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叶刚随笔〗 死神的礼物――电梯惊魂一刻!

[复制链接]
查看362 | 回复0 | 2019-2-21 17: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死神的礼物――电梯惊魂一刻!
     我在医院急诊大楼坐电梯,一个老太太按了12楼,电梯在12楼停住,不开门,达1分钟。电梯上升到13楼,没人按过13楼,居然开门。我赶紧逃出,按12楼的老太太还呆在轿箱里问我是几楼。她还想坐这电梯。我说,你不要命就呆着。那老太太一听,狂跑出来,踩得轿板都在摇晃。怕死是不分年龄的,我一直都如此认为。
      回忆关在电梯里的感受,真是有下九层地狱的九层难受。
      第一层难受,是密闭的恐惧。当时,在同一电梯中的三个人都非常惊恐,都不知所措。两个老太太直会叫“怎么办?怎么办?”当然,两个老太太的尖叫声,多少还是缓解了我绷紧的神经。我曾读过一篇写人关在密室中的文章,知道每个人都有密闭恐惧症。那个不幸关在密室里的人,幸好有一只嗡嗡叫的蚊子,陪他度过十二个小时。那个人才活到第二天密室开门的时候。当时,我在假设,如果电梯中只剩我一人,那种茫然,那种悲凉,那种恐惧,势必又会在心中无限放大。
      第二层难受,是无助的恐惧。当时,我假装镇定,按了两下警铃,铃声回荡在空荡荡的电梯室外,就像沙漠中的驼铃声一样,没多少人会听到的。铃声在室外飘荡一圈,又飘回室内,传入我的耳中。电梯中装的急救铃声,没人听到,就是个摆设,像催魂铃,催出满满的无奈和失望。警铃本来是希望,按了白按,反而平添失望。等待急救的人,总是有求生的着急,总是希望按出铃声,救兵就到,就像“说曹操,曹操就到”一样。
      第三层难受,是失重的恐惧。呆在轿箱中,等待轿箱摔下去,等待快速下坠时的失重感,等待一种把心脏撕离身体的失重感,是一件恐惧的事情。失重感,在水上乐园体验过。落水那刻,人又是失去知觉的。电梯快速下坠,失重感,失知感,应该会接踵而至的,但没有尝试过,也不想尝试。
       第四层难受,是不能活着为死去的自己打官司。我最清醒的瞬间,是在计算我摔死后,医院将赔我家多少钞票。似乎我看到赔偿金的影子,它少得可怜。于是家里人和医院在吵架、打官司。我听到过,打个人意外死亡的官司,赔得最多的,也就一百多万。前年春节,舅公家来了个客人,一个律师,一个厉害角色。他的表弟遭猎枪误杀,他去打官司,打得对手难以招架,最后赔到一百多万。如果这回我摔死了,是不是托梦给家里人,还是从地狱里逃出来,找一找这个客人,狠狠出口怨气。
       第五层难受,是缺氧的不爽。大概是轿箱里有点缺氧,人就本能地去抓铁门。抓铁门,抓不开时,才知道这是一具铁棺材。关在轿箱中,这种想出出不去的滋味,就如金庸《连城诀》中关在棺材中活活死去的凌小姐一样。这个凌霜华在棺材盖上用指甲刻下“丁郎,丁郎,来生来世,再为夫妻”十二字。丁典见到十二个字,还会垂泪伤心。现在这个铁棺材,我把指甲刻断也是刻不出痕迹的。
      第六层难受,意外死法,不在我死的预案中。人的生和死,最难受的是,无非是“想活的时候活不长,想死的时候死不掉”。我对死亡,是有预案的。现在还不到该死的时候。意外死亡,是不会理睬我该死还是不该死,会对和我一同遇的人,下如此一个结论“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是同年同月同日死”。时间、地点、死法,与我的预案都是错位的意外死亡,就是如此不近人情,一刀切的。
      第七层难受,电梯中没有自救的逃生方法。我在梦游一样逃出来后,同病房的陈老师说,如果电梯下跌,从下往上按键钮,这样可以延缓电梯下跌。当时,我困在电梯中,也在想逃生方法,就是没想到这个方法。当然,如果电梯下坠,我用这个办法侥幸活下来,电梯却报废掉,医院会不会要我赔一架电梯。这种事情在中国难免会发生的。在中国,对待受害者按死和不死作出的评判,有时是令人百思不得解的。
       坐电梯没有住宾馆舒心,就是这个道理。日本人、韩国人住宾馆,都会看一下房间门上的“逃生路线”。可惜,电梯中没有写“逃生方法”,有的就是叫你别紧张,等死等到外面的人救你的尸体。当危险来临时,等待别人救援,多半是死亡,如困在大火灾中的人。两周前,我烧焦了一碗玉米糊,厨房、客厅中烟雾腾腾,令人窒息。幸好,我及时关掉明火,自救了一把。自救,是生存第一法;他救,是辅助法。
      第八层难受,是死后遭嘲笑的恐惧。如果我死在急诊大楼的电梯中,会成为本市的头条达一天之久的。这部制造急诊的电梯,也会是热议一天的话题。笑话就是倒楣人在无意中表演给公众看的悲剧。
       第九层难受,就是经典的中国式口头禅。坐电梯是方便人的,但电梯在使用中出故障,是要吓出小便,甚至大便的。对于这种问题,中国人常有个口头禅:
“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具体操作”有问题而已。如人得了阑尾炎,医生把病人的阑尾割掉,出发点是好的,在实际操作中,把病人割死了。这个操死人的操作,不如不操作,人还能痛苦地活着。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比如斑马线“礼让行人”,出发点是打造文明,有时“行人”与“汽车”相互让来让去,把路堵得长长的。不如在斑马线上装个指示灯,还不添堵。
       实际上,出发点哪个是不好的,不好的也要装个好的假面具。所以只要操作上有问题的,出发点再好也是不好的。因为“出发点”是理论,“操作”是实践。现实中的人,不是活在理论中,而是活在实践中的。
        当下,我只走楼梯,从15楼到1楼,又从1楼到15楼。因为电梯是“死神的礼物”。
2018.11.10
〖简介〗
楼叶刚,学界泰斗钱钟书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香港文联作家协会终生会员,《语文报》杯特等奖指导师,名列“互动百科”全球华人名人百科。

830346038479893441.jpg
762895292609659438.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