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第一次去圣彼得堡,却有似曾相识之感。 冬宫、斯莫尔尼宫、涅瓦河、阿芙乐尔巡洋舰……不仅名字熟悉,就连模样也有些许印象。在哪儿见过?对了,在《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这些苏联老电影和文学作品里见过。我在部队当放映员的时候,一部片子总要放个十场八场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这么来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怎么也比不上亲历亲见亲自到圣彼得堡一游。今年六月中、下旬,我在俄罗斯游历了一番,曾经的沙俄帝都圣彼得堡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水城桥城石头城
圣彼得堡是座水城。72公里长的涅瓦河,有三十多公里穿越市区。大、小涅瓦河支流众多,市内有68条河渠纵横,密如蛛网。水多,桥自然多,400多座桥梁,宛如一道道美丽彩虹。这里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到处是桥、是水,市内的水域面积占到了全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把圣彼得堡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桥城。 水道多,对于水上观光业的发展,倒是天然优势。涅瓦河的游船、市内运河水道的观光游艇终日往来穿梭,忙得不亦乐乎。我和老伴坐船游览了大涅瓦河,一览了两岸的旖旎风光,看到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巡洋舰,炮口朝向冬宫,仍旧停泊在当年开炮的位置。游船上,我们还欣赏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品尝了俄罗斯黑鱼子酱、伏特加酒和好吃的小点心,其间,一位俄罗斯女演员还热情邀我和她共舞了一曲。 游人盛赞圣彼得堡是“北方威尼斯”,但圣彼得堡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说倘若自己建城在先,威尼斯就该称作“南方的圣彼得堡”了。比较两地,当初它们都是在滩涂湿地建城,只是威尼斯人建在亚得里亚海边,圣彼得堡人建在波罗的海的海岸。前者是在海水中打桩,把房子建在防腐处理后的木桩上,后者是向海水湿地中抛石头,把房子建在了石头地基上。威尼斯市内的大街是运河、水道,交通工具主要是贡多拉,一种两头尖尖的小船。而圣彼得堡出门是石头、水泥铺就的大街,出行的交通工具,过去是马车,现在是小汽车、大巴、有轨电车和地铁。威尼斯和圣彼得堡,两城都有几百座桥梁,只是威尼斯桥小,只可人行,不能车跑。而圣彼得堡的石头桥、大铁桥,别说汽车,就连装甲车和坦克都可以通过。总之,两城水面多、桥梁多、船舶多,游客也多,说威尼斯是“南方的圣彼得堡”也无不可。
圣彼得堡不仅是座水城、桥城,它还是一座石头城。湿地滩涂到处是烂泥流沙,在这样的地方筑桥、修路、建房、驳岸、造码头,样样都离不开大石头,说圣彼得堡要用大量石头才能堆得起来,可不是夸张。彼得一世于是强令俄国各地禁止用石头盖房子,全国的石头都必须运到彼得堡来。当时还颁布了这样一条法令,要求所有过往船只、马车,都要在彼得堡缴纳实物石头税,就是说必须按规定数量缴纳石头,任何人都不能以交钱代替。圣彼得堡城建,究竟用了多少石头,今天没有数据,恐怕历史上也没有谁认真统计过,抑或是根本无法统计。但圣彼得堡巍峨的宫殿、教堂,宽阔的广场、马路以及坚固的河渠驳岸,都是石头修建起来的,则无庸置疑。三百多年了,它们还在地下忍辱负重地担当大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露天建筑博物馆
“露天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对圣彼得堡是实至名归的。 圣彼得堡据称是欧洲第一座经统一规划、建设的城市,它的整体格局三百多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规划中的城建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各国及俄罗斯的主要建筑风格,所以圣彼得堡,今天看上去就像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 圣彼得堡的建筑,经历了从巴洛克风格到古典主义,再到折中主义和现代派风格的多种变化,体现了英、法、意等国和俄罗斯本土建筑设计师们的天赋和才华。能在最受欢迎的世界级著名旅游城市中名列第八位,主要还是因为圣彼得堡有1000多个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包括548座宫殿、庭院和大型建筑物,32座纪念碑,137座艺术园林,此外还有大量的桥梁、塑像等等。其中冬宫、夏宫、斯莫尔尼和叶卡捷琳娜宫,华西里耶夫岛上的缅希科夫公爵府、涅瓦河畔的伏罗佐夫大臣府和斯特罗加诺夫大臣府、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喀山圣母和基督复活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分别是各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也是最受各国游客欢迎的必游景点。