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奇勇(敬之) 于 2018-9-27 11:29 编辑
----记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四周年来的巨大变化
敬 之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今年的11月18日,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四周年的喜庆之日。作为这个自治县的亲历者,自然是掩饰不住内心地情感波澜,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更有叙述不尽的话题。籍此,故以亲身经历的事实,来真实地阐述和彰扬,石柱自治县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政治上的关怀,最终实现了与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众所周知,在石柱自治县成立之前,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世代生活在川、鄂、湘、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一直未能得到国家正式承认。 一九八一年四月,为顺应这一地区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国家民委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召开会议研究和制订了解决川、鄂、湘、黔边界民族问题的意见,使这个地区的土家族问题,有了被国家正式认可恢复的希望和可能。随后,在四川省和涪陵地区党、政机关的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在各级民委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在原涪陵地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先后开展了少数民族的调查恢复工作。 石柱县的少数民族调查恢复工作,是从一九八一年十月开始的。由时任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万德同志挂帅,县委统战部部长崔学文同志牵头,在县级机关专门抽调骨干力量,正式组建了中共石柱县委少数民族调査工作组,开展了历时近三年的少数民族调查恢复工作。 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国家、省、地民委的强力推动和支持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地努力,终于使石柱的土家族民族得以恢复。由此,这不仅使石柱的土家族民族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而且,也为争取实现石柱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随后,县领导牟绪衍、万德,以及县民族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谭奇勇同志,分別向上级反映了全县上下要求实行民族自治的强烈呼声。后经省、地审定转报,国务院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正式批复同意建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并从一九八四年起,石柱正式享受国家规定的民族政策。 自此,石柱才有了现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柱各族人民亲切地关怀,而且也是石柱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根本基础。 二、经济上的扶持,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历史上的石柱,是一个单一的农业县。在工业及交通上,虽有几个企业,但年产值也不过3000余万元,而主要又靠商办、粮办企业在支撑。交通上,也只有石(柱)高(镇)路、石(柱)西(沱)路、石(柱)马(武)路等,不足500公里路程的山区三级或等外级几条公路。而财税收入,也只有区区的300余万元。 然而,三十四年后的今天,特别是自治县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大力扶持照顾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石柱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现已完全改变了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驶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622759万元,创历史新高(以下均为截止二O一七年底的数据)。其中,第一产业总值250429万元,第二产业总值82927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3054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42564元。全县辖区财政总收入224092万元。 二是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4.85亿元,工业增长值58.67亿元,工业经济比重为3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122514万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13773万元,工业产品出口值173657万元,规模企业51家,利润总额97513元,利税总额183189万元。 三是农业稳定均衡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1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5170万元,林业产值15856万元,牧业产值159673万元,渔业产值10348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6373公顷,粮食产量26.54万吨。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3618万元,其中项目投资1210664万元,房企投资212954万元。 五是国内外贸易形势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8亿元,其中,城镇为38.61亿元,农村为24.07亿元。全年50家出口企业出口总额3850万美元,进口总额为1238万美元。 六是交通、邮电、旅游业兴旺发达。全年含村道在内的公路里程4765公里,技术等级公里里程4556公里,境内“四高、一港、一铁”四通八达,二小时达重庆,四小时达成都,客车通乡,公路通村。全年电信、邮政业务总量33695万元,固话3.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2.39万户。 旅游业近年来也有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而且质量好知名度大,全年接待旅客822万人次,综合收人实现50.16亿元,形成了石柱的支柱产业。 七是金融保险业保驾护航。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65075万元,贷款余额129.21万元。财险和寿险全年完成保费收人3.5亿元,实现赔付支出1.5亿元。 三、教文卫的培植,实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 一九八四年,石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是比较落后的。那时,虽然全县有几所中学,一所师范学校,若干所小学,但土家族儿童的入学率,只占应入学儿童的70%左右,社会上仍然有一万余名土家族适龄儿童进不了校,读不到书。文盲半文育的人也还不少,致使全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而在文化、体育方面,全县仅有县城和西沱镇有图书馆、文化馆(站)及灯光球场,除学校的图书馆(室)、操场外,在社会上,再也见不到这类公共设施。 再是在卫生方面,一九八四年,虽然全县有医院及卫生院近七十个,但全部病床床位总共才五、六百张,除县医院设有X光设备外,其他医院根本无任何检查检测设施和手段。一旦发较重病员,只好靠转涪陵、重庆医院诊治。 然而,三十四年后的今天,早已彻底改变了昔日那种落后的状况,使之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完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教育方面。先后新建了民族中学及高中城学校,扩建整修了部分学校的教学、住宿设施,使之有了相当现代的规模。现全县共有学校94所,普通高中招生3650人,在校生31708人,毕业生10050人,普通小学招生4656人,在校生32354人,毕业生7286人,共计教师2597人。另有成人中专校一所,职业高中校一所,特教校一所,幼儿园62所。 在文化方面。全县有乡镇(街道)基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3个,农家书屋242个。在体育方面。全县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各一个,健身场地419个,共计体育锻炼场地64万平方米,人均达1.07平方米。 在卫生方面。全县现有卫生机构48个,病床3551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402人,执业医生830人,医疗检查检测齐备,基本做到大病治疗不出县。 四、重视了民生,实现了和谐幸福的新格局 一九八四年前,县城大部分仍是旧木结构瓦房,偌大一座县城,也只有不足三平方公里的范围。除了一条旧街道通到城南外,更没有可供市民观赏的公园或休闲游玩的广场。而县境内的数十万各族群众,居住的房屋,也是东倒西歪的旧木架或茅草房。更有甚者,全县还有十余户少数民族群众,常年居住在岩洞里。 然而,历史给予了石柱和石柱各族人民一个绝好地机遇,让全县各族人民,搭上了民族自治和改革开放这条顺风顺水的大船,将石柱和全县各族人民驶向了辛福的被岸,从而,石柱走向了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〇一七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75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087元;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1.3%,略高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面积51.6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建面积55.26平方米。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1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4.24万人;享受城市低保人数4755人;参加农村低保人数1.49万人。 总之,三十四年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全县上下共同奋斗,石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化。在此,我们衷心地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政机关,长期以来对石柱五十余万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二0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作于石柱.宾河晓月寓所 观澜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