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谷 于 2019-9-11 20:33 编辑
“这事你傻不傻呀?” “傻,我傻!”孙子终于认“傻”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直以来孙子被包裹在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里,是在“宝宝聪明、很棒”的夸奖声中长大的。夸得多了,他真以为自己绝顶聪明,非常棒了。小孙子由此也习惯了别人的赞扬,酷爱听好话,已经听不进一点批评了。 “哎呀,孙子,你咋那么傻呀”,小孙子做错事了,老伴嗔怪他。 就这么一句话,因为当中有个傻字,他就受不了了。立马用力在地上跺了一脚,两手叉着小蛮腰,冲着他奶奶大声嚷道:“哼,我不傻,我不傻,我一点也不傻。我聪明,你才傻呢!”如此过激的反应,让我和老伴吃了一惊。更想不到的是,随后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姥姥的电话,居然告状说:“姥姥,奶奶说我傻。”
小屁孩一个,就长了个老虎屁股,谁也不能摸,这还了得。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重视,联想到平日里,孙子话太多,好表现,还经常在大人讲话说事的时候,随意插话。这些,应该与他自以为“聪明”、“很棒”有关系。 那么,怎么才能让小孙子听得进批评呢? 自以为聪明的他,我若硬碰硬地去批评,可能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态度,甚至还会伤害他的自尊,打击他的自信。显然,强攻不可取,必须跟他耐心讲道理,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就事论理,指出他那里做得不对、犯傻了,才能让小孙子认识错误、接受批评。见孙子听不得批评,我心里着急,但这事又急不得,我必须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孙子读幼升小,不久就要毕业了,班上的同学开始互送纪念品。豆豆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和我孙子住同一个花园,是要好的伙伴。互送礼物那天,豆豆把自己最心爱的橡皮小玩具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孙子,可我孙子都没有认真看一眼,当着豆豆的面转手就送给了身边的一个小男孩。 豆豆当即就哭了,哭得很伤心,回家的路上还在抽泣。 “豆豆,你哭什么啊?”我不知原委,问道。 “你问他”豆豆指着我孙子说。 “你欺负她啦?” “没有,我把她送我的礼物给了别人,她就哭了”孙子低声说。
回到家里,我问孙子:“豆豆送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别人?” “小女生的橡皮玩具,没意思。” 我对孙子说:“没意思,你也要高兴地收下,这是人家一片心意。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怎么会干这种傻事?”我把重音放在傻字上,孙子听了没有太大的反映。 我又问:“你给豆豆送礼物了吗?” “送了。” “她把你的礼物给别人了吗?” “没有。她说好看,很喜欢,就把我的礼物放进书包了。” “如果她也把你的礼物给别人,你高兴吗?” “不高兴。” “为什么?” “因为这是我送给她的礼物。” “是啊,那礼物是她送给你的,你喜欢它,这礼物她送得才有意义。你转身就给别人,伤害了豆豆,把她气哭了。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事你傻不傻呀?!” “傻,我傻。”孙子轻声说。尽管声音不响量,但也难得,能从一直自以为聪明的孙子嘴里说出“我傻”两个字,是一大进步。
没过几天,又一件事来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豆豆和我孙子手牵着手有说有笑地走着。突然,豆豆猛地挣脱小手,飞快地往回跑去,孙子没弄清情况就紧追其后。豆豆跑到一棵树边就蹲下了,我孙子一看傻了眼,立马转身返回我的身边。 “孙子啊,你又干傻事了。” 小孙子一脸的尴尬,说“我不知道她去尿尿,还以为......” “不知道,就不要跟着乱跑。以后干什么事,都要先问清情况,免得闹笑话。人家女孩子去撒尿,你也跟在后面瞎跑,这傻不傻啊?!” 孙子吃吃的笑了。“傻,我傻!”羞赧而诚恳。突然想起那次他双手叉着小蛮腰对我们嚷着“我不傻”,我也笑了。
从“我不傻”到“我傻”,孙子经历了自我认知上的一次飞跃。 为了防止孙子的自我认知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我说:“孙子,你不傻。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你要知道,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不爱学习、不动脑子,也有犯傻的时候,也会有不聪明的地方,也会出现不如别人的情况。你看,豆豆收到你的礼物,做得比你好,这件事上,她比你聪明。总以为自己聪明,听不进批评,你还会犯傻的。你看,爷爷说得对吗?” “爷爷说得对,很对。”孙子大声地说,看来我的这一席话他是听进去了。 这以后,一家人不再直接夸他聪明、很棒了,而是反复告诫并让他记住:“一个真正聪明的孩子,应该——爱干净、懂礼貌,讲文明;爱学习、懂道理、会思考;爱集体、懂规矩、守纪律;爱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