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水情韵 于 2019-5-25 18:49 编辑
时间荏苒,光阴如梭,几十年倥偬而过,但在我童年时与奶奶去姑奶奶家作客,吃绿豆皮,口感滑嫩、劲道爽口,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了,仍然好似留在我口中还在嘴嚼着,品味了近半个世纪余味永存、回味无穷。 打我记事起,根本就不知晓爷爷的容貌音容,常听奶奶对我说起,你和你爷爷无缘啦,就在你出生那一年的春夏之交,你爷爷撒手人寰,因为你下年出生,自然没看到过他。 没看到过爷爷,不等于一点印象都没有,脑中至今唯一残存的丁点记忆,也是通过奶奶在世时口授与我的,再则,平时我也从街坊邻居口中有所耳闻。 “你爷爷他们五姊妹,爷爷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我们‘三爹、三妈’辈分再低一点的也叫‘三爷爷、三婆婆’”奶奶常这样对我说。 至于“大爷爷”我也从没见过,“大婆婆”倒是看到过,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拖着小板凳喜欢经常骂街的人,拖着小板凳一路坐,一路行,口中还不停的发出“哇——,哇——”的声音,像乌鸦发出的叫声,街坊不少的人也称她为“老哇子婆婆”;二爷爷、二婆婆也没听人讲起过,脑中根本是一片空白;幺爷爷、幺婆婆记事起没打过照面,但我们以前与幺爷爷的儿子、女儿还是经常有些往来;其实后来叫幺爷爷的在我祖父弟兄姊妹间,还不是最小的,据奶奶生前说过,你们真正的幺爷爷,是过日本那一年,吃饭时端着碗追着看日本的飞机,摔了一跤,碗摔碎后他肚子被划破,肠肠肚肚从划破处溢出来,无钱医治,久而久之丧命了;爷爷他们姊妹间,我们倒是在婆婆的带领下,经常到离家二三十里路远的姑婆婆家去,以前就常听我婆婆说起姑婆婆,并且说得活灵活现,你莫看她五十多岁的年龄,一米六左右的苗条身材,身姿挺拔,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浓浓的眉毛如远山不画而黛。高高的鼻梁,除了眼角留有岁月的细纹外,姑婆婆很是美丽。姑婆婆说起话来嗓音明亮,声音真的还和姑娘一般水灵。还听婆婆说姑婆婆年轻时戏曲唱得很好...... 姑婆婆家景殷实,姑爷爷是医生,姑爷爷我也没看到过,据说姑爷爷、姑婆婆他们只有一个姑娘,姑娘结婚后留下一个哑巴儿子,后来随丈夫远走他乡了,实际上我们经常去姑婆婆家,所看到的只有姑婆婆她们婆孙俩相依为命。 自然姑婆婆娘家亲人去了她家,自然把好吃的东西都合盘而出,生怕怠慢了客人。 这不,她得知她的三嫂子(我婆婆)和我去她家,早早地就站在稻场悬上,俯视着下面沟槽底随时冒出的人头,当我们从沟槽左边爬上山梁小路时,姑婆婆不停地挥动着右手,与我们打着招呼,反复叮嘱我们:“嫂子——走路慢点!随时注意脚下,以防流沙路滑而不小心搭咕溜(摔跤)”。 婆婆牵着我的手,小心翼翼的顺着山坡小路往上爬,嘴里不停地叮嘱我,还时不时抬起头来回答与远处站立在稻场悬边的姑婆婆。 当我们踏上姑婆婆稻场边,她急忙迎上来,双手捧着我那双骨瘦如柴的手,怪心疼地嗔怪道:“你看!把我这孙孙累得气喘八吁,头发林子里就大气昂昂的……” 我根本就没在意姑婆婆在说啥,只是多看了姑婆婆几眼:姑婆婆是这固岩十里八乡的很有名气的人物,,她自打嫁到这里来,便跟着姑爷爷学医,是这里比较有名的“赤脚医生”,而且对妇科很有研究。当地育龄妇女的宝宝,都是姑婆婆上门接生。还有数不清的亲朋好友以及众乡亲家里的宝宝全是她双手捧出来的。现在看上去姑婆婆快六十岁。她接生一辈子,只要姑婆婆感觉自己能行,不用送到集镇医院的,全部安全生产,做到零失误。