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水情韵 于 2020-4-6 14:56 编辑
四月养蚕正当时
我是个每天都喜欢散步的人,但前几个月的疫情阻滞了我的脚步,两个多月后,终于解封了,阻滞的步履也得到了适当的解放。 于是,我每天都要抽时间刷码,走出小区,来到运河边去走走,一来散散心,二来可以看看沿河两岸的美丽风景。 清明已过,谷雨将至,春天行将很快就要过去,夏天离我们也越来越近,在蔚蓝色的天幕下,运河公园中二段南岸河边,快长疯长的草木青翠满目,我走到河边并立二站的几株桑树前,看见桑树的树枝上挂满了桑葚果。桑树上的桑叶,最大的,直径已经有五六厘米了。桑叶还是刚刚发出还不太久,仔细看看树下,还有不少桑叶遗落在树下的路边。这些遗落在路边的桑叶,显然是有人采摘桑叶给遗落下来的。看来,养蚕已经正当时了。由此我也身不由己地神思飞扬。 在远古的传说里,黄帝的妻子缧祖发明了养蚕,从此人们有了丝绸织的衣服穿;提到蚕,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名句,让人感叹蚕宝宝的无私和可爱。但是,春蚕吐的是丝,吃得可是桑叶啊!有了桑叶,当然就有长桑叶的桑树啊! 桑树、桑叶、春蚕它们就这样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那还是七十年代末期,我所居住的附近是县特产局柑橘研究所,后来县“五七干校”也在这儿开办办班,特产局来了一位姓王养蚕专家,专门讲授养蚕的知识,当时公社的一些主要干部也参加了这次“五七干校”开班仪式,经王专家在公社主要领导面前一鼓捣,掀起了一股养蚕热潮。 蚕种由县特产局给每个养蚕农户提供,农户从蚕卵孵化后,开始采桑喂养,直到蚕儿上山后,蚕茧又由他们回收,这样增加了集体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 看着那些孵化了的黑色的小小的蚁蚕,每天拿嫩桑叶喂蚕,心里别提多高兴。天天盼着蚕快点长大,憧憬着眼前这些养在大匾小匾里的蚕儿渐渐白胖发亮,或金黄色的茧子。 开始的两周,一天天疯长的蚕,一天天增加我的喜悦。蚕已经长到两公分了。采桑叶,换桑叶。刚开始时很累,因为要拿毛笔把小小的蚁蚕一条条从干了的桑叶上扫下来,换上嫩叶。后来蚕大一点,自己可以转移到新的叶子上,才渐渐轻松了一点。 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蜕一次皮就是长了岁,刚出生就算一岁,也就是说,它们要长到五岁,才开始结茧。 蚕蜕了两次皮,干桑叶上有好几个干了的蚕皮。蜕了皮,有的蚕显得那样光润,真是一个新的开始呀。 不由自己,我的嘴角又浮上了笑容,眼前浮动着大匾小匾中整齐地摆放着蚕茧的美好景象。 大蚕期是蚕儿积蓄营养,绢丝腺极度发达的时期,生理特点和小蚕有很大差别,对饲养环境和营养要求也有所不同,适时给蚕鲜桑饱食。采摘桑叶快采、松装、快运,以防桑叶发热变质。把采回家的桑叶放在阴凉的室内,最好是当天采、当天吃,不吃过宿叶。实行计划用桑,定量喂叶,防止"前吃后空",并根据气温变化灵活掌握,气温高,龄期缩短,蚕儿食桑快,喂叶量适当增加,反之应适当减少喂叶量。4龄期及5龄初期先吃三眼叶,后吃新梢叶......喂蚕其实是很辛苦的,除了白天定时添加桑叶外,晚上有时还要定时添加桑叶两三次,由于那时住房都是土砌瓦盖的房子,晚上更要防老鼠偷吃蚕儿。 我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确实,那时老家农村老鼠特多,要不历史记载中就有北宋时期养蚕防老鼠偷吃“用盐换猫”的故事呢! 北宋中叶,开封有一位怪人,姓崔,名公立,官至“比部郎中”,相当于司级干部。 崔公在京城开封做官,却有江南农民的习惯——喜欢养蚕。 那时候,开封城郊农民也有养蚕的,只不过规模很小,不成气候,跟苏杭一带远远没法比。崔公立呢,养蚕的规模更小,只在自己书房的小角落里搭建了一个小小的蚕屋,用的桑叶是他家田庄里自己产的,无需额外采购。事实上,他一不缺吃,二不缺穿,三也不缺钱,养蚕只是为了好玩。 崔公立是官二代,没有农业经验,头几年养蚕总是失败:人家的蚕越养越多,他家的蚕越养越少,搞一大批蚕种,最后也结不成几个茧。他摸不着头脑,不耻下问,向蚕农讨教方略。 蚕农说:“府上是不是没有养猫啊?” 崔公立很奇怪:“你怎么知道?” 蚕农道:“老鼠最爱吃蚕宝宝,您家的蚕越养越少,八成是被老鼠偷吃了。如果您家有猫,老鼠就不敢出来捣蛋了。” 崔公立如梦方醒,谢了蚕农,回家就让管家去买猫。 管家告诉他:“好教少爷得知,市面上卖的都是狮子猫,中看不中用,不会逮老鼠。” “那你去邻居家给我借一只过来,没有大猫,小猫崽也行,回头我重重谢他!” “您倒不用重谢,给我二斤盐,我给人家送过去,保准能带回最健壮的猫崽。” 崔公立让管家去厨房要了几斤盐。没过几天,果不其然,管家真的把猫带回来了,一只大猫,还有三只猫崽。 从此以后,这些猫在崔府茁壮成长,繁衍后代,把家里的老鼠逮得一干二净。没有了老鼠,蚕宝宝也就没有了天敌,崔公立养起蚕来格外顺手。 官员养蚕,不算稀奇。北宋皇帝为了表示重视农耕,还曾经让嫔妃在后宫养蚕。皇帝的老婆都能放下身段去养蚕,官员养蚕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但是,崔公立让管家去邻居家借猫,管家却说必须拿盐去换,这就有点儿稀奇了。猫又不爱吃盐,要盐做什么用? 其实,用盐换猫,在宋朝是常见现象,几乎成了一种风俗。 陆游有诗:“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小狸奴,即小猫咪,也就是猫崽。陆游书房里有老鼠,老鼠啃书,为了保护书,需要找猫捉老鼠。找人家的猫,得给人回报,这回报就是盐。 话归正传,经过我们的精心喂养,蚕儿养成功,收获了不少茧子...... 看着这满树的鲜嫩桑叶,更有那路边遗落的桑叶,我想到了儿时养蚕的那一幕又一幕画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