更增添了高超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不消说,先辈们的文化实践和探索,无疑为牛东曲子社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生土长的“曲子艺人”
       艺术魅力,与黄土地紧密相连,薪火代代相传。民国初期,村中的曲子已经唱红了鄠邑大地,也造就了一批深受百姓喜爱的曲子艺人。笔者首先提及的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崔念昔。
    崔念昔(1903—1972),乳名天贵,出身贫寒,只读过半年私孰。但自幼聪颖,记忆力超强,喜爱牧歌,十岁左右拜“曲子社”老人崔景吉、吴老二(同治八1869年生)为师学艺,主学曲子唱段和弹三弦。经过老师悉心指导和自己不懈努力,崔念昔很快成为“曲子社”得意门生。他嗓音浑厚饱满,气轩洪亮,唱须生之类曲调缓慢而昂扬,气势雄壮,且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唱功扎实。由他演唱的《古城会》《训子》等十几首精选名曲,为户县、长安当地群众所推崇,观众经常“追着去听他的戏”,称他的唱腔为“天贵的英雄调”。解放后,省广播电台给他录音成辑,1953年还选聘他到省戏曲剧院担任眉户戏总教练。他在省戏曲剧院眉婉团工作十余年,把清唱曲子发展为戏曲音乐,导演过《梁秋燕》《三世仇》《血泪仇》等大型现代眉户戏,也将自已学唱的曲子精品传承给他的学生,当时省上著名演员吴德、南怀荣等名家唱腔就是在他指导和熏陶下练成的,而崔念昔可谓曲子和眉户的一代宗师。然而,在三年困难时期,崔先生为减轻国家负担而主动返乡,继续在村中传播曲艺,直到1972年病逝,终年69岁。
   贾志新(1915—1978)牛东曲子社第二代班主、精英人物。他擅长弹三弦唱净角,精于边唱边弹,技艺之高超,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更绝妙的是,每当遇到“变调曲”,贾先生竟能在几秒钟内不影响演奏的情况下把弦合好。他弹三弦,音符精准,清晰动听,是一位造诣深厚、才艺难得的民间艺人。他最拿手的曲子《少华山》参加当时咸阳地区戏曲会演,受到同行一致好评,从此名震渭河两岸。
   崔延明(1923—1995),曾“牛东曲子社”顶梁柱。他主唱旦角和生角,以唱《清风亭》《少华山》《古城会》为最佳,其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四页瓦”打得尤为精巧。崔先生读书较多,演唱之余,先后抄写收藏了几十种曲调。九十年代户县文化馆收集了他提供的原生态曲调,为传承曲子贡献了宝贵的曲谱资料。
    崔忠元(1906—1962),主唱须生,声腔悲壮,尤以苦音见长。他的精彩唱段《寡妇验田》《鳏夫上坟》《清风亮》《打路》等曲目经常参加演出,音韵苦悲,催人泪下,观者无不撩衿揩泪,情绪深受感染,为乡里所称道,可见其功力之深、影响之大。
阎明鑫(1899—1963)家中排行老大,人称“阎搭”(大)。他主唱丑角,是“牛东曲子社”的活跃人物。相传其为人心灵口快,反映敏捷,能自编自演,随机应变,且诙谐幽默,常常引人捧腹,逗人开心。他的代表曲目有《脏婆娘》《五更鸟》《二姐娃》等,每临演出,往往一开唱就引起全场一片喝彩。这样的“笑星”演员,永远不愁没有粉丝观众。
   崔延文(1935—1993),曲子社第三代领班,组织能力和感召力特别强,威望很高。他自幼热爱曲子,不仅学会了拉板胡、二胡,吹锁唢,弹三弦,而且其演唱也不同凡响,德艺美名自然传遍乡里。解放初,曲子社配合阶级教育,学习创编《活捉狐狸精》《三世仇》《血泪仇》等大中型现代眉户戏,崔先生登台演唱男一号,给牛东村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此外,50年代曲子社还有气度不凡的崔念慈,演唱《冯善积德》名扬牛东的邢天禄以及贾福海、贾日奎、贾启明、崔朝俊、刘步云等老艺人。他们在清曲坐唱的基础上开始排练眉户曲子戏,配合社会政治生活,从炕头院落走上了戏楼舞台,相继演出了《活捉狐狸精》《四差捎书》《挖界石》《换布证》等反映农村新生活新风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眉户戏剧,使观众耳目一新。