姑婆婆是个热心肠,一般较远的村庄,即使不归姑婆婆管辖,人家慕名而来请她去,她丢下饭碗,拿上接生包,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或是步行走着,或是用骡马托着着她赶去接生。不管夜里或凌晨几点,产妇觉着阵痛快要生产了,就连忙去请姑婆婆到位。姑婆婆还手把手教会了当地两位阿姨做徒弟,继续为那里的妇女服务。 因为随婆婆第一次来,看那房舍,土砌瓦盖的小三间外搭一个偏屋,我们随姑婆婆走进了屋内,屋内陈设简单,堂屋正中的墙上张贴着毛泽东的领袖像,领袖像下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八仙桌居中是一个神龛,四周围还陈列着贡品,看得出那余烟袅袅的香烛,是姑婆婆刚插上不久的。堂屋室内正中有一个小方桌,桌面下四条腿,腿与腿紧靠桌面的地方大约五厘米高度四周围都是雕龙画凤的图案,四张小八仙椅分列在方桌的四面,简约、整齐而又大方。在方桌旁的左侧,有一个黝黑的中年汉子,骑在长凳上,长凳的前端装有一个木制的钉耙,中间的几个木齿上,像是桐麻搓成的五股绳索,另一端系在腰际,绳索间是稻草添加的废布片搓成的索线缠绕着。只见那中年黝黑的中年汉子用嘴使劲衔着一根搓好的绳索,两手还在用力顺时针搓着稻草带布片的绳索,见家里来了客人咿咿呀呀的冲着我们傻笑着。 待我仔细看时,只见他挑好了可以制作草鞋的草以后,用锤子慢慢地砸,这样会使草更有韧性,便于编织。在编草鞋的时候,那黝黑的中年汉子坐得很端正,面对着已经固定好的“草鞋耙儿”,耙儿是木制的上面有齿,长的像钉耙。把绳的另一头套在“草鞋耙儿”的木齿上,就可以用稻草在经绳间上下交替,反复穿梭,在这期间还要将稻草不断勒紧。这草鞋的大小就要靠制作时候的长短来衡量了。 农村俗语说好:“大路旁边打草鞋,有人说长,有人道短。”草鞋制作熟练的人一天可以制作三四双鞋。话说红军长征的时候穿的就是草鞋。这草鞋物美价廉,通风透气又环保,使穿着者不易产生脚气,在那个年代十分的经济划算。不过现在经济发达,大家手里都有钱了,穿起了好的皮鞋,还有其他的登山鞋,雨鞋,马丁靴等。这草鞋除了那工艺品就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 姑婆婆找来新瓷盆,把崭新的毛巾放在盆底,盛上热水,端到婆婆跟前笑岑岑地说:“嫂子,你们远道而来,也走累了!先洗把脸,歇歇脚。” 姑婆婆看见了她那唯一的孙子,她用双手按住自己的心窝,然后左手指向我们,右手掌心向上,紧接着收回双手做出合围形状,右手模拟提着茶壶,茶壶嘴汩汩流淌的茶水倒向左手模拟的茶杯中。这汉子经姑婆婆这般比划,心领神会般迅速解开系在腰际的绳索,走到厨房用水瓢从大瓦缸舀水,麻利的洗手后,找来茶壶、茶杯,用开水冲洗干净,沏好茶,然后把茶杯盛好的茶水亲手递到了我们手中,又是好一阵冲着我们傻笑着。姑婆婆对我们说,莫看他是个哑巴,灵动的很,他这傻乎乎一个劲儿的笑,是欢起(喜欢)你们呢! 等我们喝茶的端儿,姑婆婆急忙到厨房去忙活开了。还没等我们喝完茶,几碗热气腾腾的绿豆皮早就端到了小方桌上。 姑婆婆冲着我们微笑着说:“你们走了这么远的路,一定是饿坏了,先用这碗绿豆皮填填肚子。” “绿豆皮。”早就听别人讲起过,说那味儿美得很,我今天还是第一次吃呢!我用木筷子挑起一根半厘米宽的绿豆皮,喂到口中,滑滑嫩嫩,劲道爽口。 以致后来我从姑婆婆那里回到了镇上我的家里,好长时间还在想那姑婆婆做的“绿豆皮。” 因为在那个肚子就难填饱的岁月里,能吃上一碗“绿豆皮”,那该是天大的福分。 后来,我也长大了,学的知识也逐渐多了起来,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充满着一种好奇。尤其是对早年间在姑婆婆那吃的那碗“绿豆皮”,更是觉得是奇中之奇。 那种吃在嘴里,滑滑嫩嫩、劲道爽口的感觉,并不因为随着我的年岁增加而减弱,相反随着年岁的增加怀旧之情与日俱增。 我也试图想方设法,弄清楚搞明白“绿豆皮”吃起来滑滑嫩嫩、劲道爽口的原因所在。 