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乔山人 于 2018-10-21 20:13 编辑
彬州行(三) 亭口曙光 离开彬州大佛寺,旅游大巴沿312国道,穿行在被黄土沟壑切割的河谷地带,前往与彬州市相邻的长武县亭口镇老龙山的“习仲勋同志革命活动旧址”,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项目。 亭口享有“丝绸古驿、红色热土、乌金重镇、山水亭口”之誉。据考证,亭口因两河在此交汇,是汉以来出使西域的必经渡口。又因距彬州、甘肃的灵台县邵寨镇、彬州的北极镇和长武县城各40里,古代40里为一亭,故取名为亭口。亭口镇被称作长武县的“东大门”,傍河依山,风景秀丽。山为六盘山,不是很高大,默默地矗立在黄土高原上;河是泾河和黑河,小镇正处于两河的交汇处。小镇因此而风景这边独好,更有亭南煤矿选煤厂的助力,小镇愈加繁华,成为长武这个山区县较为富裕的小镇。大巴车并没有在小镇停留,而是紧贴着选煤厂高大的现代化选煤设备墙外和大门口继续前行。突然,前面的312国道渐渐地昂起了头,如振翅的飞鸟,要从合川谷底飞跃到黄土高原上去。一座凌空的高架桥如飞天的仙女舞动起长袖,从对面山头上飘逸到黑河上空,将谷底与高原连接到了一起。又如雨后美丽的彩虹,横跨在河谷之上。如果站立在桥面向下观看,清冽的黑河水淙淙流淌,但 89米的桥高度会令人有眩晕的感觉。汽车将及老龙山坡顶时,道路右侧有一水泥路,大巴车驶进去便是红色革命旧址。 红色革命旧址坐落在高原的半山腰,不大的前院临山而凿五孔整齐的土窑洞,属于景区的办公区域。崖面上十二个红色大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典时,习仲勋同志在天安门上观礼时感慨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不仅是一位为人民奋斗终身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心声,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崖背上竖立着四个金色大字:“红色热土”。院落的东面有一块照壁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毛泽东主席的经典名句:“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龙飞凤舞照壁之上,这是毛体行草书法的代表作之一。笔法遒劲刚健,纵逸奔放,大气磅礴,刚劲挺拔,苍劲有力,浑然天成。 照壁的沟对面是解放后长武县第一任县长刘刚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是亭口镇亭北村人。他和一批进步青年经过习仲勋同志的培养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后经习仲勋同志安排,王志轩带人秘密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为我当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山顶的城墙、烽火台从汉代开始就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自西汉开启丝绸之路之后,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左宗堂征西、解放大西北都从这里经过,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 按照指示牌的指引,我们来到上院。一个不起的农家小院出现在眼前。小院的门楼是黄土高原风格的砖瓦土坯结构,配上一副黑漆木门精巧而别致。大门左前方红底黄字的壁牌赫然在目,上书“习仲勋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壁牌下方簇拥着一圈翠绿的小翠柏。大门两侧悬挂着各机关院校红色教育基地的牌匾。 院内共计八孔窑洞,上下两层,下面六孔,上面两孔。分别为“习仲勋同志旧居”、“仓库”、“灶房”、“磨窑”、“牲口窑”等,是标准的农家小院,生活起居一应俱全。我仔细阅览了院外山墙和院内墙壁内的图文展栏后才知道,院子的主人叫王志轩。 1930年春,年仅17岁的习仲勋受组织派遣到长武县杨虎城部的警备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从事兵运工作。其间,习仲勋与李秉荣、李特生组成党小组。1930年7月,习仲勋随所在二连移驻长武以东的亭口镇。1932年,当著名的两当兵变失败后,作为兵变的骨干成员习仲勋同志徒步经麟游、邵寨,返回长武亭口,打算与刘志丹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取得联系。由于长时间的艰苦行军,习仲勋同志积劳成疾,倒在了老龙山脚下。当年他在亭口镇培养的我党地下游击队员、他的好友王志轩得知这一情况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地将习仲勋同志接到自己的家中养病,也就是现在的老龙山革命旧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长武县城,县城街道贴满了印有习仲勋头像的国民党西安政府的抓捕告示,抓住的赏洋一千元,报信者赏洋五百元!可是在王志轩的全力保护下,习仲勋安全治病两个多月。在治病期间,王志轩、刘士荣和刘警天等朋友四处求医寻药,用民间单方为习仲勋治病。习仲勋身体好转后,便在王志轩店门前的茶炉上帮忙,与过往客人拉闲话打问陕甘游击队的情况。为帮助他尽快找到刘志丹的游击队,王志轩以赶集跑生意为名,先后到彬县的北极镇、旬邑的职田镇,打探消息。习仲勋病愈出走找红军和党组织的时候,王志轩等三位兄长典卖土地,出卖牲畜,筹措200块银元作为他的路途盘费。尽管治病只有两个多月,但在这段时间里习仲勋并没有停止革命活动,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发展进步青年为革命的新生力量。王志轩等人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成功地向陕北护送了刘刚等十多位革命同志。 我轻轻地抚摸着偏窑里的石磨和院头处的石碾,眼前的一件件木柜被褥、锅灶用具、木桶水瓮、马灯油灯、手推木车、犁鞍杈锄、轭具辔头、簸箕撮斗等农用工具仿佛刚刚卸下,空气中还弥漫着当时黄土高原人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我又仿佛看到习仲勋同志秘密做兵运工作和起义失败后,在治病养疾期间,不顾自身安危与身体的严重不适,乔装打扮,上山下川,在泾河、黑河两岸秘密发展组织,成立党支部,将革命的火种洒遍了老龙山,使亭口镇乃至长武县成为最早的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我们一行三十五人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走进了宣誓广场,在鲜艳的党旗下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拳头,庄重地向党,向祖国发出了心中的誓言。 站立在宣誓广场眺望山下,宽阔的河滩和河滩两厢的沟壑莽莽苍苍,尽收眼底。泾河从北面的沟川蜿蜒流过,南面的黑河绕过山前汇入泾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泛出点点金光,河畔三角形开阔地带便是繁华的亭口镇。亭口街道高楼林立,街道商铺隐约呈现,泾河两岸的彬长煤化工工业基地高大雄伟,312国道穿行其间,宏伟的高架桥如空中飞练,将长武古塬与川道紧紧相连,使古丝绸之路焕发出靓丽的青春之美。 站在这个革命旧址的院坪,观看苍松翠柏间,窑洞、石碑和亭台楼阁,回想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地下斗争的峥嵘岁月,令人感慨万端。如果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缔造的新中国,如今的繁荣景象只能像海市蜃楼一样,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看看今天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我们安逸地生活在这个平安、吉祥、幸福、富强的国度里,世界上有成千上亿的羡慕加嫉妒,我们该有多么的自豪与骄傲啊! 作者简介
乔山人,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文学签约作家。2012年以来,在企业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2016年6月至今在江山文学网、盛京文学、陕西散文论坛、东南文艺、西部文学、作家新干线、执手文学、宝鸡文学等文学网络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