     60年代,在崔延文、刘永胜带领下,又有崔振环、崔念功、崔振乾、崔振龙、刘振龙、刘柏林、贾改富、刘宝寿、郭兴汉、侯乃玲<女>等一批曲子艺人,开始尝试排大戏,先后排演了《三世仇》《血泪仇》《女书记》《夺阵地》《补锅》《沙家浜》等大中型眉户戏剧。当时家家有演员,全村齐上阵,哪个忙乎、热闹的场面啊,经常使许多人激动得夜不能寐。在那种文艺热情异常高昂的时期,一批年轻优秀演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特别突出的有贾志建(饰郭建光)、崔念先(饰刁德一)、高秀花(饰阿庆嫂)、崔银凤(饰沙奶奶)、贾孟琪(饰胡司令)等,他们成为“牛东曲子社”的中坚力量。
     70年代,崔佑章、王月霞(奎的妻)、侯乃斌、郭辛卯、崔佑陵、崔振昭、贾延莉(女)、崔咏梅(毛毛、女)等一波年轻新秀在老艺人的支持下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先后排演了眉户戏《两张奖状》《加钢》《山村红医》《车走正道》等中小型眉户戏,经常到邻村巡演,颇受广大群众欢迎。有的戏还参加了县上文艺汇演,获得广泛好评。尤其是1977年粉碎“四人帮”不久,各种文化禁锢被打破,牛东三堡重新合演传统优秀剧目《梁秋燕》,李引花饰演梁秋燕,侯乃群饰演春生,孙福元饰演侯下山,声震沣河西岸,名扬终南山下,引起不小的轰动。
    70年代中后期是牛东眉户曲子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文武场面”已达最高水准。打板贾树华、刘怀龙出师王嘉海老艺人,两人轮番上阵;板胡崔宏、贾恩寿,二胡郭兴汉、崔振西,刘望科、贾银银,胡琴郭兴鳌,三弦崔延文、崔念先等,都称得上一流水平,包括舞美、幻灯、戏装、剧幕等,堪称盛况空前,至今“戏迷”们所怀念!
“户县曲子”的传承之路
       时光荏冉,斗转星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文化娱乐途径拓宽,特别是电视普及到各家各户,加之岁月流逝,老艺人相继离世,青年精英出村谋生,致使曲子一度成为明日黄花。就在传统曲目面临失传危机的节骨眼上,牛东村站出来了一个人,他便是后来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曲子传承人”的刘永胜老先生。
    刘先生1931年(农历)二月十日出生于户县牛东乡中牛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大约1945年)失学在家。当时秋雨连绵,长达四十余天农活不济,刘永胜便同崔延文、刘宝寿等人一起投师于崔念昔、贾志新等老一辈曲子艺人门下学艺。他学习专注,不仅学会了不少曲调,还学习乐器,掌握了吹拉弹唱全部基本功,成为一名后起之秀。1951年刘永胜因文艺特长被西安清洁大队招工,后经组织选派到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班深造,掌握了识简谱等乐理知识,后调往清洁大队工会负责群众文艺工作。1956年,全国总工会举办文艺会演比赛,刘永胜带着眉户曲子戏《换布证》进京比赛,并在乐队担任弹三弦,该剧获得“全国演奏甲等奖”。
     此后几十年里,村里每年耍社火、扭秧歌、敲锣鼓、或念曲子、唱大戏,样样都离不开刘永胜,这位热情的乡土艺术家被村民称“从不拿工分的刘导演”。写到此处,笔者想起孩堤时每到寒冬闲月的夜晚在崔家祠堂就会看到刘永胜大半夜排戏辅导的身影;后来,笔者高中毕业回乡,还在崔家祠堂接受过刘老师好几年手把手的辅导,并登上戏台演过眉户戏《加钢》《车走正道》等几出小戏,应该是刘先生的门徒之一。那时他从城里回乡休假,因为整天忙着排戏辅导,没时间给家里干活,我们团支部的青年人还自发地帮他拉土积肥、打扫院落。
     2006年初,已经76岁高龄的刘永胜先生养老回到家乡,看到曲子败落的现状,发出感叹和惊呼:“牛东把传统曲子丢失太可惜了!再过三五年曲子就可能无人知晓了!”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克服一切困难,无偿地把这些宝贵的曲子传下去。刘永胜的呼吁与村中退休干部贾志建、崔念先、贾梦琪等人不谋而合,他的想法得到广泛拥护。于是,大家一起发动有基础的曲子爱好者,搜集资料,自购乐器,于当10月组建了新的“牛东曲子社”,贾志建、李淑芳(女)担任社长,以志建家为活动场所。老艺人刘永胜为教练,崔念先负责外联工作,村支委贾选民主动担任组织传人,节目主持,并积极参加学唱。除了十几位基础较好的艺人复出外,崔荣祥、李够霞<女>、李淑芳<女>等从未登过台的二十余人参加了学习排练。