以至于后来在我们家乡丹水,把制作“绿豆皮” 被国家列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它是土家族传统绿色健康主食之一,主要分布在渝、黔、湘、鄂几省市以及边远地区。作为绿色健康食品的代表逐渐走向寻常人家的家庭餐桌。 制作“绿豆皮”是古代巴人的饮食文化结晶。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越是原生态的艺术,就越受现代人的向往与追捧。 土家绿豆皮历史悠久,以绿豆、大米、黄豆,经“泡、磨、烙、烫”四道传统工序制作而成。 土家绿豆皮清热解暑,吃了不上火,口感好,老少皆宜,食用方便煮炒皆可,非常受人青睐。 土家人不止爱吃绿豆皮,还爱做绿豆皮,土家文化讲究圆圆满满,圆不仅能圆气生财,而且代表团团圆圆。因此在制作“绿豆皮”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将豆浆在锅沿上划圆圈,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技术上的需要。 也曾听姑婆婆说:开始是摸油,摸一点菜油在锅底;再将米浆装在漏豆中一圈一圈的转,这样比较熟得快,又好吃。因绿豆皮味鲜香,制作细腻,更继承了绿豆的特性:清热消暑,凉血解毒,是排毒养颜的佳品;备受诸多女性的倾爱。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绿豆皮因味美和制作方便成了土家人的首选。 这种土家特色小吃——绿豆皮,它不是绿豆做的,只是在我们鄂西土家的一种叫法,是用大米做成。豆皮又分米豆皮,绿豆皮,做法是将大米等用机器磨成糊状,(有的在里面加大蒜苗就成绿色的)在热锅里用特制漏斗盛装旋转烙成粉丝状。然后把一个大锅洗净,文火。用漏斗把打成的绿豆浆一丝一丝的倒入锅中,也可以在锅里贴上薄薄的一层烙熟后切丝。这样一张豆皮就做成了,吃法跟面条的吃法都差不多,可以做成炸酱豆皮,肉丝豆皮,炒豆皮等等,做成自己喜欢的吃法。或块状再用刀切成面条大小的细丝,放进冰箱新鲜保存或晒干后保存,食用时,(新鲜的只需用开水过一下)需在汤锅里煮熟后添加鸡、鸭、鱼、肉、菜等各种可供选择的配料(我们当地人称其为臊子),绵软滑爽,美滋美味。豆皮还可以炒来吃。 其实那豆皮制作很简单,你肯定知道豆浆吧。把豆浆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用扇子等能扇凉的东西对着豆浆扇几下,这时你就会看到豆浆表面出现一层类似于纸状的东西。想个办法把它弄出来并且凉干就是豆皮。 想着这家乡土家山寨“绿豆皮”制作之精细,吃起来绵软滑爽,美滋美味。不禁使我怀念起我那早已去世的姑婆婆来。 在我印象里,姑婆婆像是我们大家族里的定海针,这首先表现在家乡人对她的尊重里,姑婆婆接生宝宝,人家自会高看一眼,宝贝的满月酒,百天酒出了这家进那家,谁家娶媳妇,也总让姑婆婆作陪,接触人多,认识的人也多。后来还听别人说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话等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村里人们传播消息多数在姑婆婆家里,姑婆婆家就像村俱乐部一样热闹,姑爷爷是当地出了名的医生,看病也有一定的收入,她便拿出钱来买吃的喝的用的,姑婆婆是热心肠,那些总在姑婆婆家里玩耍的大人孩子,到了吃饭点,姑婆婆下厨做菜,留他们在家里吃,她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善良忠厚,乐于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