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伟眼中的“朱元璋家世”与楼叶刚眼中的“私家军” 【1】郭金伟眼中的“朱元璋家世” 前阵子,郭金伟先生与我聊起一个颠覆明史的话题。这个话题中,涉及明太祖朱元璋的先祖可能姓郭,是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的后代。朱元璋先祖的家史,在史书上确实不详。这种不详,难免给后人留下重重谜团。朱元璋家族的朱姓从郭姓而改,朱元璋在史书上不公开承认,是他压根儿不知道,还是他私下有过调查。对此,郭金伟先生对南京《朱氏家乘》有过如下考证。 南京《朱氏家乘·卷之首·原叙》有云:“谱帙有关世教,固士大夫家之所重者。余少追,先祖本原未获其详。天叙公,族之高年者也,余亲请质之,道及始祖一九公原徐州沛县,因罹贼兵犯顺中原云扰。公随宋高宗南渡建康始居句容之上,容邺继迁赤山西百丈圩居焉。此即我朱巷之由来也。始祖之来其曾有七姓曰王曰张曰樊曰李曰戚曰笪曰方,今惟方氏尚留一线,余皆灭亡矣。” 《朱氏家乘》这一族谱,出自朱元璋嫡系后人所编著。这是可考史料。《朱氏家乘》中的“天叙公”,就是郭天叙。史料是如此记载郭天叙的:“郭天叙(?-1356),郭子兴的长子,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1356年,元军在攻打江南重镇集庆时,由于叛徒陈野出卖,郭天叙不幸牺牲。” “天叙公,族之高年者也,余亲请质之”一句,郭金伟先生有疑问 “朱元璋不清楚自己的祖上身世,还要询问郭天叙”,以此推测,朱元璋先祖可能出自郭氏家族。其间,郭金伟先生出示郭氏家族郭天叙前三代族谱与朱元璋前三代族谱,在“字辈取名法”中辈分排法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字辈取名法”,也称 “世代排名”。 朱元璋对这种“世代排名”是非常重视的。 史料记载,朱元璋有24房子孙。朱元璋亲自为24房子孙,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以朱元璋给长房、第四房和第十八房子孙所取派语为例子,试做分析。 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 第十八房岷庄王朱楩的世系派字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岷藩王室的传递世系是:一世:岷庄王朱楩;二世:岷恭王朱徽糅;三世:岷顺王朱音瀼;四世:岷简王朱膺钚;五世:岷靖王朱彦汰;六世:岷康王朱誉荣;七世:岷宪王朱定燿;八世:岷王朱禋洪(朱定燿曾孙);九世:岷王朱企崟(朱禋洪从叔)。 在中国历代开国君主中,对“世代排名”排得最仔细的,或许就是朱元璋。大概他对自己的家族身世,考证不清楚,是他心中的遗憾。从他之后,他的子孙要把祖宗谱系要排得清清楚楚。一个家族,从古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家族谱系,是充满着贵族式荣耀的。朱元璋没法往上考证出完整的祖上家族谱系,但往下他要设计完整的未来家族谱系。当然,他完全有这种能力,因为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对于朱元璋家族前代谱系的空白,朱元璋以帝王之力都考证不清,或许不是考证不清楚,或许是他心中真有难言之隐,或许他大面积屠杀明朝开国功臣,与这种难言之隐有关。或许这批开国功臣,对朱元璋族前代谱系是清楚的。朱元璋要清洗掉这种家族历史的真相,就要血洗知情者;血洗知情者,完全可以按上“清廉治官”的名头进行的。朱元璋这场主观上的大血洗,给客观上的官吏监控,带来的效果或许是朱元璋意想不到的。于是,明朝官场上客观存在的廉洁风气,把朱元璋血洗开国功臣的最初的动机,掩盖住。再加上朱元璋及其子孙在276年的统治中,不断删除知情者的记忆,最终朱元璋记忆中的不堪回忆,完全在史书中清空干净。 朱元璋非要那么干,那么,朱元璋非删除不可的不堪回忆,似乎很难还原。但朱元璋似乎又不能封住天下悠悠众口,真相在大明皇朝生病时,会像幽灵一样走出来,走到他的病床边徘徊上几圈的。其中,有些幽灵化的踪影,似乎在民间的传说或宗谱中,还是存在的。郭金伟先生认为,这其中的一个踪影,就是与郭子兴的“郭家军”、朱元璋的“朱家军”、陈友谅的“陈家军”这三支私家军的来源有关系。