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情韵随笔】说“秋”

[复制链接]
查看1816 | 回复7 | 2019-10-8 22: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丹水情韵 于 2019-10-8 22:27 编辑


说“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自古逢秋悲寂寥,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
    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远嫁到乌孙,为了联合西域各国。远嫁异国的刘细君心中充满了悲愁,生活的巨大差异让她难以适应,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自由,让她十分羡慕秋去春来的天鹅,渴望飞回故乡,于是,写下了《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史书记载,刘细君后来在乌孙去世,这个心愿始终未能得到实现。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她内心深处莫大的感伤。
    不管多美好的秋景,到了古代文人笔下,往往都能与悲愁联系到一起。见草枯叶落而悲,见大雁南飞而悲,见雨打芭蕉而悲,闻梧叶声声而悲……对待自然的感情反映出的是对生活的态度。春花秋月是多美好的景色,但在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的李煜眼中,也只能是化作一江春水一般的愁。
    何以“悲秋”?自兰台子渊(宋玉)赋《九辩》以来,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诗人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情与景融、思与境偕,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悲哉!秋之为气也。--《楚辞·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楚辞·九辩》
    夏季树木葱茏,花草繁茂,那种热烈而蒸蒸日上的景象,正如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之十年”的繁荣强盛之过去。然而好景不长秋风起,宋玉以无限的怀念之情回顾以逝的日子,缅怀强楚的风采。
    秋之为气也。一是社会背景的写照,楚国日益衰退,灭亡之势不可挽回,如秋风吹百草杀,国之将亡岂不悲?二是诗人自我命运的缩影:“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而狂攘。”他悲叹自己老而无成,终无建树,此时又因失职而流落他乡。正如秋风之落叶,不知将飘零何方。是秋天惊然唤醒了诗人,他认识到“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他担心“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诗人在对时间的忧虑中包蕴着一种生命意识,一种对死的畏惧与对生命的珍视。
    一年四季,秋只有一次,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但永恒时间中的季节是循环不息的。
    透过一片肃杀之气,让我们看到了一筹莫展的宋玉、看到了胸中怀有一腔宏志的宋玉、看到了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宋玉…… 宋玉之悲秋,不仅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哀怨,而且是代表着万千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的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宋玉之悲秋,不只是一曲在往复不已的悲秋旋律中低吟哀唱,绵绵忧伤中饱含着他对惨淡人生和衰败国度的怨愤;它不仅是一幅萧瑟的秋景,更是诗人自己沉重的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因为诗人的这种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存在于华夏民族的大 文化之中,宋玉之奇才、宋玉之高洁、宋玉之悲壮才令历代文人大夫所赞叹、所颂扬。
    诗仙李白本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然而时运不济,最终落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由自己的身世联想到悲苦一生的宋玉,便感慨万千:“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知,巴人皆卷舌。一惑登徒子,恩情遂中绝。”又说:“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这位至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人,深深的为宋玉所折服。
    诗圣杜甫一生也是悲愁多病,报国无路,最后死在一叶扁舟上,此情此景与宋玉何等相似。他面对萧萧秋风,思念起先贤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道今疑。”不管是宋玉的纵横才气,还是他的风流逸志,抑或他的儒雅气质,杜甫都奉为楷模称为老师而以尊崇。
    唐人薛涛诗中云:“宋玉亭前悲暮秋,阳台路上雨初收。应缘此处人多别,松竹萧萧也带愁。” 戴叔伦写到:“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吴融《楚事》一诗中道:“悲秋亦应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而我们今天身处伟大的时代,生活充满了阳光,所以,我们无需为秋天的到来而伤悲,多愁善感不属于这个时代。同时,我们需要阅读令人精神振奋、使人昂扬向上的作品。
    当然,悲秋的情绪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来看看在古代文人笔下的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色、秋月、秋菊、秋思、秋兴、秋怀、秋梦、秋忆、秋悟、秋味: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你看,在古代作者笔下的秋天,是美好的;是神奇的;是美妙的。想到这些使我联想到了在武汉乘车观赏长江、汉江的夜景的情景:
    那夜,秋月高挂,桂香四溢。是黄鹤楼暮鼓的圣音震撼了我,搅动了我的思绪。朦胧间,猛然飘零的黄叶如蝶而舞、如鸟而歌,在《汉宫秋月》的弦音里飞扬秋的颂词、濡染秋的斑斓;把江城两江四岸的秀色之美婉约进唐诗宋韵的诗行里了,如此“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恢弘气势,是谁能用文字所能描绘得了的呢?

秋.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4 收起 理由
雨荷 + 2 赞一个!
洛沙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9-10-9 08: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19-10-9 1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075351osvjuji05ecihszc.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雨荷 | 2019-10-9 14: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的精彩佳作,遥祝秋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丹水情韵 | 2019-10-9 21: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9-10-9 08:21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丹水问好邓仲祥老师!衷心感谢老师的鼓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丹水情韵 | 2019-10-9 21: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荷 发表于 2019-10-9 14:05
欣赏老师的精彩佳作,遥祝秋安!

遥祝雨荷老师秋安吉祥!谢谢老师的支持及鼓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丹水情韵 | 2019-10-9 2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洛沙老师的厚爱及鼓励!问好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jhicu | 2019-10-10 2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