信步走在繁华的涅瓦大街上,我看到这条十里长街的道路两旁,有不少的歌剧院、音乐厅、图书馆,还有教堂、广场和名人故居等,这些古典建筑依旧保持着18世纪、19世纪的历史风貌,许是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好像每一幢建筑的装饰都是精雕细刻的。这些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们既借鉴、汇集了当时欧洲各式建筑的精华和妙处,又见证并表现了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沙俄帝国的强盛气势和强大国力。法国作家伏尔泰说:“彼得堡集欧洲所有城市的精妙于一身”,这句话为彼得堡这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圣彼得堡能在芬兰湾畔、涅瓦河口的一片烂泥巴上,建城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被世人惊为奇迹。但奇迹的背后,是苦难、是血泪和尸骨。彼得大帝为了寻找出海口,用战争的野蛮手段从瑞典人手里夺得了这块土地,他也用野蛮的手段来建设、管理这片土地。他亲自参与了帝都的规划、设计,也亲自督建。战俘、贫民和工人在沙皇的皮鞭下终日干活,先后有十多万人死于饥饿、疾病和劳役。有历史学家慨叹:“彼得一世是用无数人的尸骨填平了沼泽地”,“彼得堡城就坐落在眼泪和尸骨山上。” 今天,每一个走进圣彼得堡的游客,无不惊叹这里豪华、精美而又恢弘大气的建筑,无不欣赏这里的宫殿、教堂、雕塑和园林与山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美,这当中固然凝聚了彼得一世和他的继任者们及一批才华横溢的天才建筑师们的心血,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填平了沼泽的尸骨,不能忘记在沙皇的皮鞭下终日辛劳的无数战俘、平民和工人们挥洒的汗水,还是那句话,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文化名城•艺术之都
看几个数字吧,圣彼得堡有45个美术馆,80多座剧院,近百所高校, 100多个剧团、400多个科研机构,2000多个图书馆。全市宫殿、园林等36个历史文化古迹项目中,有上千个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简单啊,单凭这些就不愧为是世界文化名城。此外,市内还有各类博物馆264家,最著名的当然是冬宫博物馆(也叫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它是与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卢浮宫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它有展馆1057间,各类文物、艺术展品有270多万件,展览线路加起来的总长度有30公里,被称之为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当然,开放参观的展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逐年轮换的。数量如此庞大、浩繁的文物和艺术品,不要说游客,哪怕是展馆的工作人员,我都怀疑是否真有人全部看过。 彼得夏宫、叶卡捷琳娜宫、彼得堡罗要塞、斯莫尔尼宫和俄罗斯博物馆等也是很出名的。来彼得堡的游人,没有不去看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和彼得保罗要塞的,哪怕顶着烈日排长队也不愿放弃参观的机会。那天参观叶卡捷琳娜宫,等候的人很多,我们足足在门外排队等候了六个小时(据说天天如此)。我老伴腿脚不好人又胖,她一会儿入列站站,一会儿又出去找地方坐坐,我知道她是忍着疼痛坚持的。进入展馆,戴上中文讲解器,跟随者俄罗斯的导游小伙进入一间间宽畅、明亮的大厅,她被一件件精美的展品,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所吸引,沉浸在新奇、兴奋和满足中,完全忘记了膝盖疼痛。看过“琥珀屋”后,她高兴地对我说“来这里就像进了阿里巴巴的藏宝洞”,我说“阿里巴巴的洞可没这么多宝贝”。老伴说:“是啊,只有女皇大帝的宫殿才有这么多奇珍异宝,让人大开眼界了。”走出冬宫博物馆,我问老伴:“累吗?”她说:“累是累,但很值啊,不然到哪里能见得到这么多宝贝和艺术珍品!” 是啊,无论是冬宫、夏宫,还是叶卡捷琳娜宫,我们在艺术之都看到的绘画、雕塑、饰物、器皿和家具,件件都是名家打造的精品力作,件件都是宝贵的艺术珍品。 彼得堡的芭蕾舞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我本想看一场《天鹅湖》,但1300元人民币的票价,使我们这个旅行团的绝大多数人没了兴趣,于是导游也没了办理此事的热情。票价的确贵了些,但机会错过就不再有了,我深感遗憾。作为艺术之都,彼得堡不仅有著名的美术馆和历史博物馆常年可参观,它还经常有小型的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我在酒店随手取阅了六月份的《莫斯科时报》,在《圣彼得堡》板块上看到一篇《六月,彼得堡那些不容错过的展览》的文章,介绍说“圣彼得堡的博物馆多到一周、甚至是一个月都游不完!很多小型的博物馆在这个月将许多非同寻常、独具魅力的摄影、绘画、街头艺术和雕塑作品搬上展览的舞台。”我数了一下,这个月先后对公众开放的小博物馆就有六个。 六月,是彼得堡的白夜节。日不落,夜不来,昼夜天明。当白昼节遇上艺术之都,音乐、歌舞、芭蕾、马戏等各种艺术形式的节目在剧院、街头、酒吧登台演出,精彩纷呈,人们尽情狂欢,喧闹了圣彼得堡的一个个不眠白夜。
