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传 递 老 山 情
重返老山的几天里,我们经历了昆明集结重逢、追寻战地足迹、攀登老山主峰、缅怀烈士英灵等场景,给战友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从出发至返回,我先后通过拍照记录和现场点评等形式,向朋友圈晒出14组,共126张图片;发出微信14次,撰文共780余字,记录和传递了生动的战地故事和深厚的战友情怀……。
9月7日,在家中整理行装,翻出不少老山作战纪念物。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遂即拍摄整理了一组照片9张。主要包括老山作战纪念章、参战证书、军功章、战时特别通行证、猫儿洞艺术品如炮弹壳制作的“望星空”、和平鸽、白瓷少女等照片。 文字信息:“准备去老山!……《怀念老山》一首:一段历史一段情,老山情更浓。太阳有升落,月亮有晦明;几经沧桑、洗战火,依然葱茏!三十年了,人皆变老,有的升华,有的沉沦;而你,历尽风雨,依然堪称巅峰!” 这段随意点画在手机上的文字,表达了笔者思念战地、想念首长与战友的迫切心情,以赞美老山的品质、感叹人生的变幻,告知朋友们:“老山,我来了!” 9月8日,我和韩洪发夫妇、刘平利、田智旭夫妇及李西堂同机到达昆明。住进佳信明珠大酒店。一路上,都沉浸在重逢相聚的喜悦之中,神情异常激动。编发信息一组。 文字信息:“集结昆明……三十年前的老战友,相会彩云之南……岁月虽然磨掉了我们的头发,但相逢依旧格外亲切!” 选择照片9张:刘学理政委与彭建瑜主任亲切交谈;龙大位旅长给马维新、郭有才签名赠书;龙刘韩彭等首长与战友们合影;本人与宣传科战友郭有才等拥抱照;佳信明珠大酒店全貌;酒店五楼会议室“30’重返老山之旅1985-2015”会标及会场照;彭主任夫人陆俏群演唱“十月的月亮”照;李维国副主任赠送书法作品照。 当晚,彭主任主持战友恳谈会和战地知识问答有奖活动。 9月9日,乘车进入战区,追寻战地足迹。 清晨6时起床,心情难以平静。想起昨晚战友们回忆老山作战,英雄冯中江形象闪烁脑海,便将手机中事先储存的一组照片用微信发出:“向老山进发!……三十年前战报资料与君分享。” 图片资料主要有:战时集团军政治部主办的《猛进报》合订本一套;张应银长篇通讯《“千里眼”——记一等功臣炮兵侦察兵冯中江烈士》;龙大位、刘学理署名文章《炮兵战士的楷模》;闫文博拍摄的“为了和平——献给建国三十七周年”战地图片;著名诗人周良沛发表在副刊上的诗歌《十五的月亮》等。 中午,车行至平远街。编发信息一组:现场拍摄的照片——我和杨彩杉、郭有才、王宏、马维新在当年电影队居住的礼堂前合影;有“毛主席万岁”标志的礼堂正面全貌;当年留下的礼堂和房屋一角;今日平远街美丽的景色图两张。 文字点评:“旅平远街临战训练集结地……昆明至此两百余公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岘山县平远镇,距边界百余里,号称小香港。……炮兵旅三千将士临战和战后驻扎于此……电影队住礼堂二楼。……昔日雄伟的炮场,已不见踪迹……”当年,我曾在此地住过50天左右,如今故地重游,遥望蓝天,感慨良多……! 傍晚,大队人马下榻麻栗坡县城,编发信息一组。 文字信息:“晚抵边陲重镇麻栗坡县城……三十年前南疆兵城,距一线阵地20公里;现今歌舞升平、民生发展。……行进中遇滑坡路堵2小时……入住大王岩酒店……县党校张校长介绍当地近况……昔日老兵们在追寻什么?!” 选择图片:乘坐挂有“30’重返老山之旅”横幅的大轿车照;巨石滑坡堵路全景;李维国副主任与田智旭、柳元科长等待通行;麻栗坡街区新貌;本人与战士候喜林夫妇在酒店合影;张校长讲话图片;刘平利、李西堂、严俊才、罗明镜、管其光晚餐敬酒照。