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福县的西南,有一个叫彭坊的地方,它的南、北、西三面都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惟有东边有个豁口。仿佛一个巨大的口袋,彭坊乡就安卧在那里,享受着安静而恬然。而陈山河,就从这个豁口抖将开来,宛如一条青碧的丝带,飘然而去,再加入舟湖水,最后汇合泸水,一路奔向赣江。 01 1637年的大年初一,老百姓们都在忙着过年呢,可一个头戴方巾,“骨瘦如鹤”,“望之如枯道人”的旅行家兼地理学家徐霞客,带着仆人,顧了挑夫,开启了他的武功山之旅。这年,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却仍然胸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游历江南诸省,探求自然奥秘,考察风土人情。 他由永新的禾山,经鸡公岭往北而来。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这样写道;“由严堂北五里,上鸡公坳,又名双顶。其岭甚高,岭南之水南至铁径东去,岭北之水则自陈山从北溪出南乡,鸡公之北,即为安福界。下岭五里至陈山,日已暮,得李翁汲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隐也。” 他的笔下,鸡公岭就是一个坐标。它有双顶,即有两座山峰,是永新与安福的界岭,岭南为永新地界,岭北是安福地界。这里流出的河水有两条,其中岭北流出的那条河,是源自陈山,流向安福的南乡。至于岭下的陈山,宛如陶翁的世外桃源。你看,年方七十的李汲泉,热情好客,谈吐高雅,举止飘逸,颇有世外高人的风韵,否则,见多识广的徐霞客也不会赞叹他是“真深山高隐也”。 我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位李老先生为何隐居于此,是为了躲避战乱,亦或是厌倦了喧嚣的尘世,来此寻一方静地。翻阅史书,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公元1637年,也就是明崇祯十年,明朝国势,江河日落,风雨飘摇。先是张献忠的义军席卷中国,后又吴山桂为“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中国大地,狼烟四起,幸有这一方静地,李翁方能容身,难怪他这么逍遥。 正月的陈山,春寒料峭,再加上又是深山,自然是寒气逼人。此时,能有个歇脚之地,热菜热饭招待他,当然是感激不尽。我猜想,他对李翁的生活是颇为向往的,然而他不是李翁,他有属于他的使命。我又在想,如果他是四、五月份来到这里,恐怕就要学刘禅“不思蜀”了。因为,那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定会让他惊叹不已,他也许会漫步山涧幽谷,在油桐树下,看桐花零落,听溪涧水流,那“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诗句,肯定会脱口而出。 其实,徐霞客也好,李汲泉也好,在乱世之中,心中都怀揣着桐花般的理想,只不过,一个是用脚丈量大地,一个是独守一份桃源心罢了。 02 陈山村,地处陈山山脉腹地,隶属安福县彭坊乡。它东接寄岭、洋门,南连永新,西靠莲花、湖南茶陵,北越山与萍乡接壤,素有“一脚踏三县”之说。这里是安福农运的发源地、中共安福县农村第一特别支部建立地,又是湘赣省领导的省军区的后勤保障基地和武功山游击队联络、补给活动的主区域。1928年6月,陈山村40多名暴动队员在队长李瑞胜带领下,联合永新大元山暴动队,围攻当地依附豪门势力的刘子生流氓地痞团伙并将他们轰出山区。在陈山暴动胜利的鼓舞下,邻村理坊村30多名暴动队员烧毁了大地主周发岳新房和所有地契。附近各村暴动的队员在党的组织下纷纷联合行动,打土豪、除恶霸、开粮仓、分浮财,把陈山沟闹成了一片火红。陈山暴动的成功,势如破竹,很快从陈山发展到彭坊、洋门、石溪,使安福南乡一带红色区域联片,红色政权迅速建立,土地革命深入推进,从此,安福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7月,谭余保领导的湘赣省游击队,从安宜边界转移到陈山铁井山的火烧冲。10月下旬,陈毅同志身着长衫扮成富商,从吉安经安、永、莲边界来到陈山村,小住几日后,由本村原儿童团员李长圣、李秋汉、刘发福、刘仕林等四人,抬着蓬轿送到铁井山火烧冲,与谭余保会面。11月底,红军约300余人从各地下山集合,随后在莲花陇上整训,开赴浙江开化抗日前线。 至今,陈山村还保存有红军兵工厂、红军食堂、红军医院、红军墓葬,红军碉堡、红军办公室、训练操场、投弹射击场、露天会议场等众多革命遗址遗迹。 从1927年永新县共产党员贺曙光等首次进入安福来到陈山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开始,至1938年2月整训后的武功山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奔赴抗日前线止,共历时12年之久。在这十二年里,桐花见证了如火如荼的赤色革命运动,也见证了陈山从世外桃源到革命熔炉的蜕变。每一簇桐花,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红军生命,怀揣着美好,或零落成泥,或绽放异彩。然而,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03 从1964年开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等,扛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彭坊,开始了披荆斩棘的拓荒之路。 江西连胜机械厂来了,江西钢丝厂来了,江西量具厂来了,江西立新机修厂来了,江西锻压厂来了,江西104后方医院也来了。一时间,这个昔日偏僻的小山村,顿时又变得热闹起来。