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回声里诗的善美诉求与希望(代序) ——甘肃诗人邵军祥诗歌里的精神善美向度 苏震亚 著名诗人北岛有言:“伟大的诗歌如同精神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回声透过岁月迷雾够到我们。”遁着这简短文句却富含深意又有宏论理喻的箴言内涵及走向,解读当代甘肃会宁籍青年诗人邵军祥的诗歌脉络、情感经纬交织下的抒情原声所传达的诗歌声音,我虽不敢用“伟大”这一应当在形神兼备状态下方可运用的形容词,直接对应其“隆隆回声”,但我完全敢说,邵军祥的诗歌已具备北岛所言“伟大诗歌”的部分元素!因此在其“精神裂变”中所释放的能量,之于今天的我们和当代社会,虽不是“隆隆回声”,却在“隐隐”之间,透过了岁月迷雾和时空,够到了我等的灵府耳廓……于是我所论及的诗歌天地间,流苏或回荡邵军祥诗歌精神的声音,总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高低不同的音调,和变化着的旋律节奏,但那节奏旋律里的音调,在今仍然能够使我于解读回味中,或隐隐作痛,或产生兴奋,但总起来讲,隐隐作痛是长时期的,兴奋乃至喜悦,往往是短暂的。 这当然是由他的抒情诗歌精神产生的效果所导致。邵军祥的诗歌从一开始没有染指小资情调里的文句狭隘,和小我视野中的低迷小气,小青年气息间一时兴起的无病呻吟,至少是一个阶层人等的生活元素的诗歌写作基本要求下的高度浓缩,从生活具象、诗情意象,到文学形象,拥有典型性。就是说,你读他的诗,总有包括你在内的大众生活阅历的影子,唤起你生活的同感而使你或喜悦兴奋,或低沉愁思,甚或悲痛伤感。你的情绪总会遁着诗行延伸的多意象而起伏变化。 从80年代的《洮河之恋》《玛丽娅,我的同桌》开始,到90年代《爱的潜流》《遥远的轶事》《梅和一个人的名词》等诗歌中并不单纯却欠了厚实感的爱情表达,到大型组诗《纸质的时间》),冷抒情中心绞痛般的思想反思,祈祷般的忏悔抒情,决定了其诗歌精神的能量所产生的冲击波,还是比较广阔的,即便是让人动情的涟漪,也是不会在短暂的时间内轻易微弱而又悄悄消失了的,肯定会在你脑海里不住不断地闪烁扩散不已,直到你发出感慨,默然深思。 一 邵军祥诗歌写作发表的起点蛮高。从1985年第11期发表长达60多行处女作《洮河之恋》于《飞天》“西部之声”诗歌压卷篇,到1988年9期在国家级刊物《诗刊》上发表《玛丽娜,我的同桌》,很在陇中诗人群里被评议了一番。很有说服力的是,那年陇中文艺圈内人因对《洮河之恋》的看好而看重了只21岁的青年诗人邵军祥。其《洮河之恋》颇受传阅与热议。我即是在这年读到这首具有生活理想与挚爱目的的可归类为爱情诗歌力作的。 诗的开头很气势,有孟郊一夜看尽长安花的豪情,却是“苦甲天下”陇中原农家学子初心生活里太阳升起的美好初衷。洮河是陇上一条名河,是共和国时期留下不少甘肃人美好梦想,却因极左路线确实给陇中人民留有噩梦的河,但对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一举考取人们十分向往的临洮师范学校的少年学子邵军祥而言,那雄浑浩荡的洮河是他美好生活与朦胧纯粹中的爱情自然结合的象征。恋情显得复杂而纯洁。但向上的理念与情感,浑然一体于全诗的字里行间。 全诗共严谨的三节,每节开头段均以“你认识我吗/雄浑浩荡的洮河”暗喻起兴,并单独成段,然后以不同生活实感对应洮河的魅力所产生的大爱,展开不同生活感受和认识角度的抒情。结构内容安排上,俨然是老作者的做派。每节结尾都有意象上的升华段句。譬如一、二、三节尾段句章分别是: “带着童贞的渴盼来看望你 我要在繁华的学府里遍寻书籍,查阅认同迷恋 我给你带来了旱原上绿色的歌”。 “我是以一个诗人的名义来约会的 如果你知道我心中藏着太多太多的迷惑 你该告诉我多少美丽的传说 为了养活一个古老的民族 为了那支久唱不衰的生命之歌 你心头郁积过多少痛苦 你脸上洋溢着多少欢乐 啊,多彩的生活/就如同你岸边芬芳的花朵”。 “每次从你身边匆匆走过 只有一朵衔着酒窝的笑靥 时时矜持着,在我的梦里郁郁拔节 你可曾感到我炽烈的脉管里燃烧着爱情的火 让我的回响在你美妙的交响曲里 从此我不再彷徨,也不再寂寞 因为,我们唱着同样一支不息的歌”。 