革命圣地 •英雄城市
圣彼得堡,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圣地。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在这里取得了胜利。 1917年11月7日,列宁在斯莫尔尼宫的会议大厅,发表了对俄国公民的号召书,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十月革命的司令部斯莫尔尼宫,这些地方也就成了革命史迹。受到全世界无产者和怀有前苏联红色情节的人们的喜爱和敬仰,络绎不绝地来这里参观、游览。 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之前,圣彼得堡在1905年和1917年2月,还先后两次发生了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的革命,是一次革命的“总演习”。列宁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不是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1907年间进行了极其伟大的阶级战斗和表现了革命的毅力,那么第二次革命的进展就不会这样迅速”。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为1917年的十月革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圣彼得堡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1825年12月14日,有三千多名具有民主思想的贵族青年禁卫军官兵,从体制中杀出来,在元老院广场誓师起义,要求废除封建农奴制、实行民主与自由,这些起义者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他们遭到沙皇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殊死决战,血染涅瓦河,五名组织者被绞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更多的人被处以重刑。我们来到涅瓦河南岸的十二月党人广场游览时,导游介绍了这段历史。1925年,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为纪念十二月革命一百周年,将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列宁高度评价十二月党人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贵族革命家”。 圣彼得堡是革命圣地,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重兵围困列宁格勒(十月革命后,圣彼得堡更为此名)长达872天,希特勒扬言要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俄罗斯人民开始了英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市民每天只能领到125克掺了锯末的黑面包,许多人被冻死、饿死,但苏联红军和列宁格勒人民不屈不饶,拼死反抗,没有让敌人再前进一步。如此艰难困苦,就是依靠这点少得可怜的黑面包,圣彼得堡人民坚持斗争,最终战胜了德军的封锁,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列宁格勒是个摧不垮、毁不掉的英雄城市,它是俄罗斯民族不屈意志与坚定信念的象征。二战结束后,列宁格勒市民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快的速度,修复了被德军毁坏的建筑、街道和博物馆,重建了家园,重现了这座著名旅游城市的美丽容颜。
从俄罗斯回来一个多月了,我和老伴时不时还会翻看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拍下的一百多张照片。圣彼得堡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多看点,趁着印象还深刻,思路还清楚,记性还好,我抓紧时间写下了这篇圣彼得堡的游记,名之为《印象中的圣彼得堡》,闲来读读,用以备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