郭金伟先生认为,“郭家军”、“朱家军”、“陈家军”的前身,在浙江义乌。这三家的军队,是同根同源的,后来发生分野。 【2】传说与小说中的“朱元璋” 郭金伟先生这种推测是大胆的,因为目前没有太多实物遗址可考证,但他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有时,没有实物依据,就是最大的依据。最大的依据有时未必是有形的,似乎子虚乌有的传说,看似无形,实际上它们就是最大的形状。因为它们一直存在于千万人的口耳之间,如萨特所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就是传说的价值。此处对“传”字中的“传(zhuàn)记”与“传(chuán)说”两个词语做一个解读。 “传(zhuàn)记”与“传(chuán)说”两词中的“传”字,字同音不同。字音不同,两者记述史料的功用则截然不同。前者,常是真实的信史;后者,常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两种观念,还是被公众认可的。公众认可的,未必是真相的全部,或许只是真相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传说”也许未必是公众认可的模样,它有时未必全是虚构的文学。或许先前有“传记”,“传记”遗失,则演变为“传说”。 或许,“传说”一开始就是“口述历史”,只是在口述中增加有文学趣味的细节。或许,“传说”是“传记”的曲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写的是贾府,实际写的是曹家。曹家的真人真实,用曲笔写成虚构的贾家。曹家抄家之事曹家人不可实录,否则灾上有灾。曹家后人不笔录抄家之事,只是私下口耳相传家事,不解怨恨,又怕家族旧事失传。毕竟,曹家抄家之事,在有清一朝,不算最惨,难得世人世代同情。幸在曹家出一有大手笔的读书种子曹雪芹,此人一写家事,用真真假假之笔,把家事写得至情至理至痛不绝。读者读之,读出千古一悲。“艺术形象大于意义”的妙处,尽在《红楼梦》一书之中。江宁府曹家有幸,因《红楼梦》一部虚构小说,曹家家史亦列入“红学”考证范畴之中。研究“红学”,如果脱去曹家史料,此门学问势将失色不少。一个才子曹雪芹,一部小说《红楼梦》,一族残存的曹家家史碎片,因曹雪芹的大手笔,这三者将千古难朽。“传记”与“传说”,在这三者中也将如形如影,不可割而独存。 传说中的朱元璋,在海宁一带有个传说。海宁和义乌都在浙江,相隔180公里左右。 海宁的陈宰先生,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在《潮乡韵事》一书中如此记载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濠州人,相传,母陈氏为逃元朝鞑子杀戮孕妇,逃亡到海宁,重八生。海宁民间为避讳,称明太祖名朱元龙。”称朱元璋为朱元龙,与海宁隔钱塘江相对的萧山,也是如此称呼的。陈宰先生在书中还记载,明朝朱元璋派人把母亲陈氏的坟墓,从海宁迁到南京。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是一个疑团重重的历史人物。下文对此做一解释,此处先谈朱元璋在海宁人笔下的故事。 海宁的金庸先生在写《倚天屠龙记》时,有个把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人扯在一起的细节。朱元璋是张无忌的手下,是明教中人。《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中写到杨逍案头有一本《明教流传中土记》。《倚天屠龙记》如此描绘这个明教的:“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 明教在史书中,是如此记载的:“明教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传入中国,明朝以后逐渐衰亡。” 明教是个秘密组织,所有多个别称。在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等。在唐代会昌三年,明教遭朝廷屠杀而衰败,到元朝末年又开始兴盛。