整首诗的写作很成功,难贵当年有“甘肃少年诗歌天才”之称的全国著名诗人,这阵子才从定西地委宣传部调至《飞天》杂志社为诗歌编辑不久的何来,从海稿中就看准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诗人的力作,并安排在 “西部之声”诗歌歌栏压卷位置“闪亮登场”! 《洮河之恋》是邵军祥的处女诗作,也是其成名诗作。一举奠定了陇中诗人序列的重要位置。 1985年7月,20岁才出头的邵军祥于临洮师范学校毕业后,久居定西县宁远乡村中学,再次把诗作《玛丽娅,我的同桌》发表于国刊《诗刊》1988年9期,加上还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如:《星星》《诗神》《黄河诗报》《甘肃日报》《当代诗坛》等报刊上的《爱的潜流》《遥远的轶事》《梅和一个人的名字》等作品的发表衬托,真还确立了他为陇上诗人的地位。据悉,陇中诗人队列里很有自命不凡者,却一直没能在《诗刊》上发表过那怕一首小诗,还有不能在《星星》《中国西部文学》等大刊上显山露水,而这些有档次的专业性刊物,当年均被年轻的乡下教师邵军祥悉数发表过来了。这就显得长期泡在乡下学校里的邵军祥作诗能力还是比较超人的,诗名随之而传播开去,其诗才你不得不认可了。很让人人肯定的是,他的处女诗作能过大诗人何来的法眼,被排在以诗歌出名的中国西部名刊《飞天》诗歌栏目“西部之声”压卷,纯属诗歌打动了先是诗人,后为编辑家的何来,至少本期诗作稿件,没有比其《洮河之恋》更上乘更使他看好的,所以让初出茅庐的邵军祥及其《洮河之恋》居首,引起同行的关注。 就我对诗歌的审美选稿,和心目中被诗人编辑家何来所看好的诗,绝不失水准。 二 我赞同北岛所言 “诗歌,特别是现代诗非常复杂,相当于一扇扇门,关上或打开,需要一把把钥匙”的主张见解。 纵览邵军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新世纪2019年止,各阶段的诗歌创作,成功在于内容的厚实里,诗意的精神升华上。尤其后期的诗,有历史感,思想性。表象安静,内象澎湃激烈。形成了外部不动声色的叙述,内部复杂的情感交织。他的诗风一直保持了传统的铺成叙述,由于成熟文字统揽下也采取意象暗示,诗歌显得深沉老辣,而每一首至少每一阶段的诗,要用他这阶段的单独的“钥匙”来打开,达到认识解读的目的。 我读其诗歌的全部,以为上世纪90年代在《飞天》《诗刊》《星星》等大刊上的诗作,不失国家核心期刊水准,但只是诗歌灵气的显现与生活认识的展示,真正有思想深度、生活历练下有历史感的诗歌作品,是新世纪以来分别发表在《上海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的《星河·夏季卷》《一枚红豆和十支短歌》等几组诗。最厚实最富感情倾注的是新世纪2007年发表在新疆作协主办的名刊《西部文学》第12期上的大型组诗《纸质的时间》,诗作从上世纪40年代母亲出生,到后来结婚,接着生儿育女,艰难生活,直到生命留给后人成为山里的与其夫君成对的坟茔。期间时代的烙印大小重叠,伤痕累累,悲喜多多。一代母亲的苦难生活史,既是诗人单独对生母的感情倾注,更是对那阶段普天下一样命运母亲的感情倾泻。复杂但纯真的情感,应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以后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更充足的惊世理由。尤其资政者,无论如何,也当深思而避免灾难可能发生的深刻道理。 著名诗人、诗评家杨滔有评,说:“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日子,以真情、平实,不加虚饰的笔触写出了母亲一生的付出、坚韧、顽强、善良、仍辱负重、心甘情愿为孩子们做出默默牺牲的精神品质。”尽管还有“揭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社会小人物的命运变化,赋予诗作更加深沉的意境,以启迪读者思索和考量,勾起读者的亲情感怀,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的硬化性表述,但仅仅停留在诗人对具体母亲的感情上,显然是不够分量的,《纸质的时间》里的母亲是典型化的母亲形象。