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陈楚平的时候,刚好他才从日本讲学回过国。他是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梅峰等人一起去的,给日本茶艺师讲了十天课。虽然鞍马劳顿,却不见半点疲态,依然神采奕奕;出国步道,却未觉出半点张狂,依然虚怀若谷,只有谈起茶道,论起茶经来,才口若悬河;评判人生,则从容而闲定。这可能就是陈楚平身上凸现的中国茶道:突出地表现为一个“闲”字。不过,此“闲”绝非“闲适”、“闲散”之“闲”,而是“闲庭信步”、“水流心不竞”的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颇似庄子的虚静论主张,不求名利,不强行任事,不要智巧,而是追求生命本真的大智慧,反对小智小巧、人为造作。 携德引商 广结善缘 中国有一本著名的论述茶德的书,名为《茶德》,为刘贞亮所著。该书中提到茶有“十德”,陈楚平尤为看重的是最后两德:“九,以茶可雅志,十,以茶可行道。” 楚平是科班出身的茶人、茶商,又在北京市茶业行业的龙头企业——北京市茶业总公司搞过四年茶叶拼配,对中国各地的主要茶叶品种的特色、优劣、价格等都了然于胸,他自己经起商来更是得心应手。他经手的第一家茶叶店馨茗茶庄开业时,他更是巧妙地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 馨茗茶庄原属一家劳动服务公司,因管理不善正要转租,年租金为4万元。楚平为慎重起见,连续数月记录每天客流量,遂大喜过望,拍板定租。接手后,他又联系上任广西某茶厂负责人的老同学。该茶厂年产9千担茶叶,且质量稳定。这样,他的供货渠道解决了。而销售时,他采取的是低价销售政策。当时北京茶叶市场的毛利率大约为30%左右,他15%就出手,并且把原来的纯零售业务发展成批发零售 兼营,扩大了客户的范围。 从1993年起,陈楚平开始细分茶叶市场,优化销售结构,给茶叶分成等级,销售量大的花茶保证供应。优质茶则物有所值。 陈楚平做茶,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卖出去就完事,而是用“心”去做茶。从1998年到2001年的3年时间里,他对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顾客做了“需求”、“价格”等定性定量调查分析,然后决定本公司的销售策略。比如花茶,他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并借助电子商务销售管理系统,分析其在销售份额中所占的比重和发展趋势。半年后,他已经可以预测今后花茶市场的走向。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飞跃,它不但可以让陈楚平直接受益,而且也将对中国的茶叶生产摆脱盲目性而与国际接轨。 楚平还认为,今后的茶叶市场,多样化将成为主流,其论据有三:一是喝茶的人不再以老年人为主,不同国籍、职业、性别、年龄的爱茶人都会出现,全世界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喝茶的数字很快就会被新的记录打破;二是茶叶品种的多样性。非茶之茶、保健茶等大行其道,将给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三是饮茶功能的多样性。饮茶不再是为了解渴、休闲、提神、解乏,它已然深入到商务活动、朋友聚会等场合中。 陈楚平也卖茗壶。他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总店内专辟出一个名为“大生堂”的套间专营茗壶,销量几乎已经和茶叶销量比肩,每年的销售额都在60万元以上。这也是他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 陈楚平的茗壶,虽然有一部分是为工薪阶层准备的,但大多茗壶均由名人制作,他的店堂门口挂的对联就是“名茶茗壶名店 敬天敬地敬人”。他对茗壶的偏好可见一斑。他的茗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标价最高的是王石耕老人制作的“希菊九头壶”,标价4万元。老人已年逾耄耋,一生只做过2套这样的壶,堪称传世绝作,自然标价就高。像这样的名壶,在陈楚平的店里还能看到很多。为了打造“大生堂”紫砂精品店,陈楚平除委托宜兴紫砂工艺厂这样的名厂制作茗壶外,还特意聘请在制壶业颇有影响的张学明先生任“大生堂”壶事督导。现在,“大生堂”的各种茗壶熠熠生辉,每一把壶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陈楚平好交朋友,在他的店堂内,客商、保险商、司机、装修工程师、银行职员、记者、编导、普通老百姓等,都是常客;“道行”浅的茶商来这里补课;刚入道的学徒来这里开眼;普通人来这里听热闹、长知识,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没有注册的“爱茶壶俱乐部”,一概来者不拒,来的就是朋友。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编剧第一次来店里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把茶壶的壶盖,他执意要赔30元钱。陈楚平一笑,心说,这把壶最少也值100元呢!他没有让客人赔钱,也没有让他有任何尴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您喜欢这把壶,壶又是不小心碰的,哪儿能让您赔钱呀!”以后,这位编剧成了陈楚平的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