兴盛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明教的教义被其他秘密宗教如白莲教吸纳并发展;另一方面,明教自身在下层民众和一些知识分子中不断传播。” 朱元璋就在这个时期,曾加入过明教。当时,朱元璋的士号称兵刀枪不入,事实上也是如此,真的刀枪不入。这种事情是充满宗教色彩的,如晚清义和团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但朱元璋军队中的士兵“刀枪不入”不是迷信,是有医学事实的。 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曾经花六十年时间研究出一味中药“铁布衫止痛丸”。金朝的女真族官员在统治北方时,常常殴打汉人百姓。刘完素的后人同情汉人百姓,在行刑前就给他们吃下“铁布衫止痛丸”。金人殴打汉人时,这些汉人不怕痛。金人也不傻,见汉人的忍痛能力,超出寻常,就派人四处调查。最后,金人发现刘家的这个秘密。刘完素的后人就开始南逃,其中有些后人到朱元璋的军队中当军医。他们与朱元璋达成秘密交易,甚至在整个大明朝,刘家人按分成方式卖药丸给朱明皇室,朱明皇室也不向刘家人索取制药秘方。直到今日,“铁布衫止痛丸”还是刘家人独家研制,只是药力大不如前,因为一些关键性的天然药材已经绝迹。 一味奇药,改变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朱元璋的军队不是个例,民国时期台儿庄战役也出现过类似情形。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士兵每人都配有“云南白药”。这种“云南白药”在人受重伤时服下,可以保命二十四个小时。这样,就保障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台儿庄血战中,日军遭到重创,从某个角度审视,是遭到中药秘方的重创。所以在抗战期间,日军特务对窃取中药秘方非常感兴趣,也正是这段时间,日本的中医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教就全面衰落。这与朱元璋善于“过河拆桥”有关。因为朱元璋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到明清之际,明教在中国完全消失了。 在金庸笔下,朱元璋与陈友谅扯上关系,也是因为明教。 陈友谅的师傅,是混元霹雳手成昆。他在在少年时情倾的一个师妹,遭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阳顶天横刀夺爱。后来,阳顶天冷落娇妻,成昆就有机会与阳夫人私通。两人常在明教总坛地下暗室中私通,一次遭阳顶天撞破。当时,阳顶天在修练“乾坤大挪移”神功,于是走火入魔而死。阳夫人深感内疚而自杀,成昆悲痛欲绝,发誓覆灭明教。 陈友谅原名成有谅,是成昆和阳夫人的儿子。成昆把成有谅按谐音改成“陈友谅”,交给好友丐帮帮主史火龙抚养。后来,藏于丐帮中的陈友谅,成为丐帮八袋长老,与成昆合谋杀掉史火龙。陈友谅的大军,或许与丐帮有关;朱元璋的大军与明教有关。陈友谅和朱元璋,天生就是不同派系的死敌。这是金庸小说的构思。 这是虚构的小说。郭金伟先生在查阅郭氏宗谱、朱元璋家族宗谱、陈友谅家族宗谱时发现,这三家的先祖最初聚族居住在义乌。或许朱元璋的母亲陈氏,与陈友谅家族是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的。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优势兵力的陈友谅败得莫名其妙,劣势兵力的朱元璋胜得也莫名其妙。史家也没有真正解开其中的具体原因。 郭金伟先生谈到这场水战,说这两家水战战法都是郭子仪后人所传授。所以两家作战时,都是知己知彼的。郭金伟是郭子仪的嫡传后代,支持这种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或许,郭金伟先生可以再做一个深入的假设,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或许对破坏陈家水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他的母亲是陈家人。