是那个历史阶段成百上千的母亲的意象组合体形象,——文学形象!并非具体的邵军祥母亲的一个具象。当然,诗人笔底让人悲悯的母亲生活经历,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悲情母亲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写照。 这组诗还让我读出了诗人诗歌精神裂变时穿过岁月时空,给人以“隐隐作痛的诉求与希望”,而这些诉求与希望是人性向善的,即:希望以后再没有哪一家的人母,不要因无端的人为等级的打斗而有那等灾难。这就让我自然想起大诗人、当年的《诗刊》主编张志民,1979年9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整整一个版面的抒情长诗《祖国,我对你说》的一段:“……人民在问/今后将怎样保证/再不用棍棒/去对付诗歌朗诵/人民在问/今后将怎样保证/再没有哪一位母亲/被割断喉咙/再没有哪一位作家/一字之‘罪’就锒铛入狱/九族同祸!……邵军祥诗歌中很有这等思想里的担心询问,而这担心询问是归于忧国忧民的真情所在上善的美德啊! 在表达形式上,基本上是不动神色,即:不加修饰的冷静叙述,却有多意象的连接,表面文字平静,把深厚的思想感情隐藏在诗行间,没有议论性的直抒胸臆,更没有政治说教及其倾向性的批判表达,尽量让读者通过朴素的文句,体悟理解文句下面的深刻含义乃至寓意。这是很了不起的思想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1942年1月20日》母亲的出生日最后一段表述:“这个早晨,多不宁静啊/抗战的烽火在国土遍燃/你更不知道,祖父的田土和钱粮/带给你的竟是剥削和压迫的罪名/竟是灾难的匍匐和罪恶的延伸”。不用做任何解释,只要经历过那段生活的实事求实者,懂点社会发展和经济规律者,这只有五行的诗句,包含了多少文史知识内容里社会复杂性和以财产定阶级划分好坏人的拙劣。 对中国人来说,好几个年龄段的人们对于“1960年”是不寒而栗的。我们庄子上甚至是那个十里长岔的几十户人家,只要不是工人干部家庭,和大队生产队、仓库保管员等基层掌握印把子者的家庭,60、61年压根儿是没有孩子的。其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邵军祥的母亲1958年前往南方与当工人的丈夫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回到会宁乡下老家,就是说她作为工人阶级之一者的夫人,在据说是在南京城里一家工厂的工人食堂期间有幸怀孕,所以当她回到老家,周围的人们大都饥不择食,为活命吃糠咽菜啃榆树皮的1960年开春,母亲能出生作者的姐姐,父母的第一胎儿,在这期间应当说是幸运者之家。幸运在她当时是工人的妻子。工人是有工资的,也有国家供应的面粉和油。这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耕种庄稼的农民反而没有饭吃的不成道理。也许诗人没想那么多,但他诗歌提供的信息让我们完全释怀到了这种高度复杂和深情深度。 这个冬天,寒冷如刺 雪地上的鸟儿拼命地觅食 你的热炕温暖者北方的庭院 注定这一天是你的受难日 你的第一个女儿终于降生 我的姐姐在襁褓中开始慢慢长大 ——邵军祥《纸质的时间·1960年1月22日》 在《1968年1月15日》这首诗中,只那朴素语言的真实叙述,就再次证明了党中央拨乱反正后把文革十年定性为一场浩劫的根本道理。 今夜我想起了母亲 想起了儿时家园被毁的场景 一群凶神恶煞的陌生人 登上了你唯一一间破败的房子 顷刻间,尘土飞扬,瓦砾遍地 而你没有哭声的眼泪,却阻止不了 罪恶与灾难的降临 扫地出门,遣散管制 …… 此时,已是解放18年的新中国了,诗人家也是经过悉数社会主义改造的公民了的,却又将人家合法的家拆除,将人赶走,类似这无法无天的做法,为什么畅行了10多年呢! 但诗人没有这样问询苍天,却无声地给我等提出了历史性的时代要求。 