过去到了麻栗坡,就是到了战场。如今奔波一天的老兵们,我们在看什么、追寻什么?一路走来,一路思索,答案自在心中。 9月10日,晴空万里,预报雨汛一直没有出现,大家心中惊喜!因为我们知道茨竹坝晴天是仙境,雨天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从麻栗坡出发,先后编发五组微信,共45张照片,均配有简短文字。 第一组,文字描写:“今日茨竹坝——麻栗坡东南18公里,海拔1800米,战时旅基本指挥所,政治部所在地。……配置重型火炮54门”。 图片选择了韩洪发副旅长夫妇和刘平利夫妇在茨竹坝村门楼下的合影照;茨竹坝街石碑;彭主任挥手指向卫生院大楼,回忆政治部当年居住的地方;丛林中的旅指挥所洞口;茨竹坝蓝天云海;边防连新貌及正在训练中的士兵照。我在茨竹坝战斗生活了225天,山高沟深、林密路险、紧张快乐。今日相见,格外亲切! 第二组,文字信息:“边境18号界碑……我军边防战士今天成为明星……原界碑已更换为新碑……越方年轻的军官和士兵站在醒目的边防站前,好奇地看着我们,友好而沉默!……双方的山脉已非昔日秃山和红土地,而是蓝天白月下的翠绿葱葱……战争换来和平,友好促进发展!” 选择照片:刘学理政委和边防战士合影照;身穿背心的洪源方、张大富、王宪明和一身老军装的杨彩杉,与边防战士合影;笔者站在碑座上,手扶界碑照;难能可贵的是即将离开界碑时,我看见一名越军军官骑着摩托车来到哨所,便赶紧拉近镜头,拍下一张越军官兵的照片,也才有了他们“友好而沉默”的描写。 第三组,文字信息:“战地黄花分外香!……交址城炮兵阵地……当今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选用图片:老山木棉花特写照,淡黄色的花朵在绿叶陪衬下更显艳美;老山神炮战场启示宣传栏;“老山神炮”、“老山战场原址”各一张;笔者在152加榴炮前留影;书有“保卫边疆”横额的屯兵洞照;炮弹实物照。 第四组,文字信息:“旅芭蕉坪前沿指挥所……炮兵的眼睛,距敌最近的堡垒……龙旅长急切地爬上山坡,在丛林中寻找‘龙洞’……司令部的木板伙房已成养鸡场……当年援建的帐篷小学已换新颜……芭蕉坪人幸福祥和奔小康!” 拍摄图片:友军基本指挥所旧址;龙大位旅长等数十人登上山坡找“洞”图;龙旅长与芭蕉坪村民“小胡子”合影图;刘学理政委等16人与“帐篷小学”7名小同学合影照;“帐篷小学”新貌图;翁磊、黄万虎等参观照;“云南省军区建设新农村援建点——芭蕉坪村”石碑图;村民家门口象征边疆人民安宁幸福的紫藤花特写照。 今天,芭蕉坪村一位姓刘的村民,今年43岁,是养鸡场的主人。侯喜林的妻子小万,正与他交谈养土鸡的事。我也走了过去,便询问了养鸡的行情。这时,这位村民远远看见龙旅长,立即对我说:“你们这个领导我认识,他也知道我”。我忙对身边战友说:“快告诉旅长,有村民认识他!”龙旅长闻讯,急忙走了过来,村民迎上前说:“首长,我是过去的小胡子!”旅长仔细端详,也很快认出来了,两人紧紧握手拥抱。“首长,你的山洞还在鸡场后边”,大家一时愕然,刚才拍照的洞竟非“龙洞”!听罢,龙旅长便急切地说:“好,你带路,快走快走!”由此才有了旅长上山找“洞”的照片和描写。随后,他和小胡子亲切交谈,二人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传为佳话。 第五组,夕阳西下,抵达著名的天保口岸。 文字信息:“夜宿天保口岸,极其闷热!中越依山带水,持有通关手续的边民自由出行,方便简捷……很多越南边民在我方做生意,一派繁华祥和景象!