历史似乎也证明这一切,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没有屠杀陈友谅的后人,也没有血腥屠杀陈友谅家族。陈友谅的后人有一支是长期住在浙江建德、淳安一带水面上,不允许他们上岸耕种,他们以捕鱼为生。据说,这是朱元璋的命令。这样的惩罚,与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家族,动不动杀上万人,是截然不同的。善待仇敌,善杀战友,这似乎和朱元璋的性格是不符合的。这其中的秘密,或许只有朱元璋母子懂得的。 金庸笔下,陈友谅是改名而来的,或许后人写小说的巧合,或许不是巧合。金庸读书读得多,或许读到过别人没有读到过的传说故事,也未尝不可能。 郭金伟先生研究的郭氏家族郭天叙前三代族谱与朱元璋前三代族谱,或许也是个巧合。或许,不是巧合。当然,是巧合也好,不是巧合也罢。朱元璋与郭氏家族的关系非同一般,这是公开的史料。 朱元璋是郭子兴的义子和女婿,马皇后马秀英是郭子兴的义女。郭子兴大概收取过一大堆义子、义女。 义乌郭氏家族,是郭子仪的后人。郭子兴也是郭子仪的后人。义乌郭氏家族这一支,与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是堂兄关系。在义乌郭氏家族中记载,郭子兴的后人在元末明初全遭杀戮。同时,义乌郭氏家族中记载,郭子仪后人的郭氏家族,善于用兵,是有家族传统的。这一点应该是可信的。否则,在元朝末年不会出现“郭家军”,这个“郭家军”是明朝“朱家军”的前身。这一点,历史都是认可的。 所以,朱元璋是不是郭子仪的后人,似乎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朱元璋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传承于郭氏家族,是很难否认的。所以历史上似乎横空出世的朱元璋,应该不是横空出世的,他是有家族渊源的,只是他的家族渊源不是朱氏家族的家族渊源,而是郭氏家族的家族渊源。从这个角度审视朱元璋,朱元璋姓郭不姓朱,是合理的。因为郭氏家族的家族力量,最终成全朱元璋。这是历史事实。 家族力量,有时就是如此。在此对家族力量做一点解读。 比如各种名人纪念馆、庙宁,名义上是纪念某个名人,实际上纪念馆或庙宇中会有这个名人的先祖生平介绍。如到义乌楼重玉祭祀观,观中有大禹像和杞国君主楼云衢像。东汉太师楼重玉智勇胜万甲,是有大禹的基因的。 到余姚王阳明纪念馆,馆中会介绍王阳明的祖父王华,王华是个状元。王阳明一身的大智慧,是王氏家族的集体智慧。到绍兴周恩来纪念馆,馆中会介绍周恩来的先祖宋儒周敦颐。周恩来一身儒雅,是家族遗风。把名人放在他的家族背景中审视,名人成为名人,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就是文化在传承中积累的力量。文化是无形,一层层积累的文化也是无形的,堆积的家族文化与文化遗址中文化层按年代堆积相反,它最上面一层是最古的,延续到最下一层是最新的。家族文化从上到下,偶然传承到一个大手笔的人物手中,他就把这个家族文化推到同时代各家族之上,这个家族就大放异彩。 一个家族文化如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也是如此。 朱元璋在江南作战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是婺州,或许他的先祖真的是义乌人,或许他身上真的有郭子仪的基因。 对于“朱元璋家世”的研究,郭金伟先生依旧在继续。他说,这种研究失传,是义乌文化的遗憾。郭金伟先生虽名不见史书,但他对义乌文化这份感情,还是值得尊重的。 楼炳权先生曾私下和我说过,他认识我的同事郭金伟先生;郭金伟先生也曾私下和我说过,他认识我的宗亲楼炳权先生。我对楼炳权先生有个认识,能放在他眼中的人,总是有几刷子的。因为楼炳权先生和冯志来先生,在研究义乌乡土文化上,是有独到眼光的两个代表人物。 2019.1.10 〖简介〗 楼叶刚,学界泰斗钱钟书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香港文联作家协会终生会员,《语文报》杯特等奖指导师,名列“互动百科”全球华人名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