对了诸如此类的历史发问,在《纸质的时间》里暗示诗行里的意象还有诸多,只是不知能否给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者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与醒悟?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不可重演。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党全民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梦。 还有《1975年11月30日》这首诗中的时代背景,正是“四人帮”及其沆瀣一气者,为所欲为的年代,诗人母亲的遭遇便是: 今夜,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我想起了母亲/简陋的庭院,队委会的住所/那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队里所有的会议/每次都在这里举行/造反派张贴的大字报/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漫画/时时充斥着眼泪/寒冷的雪片撕咬着大地/太阳躲在一片角落里哭泣/路线教育工作队,形形色色的呵斥与责骂/至今,回响在我的耳畔//你的自留羊,父亲的自行车/节日里队上分吃的羊肉和牛肉/统统成了你和父亲的罪状/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妈,我请楚地记得/贫下中农都分吃了呀/他们为什么没有退赔/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日子/你亲手筑起的家园,一下子/竟成了队委会活动的住所/以手扶墙,记忆片片剥落/啊!母亲/沉静如走向墓地的夕阳/在被“遣散管制”的日子里/你的白发为什么纹丝不乱/那些夜晚,你为我们/缝制纽扣的双手开始颤抖/冰凉如小院里的石头/不停的呜咽声告诉我/苦难,火车一直再延伸 读这首诗至此,不由得联想起同在那时期,我们大队在我作为民办教师执教的学校院里为和我同庄子同岁者,乳名满林,因家里没吃的,出外打工乞讨半年回来,大队生产队要他每天交一块钱而没有时组织的专门批斗会。地主成员的父亲与21岁的他同在现场,老子在后,儿子在前,他被大队组织的民兵掀来创去,丢帽破衣,辱苦不堪,泣泪满脸,却不敢出声哭……当一个四五岁的堂弟在场看见他哥的帽子被打飞老远,拾起来喊着“哥哥这是你的帽子”,跑去给戴帽时,我不忍看下去,以上厕所为由回避开去!至于先前公社所在地大街小巷造反派打斗现场的耳闻目睹,至今想起仍不寒而栗。所以我无论在干什么工作,我都分外地珍惜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社会大环境,而做好自己理应做好的一切。想来任何有良知者,都会忠心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分辨是非,珍惜当前的好环境,协力奔小康,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添加力量。 一首诗,若能唤起你对一个时代诸多的回忆性评判,这诗无疑是有史诗意味的好诗了。邵军祥笔下《纸质的时间》具备这等意义和分量。既是“献给母亲的挽歌”,也是写给那个时代的挽歌。 三 2014年6期《上海诗人》发表了邵军祥别种思考的组诗:《如此一个柔弱的女子》。是以中国历史上著名当今人们皆知的四大美女为题材乃至题目所写的,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读取这组诗的真谛,当然要以另外一把钥匙开打他的立意。诗人以历史事实为素材依据,却是当今时代的目光,深邃、诗意、艺术地评析或表达了诗人的好恶性观点,自有独到之处。但我于这里不再展开分析了。这里我倒感兴趣提说诗人的“诗外功夫”,不过只是简略地点到为止。也就是说,长期在陇中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邵军祥,之所以在教学当儿还能产生写出这么一组诗的想法及作为,说明诗人平时真还是读书不止,思考不停的。