……想起当年一线猫儿洞异常湿热、战友烂裆情景……” 图片选择:刻有“天保口岸边民互市市场”字样的石碑门头照;雄伟的天保口岸联检楼图片3张;边防战士守关持枪图;“中国261(1)—2001”五星徽章界碑图;越南妇女卖水果地摊图;黄万虎为笔者和李西堂拍摄的盘龙江边合影;成堆的芭蕉果实特写。 9月11日,攀登老山主峰的日子,天气依然晴朗,大家欣喜天公如此作美!编发微信三组,图片27张。 第一组,文字感言:“登上老山主峰……向老山致敬!”本来有很多感慨,但在老山崎岖的山路上,仅写下这十一个字。 选择图片:本人身着上校肩章的迷彩军服,在老山主峰“老山精神万岁!”石碑前敬礼照;“赤胆忠心一腔热血守边疆”猫儿洞照;在刻有《血染的风采》曲谱的石碑前合影;“狭路相逢勇者胜——百米生死线”全景图;将军林塑雕图;老山主峰张大权烈士塑像图;老山主峰我军边防连迷彩钢构营房;“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雕塑群像图;老山风景特写一张。 第二组,文字信息:“缅怀英烈……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敬怀胸中三十年,今朝告祭墓碑前,日月星辰君知否?地北天南献酒烟!” 选择照片:本人在烈士墓群前肃立致敬图;“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全军模范指导员——郭兴科烈士墓碑图;(英雄郭兴科,你不认识我,但我熟知你,你的事迹我在部队讲了好多年,心中充满敬仰!)“老山精神万岁”群雕图;向烈士敬献花圈图;向烈士敬献烟酒图;老山远景图;一束黄菊花特写图。 第三组,抵达文山洲……战友联谊会。 文字信息:“美丽的文山州……战前集团军机关所在地……战时本人30岁,在此居住115天”。 选择图片:文山三七国际贸易中心大楼全景图;文山三七特写图;文山市民行走在宽敞的大路上;文山夜景图;文山宝业大商汇石雕门楼图;文山姑娘表演民族舞蹈图;宣传科全体人员在联谊会上朗诵诗歌;柳元、王宪明书法展示图;严俊才演唱《亲爱的妈妈》照片。 9月12日告别战区,下午抵达昆明,彭主任主持总结会。编辑微信一组。 文字信息:“铭记老山!……祖国在我心中!老山在我心中!” 照片9张:老山文化经典歌曲石林图:石刻8首战时歌曲(《我爱老山兰》、《两地书、母子情》、《再见吧!妈妈》、《热血颂》、《小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照片。 9月13日,观光云南民俗村,夜晚返回西安。编发微信一组。 文字信息:“再见吧老山!……再见昆明!……历史告诉未来:和平万岁!” 选择图片:笔者在云南民族村留影;云南老人在景区玩扑克照;多族男女青年照;昆明风景照一组;昆明国际机场石碑全图。
朋友圈互动,群情激奋。点赞的、留言的、感慨的、发问的、惊叹的、倾情关注的各界朋友数百人次,圈内掀起“老山热”。现摘录信友杨建昌先生诗一首,以示谢意! 一条微信透军情,战友欲将南疆行。 缅怀当年旧战场,凭吊烈士大英雄。 滇山有义留芳馥,盘水着情放歌声。 重聚昔日老将士,不见不散老山峰!
原创2015年9月30日 2018年7月23日修改整理于西安
作者简介:崔振昭,笔名苍龙牛子。生于秦岭北麓、中国画乡苍龙河畔的牛东村,现居古都乐游原。长期从事军队和地方党委工作,熟悉基层社会生活。喜爱文学、演唱、收藏和健走。西部文学会员,崇尚“叙写普通人物和平凡事件,传播人生心语和世间真情”,写有一些散文随笔,上百篇文稿被《三秦都市报》、《西部文学》、《新长江文学》等刊物和网站登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