   曲子社按照教练安排排练计划,社长组配演员,明确角色分工,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创造了“四步促成法”:即早记词,午练调,晚纠正,周日下午配乐合练。尤其是每周日下午作为活动日雷打不动,每月4个下午,每下午4个小时,每年就有160多个小时的排练演唱。在学唱内容上既坚持传承传统曲目,保留原生态的味道,如<<古城会>><<八仙庆寿>><<天河配>>等三十多个曲目;又注重改革创新发展,演练一些现代眉户名段,如<<梁秋燕>><<屠夫状元>>等,以增强演出效果。一时间,村里又热闹起来,悠扬委婉的曲子声又响彻村子各个角落,迸发出古村幽雅的清风。
    2007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展开,户县官方及文化主管部门多次到村中调查挖掘,帮助整理推出,终于把“户县曲子”申报到省和国家。期间,刘永胜传授爱徒崔祥学唱曲子名段《古城会》,经过艰苦努力,崔祥的演艺达到较高水准,被县文化馆作为“户县曲子”申遗代表曲目以视频形式上报北京,获得“民族文化遗产优秀演唱奖”,“户县曲子”申遗国家级获得成功。2008年6月刘永胜先生被国家文化部任命为“户县曲子”传承人。
    十年多来“牛东曲子社”活跃在秦岭北鹿,沣河西岸,延续传承着曲子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尽管刘永胜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仍生机勃勃;尽管贾志建社长因患喉疾不能演唱,但他仍坚守着这块心爱的阵地,为曲子的传承默默地奉献余生。曲子社团队新老更替,骨干队日益强盛,崔荣祥、贾选民、阎天顺、崔逢时等曲子传承新秀已扛起历史责任。65岁的崔荣祥走一地把曲子传播一地,先后到新礓、内蒙、山西、海南等地交流传唱,展示曲子魅力。妇女中的新秀逐年增多,像李梅花、王明珠、李秀霞、张淑芳、王润花等都是曲子迷,每人都有几段拿手戏,被村民称为”曲子大妈”。乐器组也逐渐得到加强,崔希智头把板胡在当地自乐班独领风骚;崔建威、罗天民、崔辛卯依然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贾银银、刘望科等艺人平时不住在村里,但到了”排练日”总是提前到达,风雨无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曲子社多次获得“陕西省农民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省“国税杯自乐班大赛一等奖”、连续五届获得”户县自乐班大赛二等奖”等荣誉。瞻望未来,笔者欣喜地看到,牛东曲子社根植于黄土地之中,在新时代必将开出更加鲜艳的艺术之花。
                       (根据牛东曲子社提供的资料整理)
                                                                                            2018.5.31日写于西安

崔振昭,笔名苍龙牛子。生于秦岭北麓、中国画乡苍龙河畔的牛东村,现居古都乐游原。长期从事军队和地方党委工作,曾任城市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熟悉基层社会生活。喜爱文学、演唱、收藏和健走。西部文学会员,崇尚“叙写普通人物和平凡事件,传播人生心语和世间真情”,写有一些散文随笔,上百篇文稿被多家刊物和网站登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8-6-1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遥祝问好!祝创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苍龙牛子 | 2018-6-1 08:1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编辑仲祥老师问候鼓励!谢谢第五期电子刊采编拙文!致敬!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8-6-4 07: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