从上世纪的1985年7月,他从临洮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定西乡下的宁远中学,再未改换过工作单位,一直到目前退休在即,能以教师诗人的身份守望在工作伊始至今的一所学校,间或写下数百上千首颇有思想性也不乏艺术品位的诗作,也是成就他诗人品位的时间记录与历史佐证。诗品即人品。这是为人们所共识了的。文学艺术人供认不讳的思想观点。 邵军祥在近乎40年的教学生活中,还写了人类任何生命都无法回避的爱情生活及其观点的爱情诗。上世纪1988年首次登临《诗刊》的《玛丽娅,我的同桌》即是写爱情的。后来的组诗《一枚红豆和十支短歌》便是他关于对人类永恒主题——爱情,在生活历练多多的体悟中写出的高端之作。当然此时的爱情非彼时的爱情。此时的爱情是蕴含了人生收获与付出各方面历练后的大爱,其中包含有男女之间的爱和爱情。注意,男女之间的爱和爱情是在包含之中的。 这组诗原本是被选在《星河》夏季卷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就显得很让人们看重看好。据我所知,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卖过书号,一直坚守了作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邵军祥的《十支短歌》中,就有“一支”被贵阳市选入2016年高考模拟阅读题中。 这支歌就是《向一群蚂蚁致敬》。诗人如此表述—— 我时常驻足于一群蚂蚁 看它们来回忙碌 看它们欢乐地走来走去 像一匹匹黝黑的骏马 奔跑在大地 看着,看着,我就成了 它们中的一员 一条黑色的河流在延伸 倔强地流淌 撼动泰山,渍决坝堤 一颗衰草,一截枯枝 写满了我们的春夏秋冬 一片叶子一块土粒 记录着我们的欢笑和泪滴 骨瘦如柴不足挂齿 一颗米粒一场小雨 或许,就能随意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 我们迎接清晨每一缕阳光 我们与夜空的星星低声密语 短暂的生命 演绎着白天和黑夜的奇迹 渺小的脊背 背负着风雨、雷电和虹霓 苍茫的岁月奔流不息 我时常驻足,向一群 黑色的精灵致敬 ——原载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星河》诗卷 从个体到群体,普通人的命运价值,似乎也在默默无闻的叙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这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潮的表现所至。被贵阳市相关懂诗的高人选入高考阅读试题中,是知音与水平的美好对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邵军祥几百首诗作中的《鹰》和《向一群蚂蚁致敬》。前者的“鹰”是被人格化的。后者的“蚂蚁”则是现今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群体喻相。一只蚂蚁的力量是弱小,但群体的蚂蚁是能够扳倒泰山的。 还得一提的是,邵军祥近些年来的诗风,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气象。感动了不少读者,也引起不少社会人士及其官员的关注。其诗作主要有先后发表在《大连文学》和《兰州日报》上的长诗《宁远》和《中国的眼睛都在鼓凸着看你》等。 总之,邵军祥的诗歌写作成熟了。先后有近百首诗作分别选入全国40多个诗歌选本。目前在我比较有量诗人阅读中,像《纸质的时间》这等水准的诗,手法传统,但分量厚重,诗坛不可多得。 由此,诗人也就成为足够分量的诗人了。在省内外。 2019年10月19日至11月3日于甘肃省白银市西区西苑小区夏雨轩 注:本文作者系原《白银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本文分别刊载于2019年12月9日《定西日报》和2020年2月19日《兰州日报》,刊发时原文作了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