在这里,南腔北调,不同的方言,彼此碰撞、融合,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依然矗立在彭坊乡陈山沟深山密林之中的军工厂房,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灰瓦,甚至一方苔藓,一丛蓬蒿,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三线建设者的艰辛和荣光。 这些三线厂旧址,既是老一辈建设者怀旧寻根,重温激情的地方,又是新时代年轻人汲取营养、坚定信念的地方;既是青少年接受国防教育、继承光荣传统的地方,又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地方。 如今,在彭坊建成了全省首个三线军工展览馆。下一步,还将建设厂房参观区、射击体验区、军工用品储藏山洞等,主打以军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打造彭坊三线军工文化特色小镇,让人们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三线”精神。 从1962下半年开始,到1990年,这5个三线厂和104后方医院陆续外迁。在这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每一簇桐花,见证了“三线”军工人赤诚和成长。 04 “桐花浮云海,摇落满天星”,5.12是彭坊的桐花节,我又见到了那些来自历史深处的桐花。密密匝匝,挤挤挨挨,今年开得格外绚烂,吸引了八方宾朋。 桐花节的主会场,就设在原三线厂区。办公楼的墙壁上,当年书写的“无限忠于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无限忠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和“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标语,依然清晰入昨。前面的青砖铺就的大坪,有骑行队、模特队、汉服表演队,还有各路参观者。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快闪开始,全场高歌,将桐花节推向高潮。一张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一面面红旗,在蓝天下挥舞;一条条激昂欢乐的河流,在陈山沟流淌。 接着,各路人马前往赏花岭,尽情欣赏桐花的英姿。彭坊村鹅井、任头村、垇云村南溪村万山仚,一串串桐花,在人们的眼前跳跃,闪烁。 吃过午饭后,我们县作协一行,选择了去垇云。给我们当司机兼向导的,是彭坊乡组织委员刘委员,他在垇云做第一书记。据他介绍,垇云村坳云村,498人,23姓。其中有外省籍迁来的钟、蓝二姓,彭、周、贺、朱、王、孟、康等姓氏,分别来自安福及邻近的永新、莲花。多年来,23姓人家像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有事大家帮,有饭大家装,过着路不拾遗的古朴生活,最早人家在山上住了十代,一般也有七、八代了。 汽车沿着狭窄弯曲的水泥路,盘山而上,十分惊险,坐在后排的女同志不时发出惊叫。刘委员说,这路是2001修通的,费时一年。他经常卡车走这条路,几年前还不会开车的他,现在已经很熟练了。我不禁对眼前这位年轻的扶贫书记充满了敬意。他接着说,村里一共有48户贫困户,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得过问。这不,手机又响了,原来是村里的一个老人过世了,村主任来向他汇报一下。 山路崎岖,两岸青山苍翠欲滴,桐子花漫山遍野,一路惊险与美丽相间。车子忽然停了下来,一个中年汉子,过来跟刘委员打招呼,说前面塌方了,车子不能往前开了。我们只得弃车不行,这倒也让我们有机会跟垇云来个亲密的接触。 走过一道弯,路旁是一座新砌的房子,白墙红瓦。刘委员说,这是去年政府给建的,她家很困难,丈夫早逝,女儿呆傻,只有一个女儿还正常。我们正说着,从岔路口过来了一位挑着蛇皮袋的妇女,看样子有五十来岁,很硬朗。我很好奇她袋子里的东西,便走上前去,问她是什么。妇女停住脚步,也不放下担子,让我翻看她袋子里的东西。扒开袋子一看,是生姜,她纠正说,是黄姜,野生的。在交谈中,我得知她就是垇云村的,姓彭,今年七十岁了。今天一大早,就上那边山上去挖姜,半天多,才挖了这么一担。我们赞叹道,这里环境真好,人长寿,显年轻。 在垇云火把节陈列馆的不远处,散布着一些民居,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琉璃瓦覆盖,显得很精致。我走进了其中一户人家,门口用蔑撘子晒着竹笋。一个中年男子见到我,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于是,我们攀谈起来。我这才知道,这是一组,有十几户人家,他们大多住在山下,或者搬到县城去住了。他原先住山下,去年才建了这栋房子,偶尔回来住一阵子。他们家山多田少,主要靠种植生烟、生姜,采摘桐子,养蜜蜂等为生。现在,党的政策好,来钱的地方也多,生活自然也过得舒心。说到这里,他脸上满满的是知足。 最后,我们参观了千年罗汉松、百年杉树王,至于垇云火把节,我在陈列馆里,有了更清晰的感知。现在它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每年的六月,垇云将又是一片火红的天。 日暮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了垇云,告别了陈山沟,一朵美丽的桐花,开在了我们心里,就像一个梦,美好而温馨。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安福人,安福县作协秘书长,吉安市作协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