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琴随笔】泮池

[复制链接]
查看1184 | 回复2 | 2020-12-9 2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泮池.jpg
  从韩城文庙东侧黉门进庙,前行十几米右拐,泮池即进入眼帘。它形状半圆形,外圆内直。泮池正中有一座南北相接、桥面宽约4米的双孔石拱桥跨越泮池,谓之泮桥。泮池为官学的标志。
  站在泮桥南端桥头放眼望去,泮桥居文庙中轴线的南端,文庙为四进院落布局。泮池南紧邻的是第一道门——棂星门,泮池北不远处是第二道门——戟门。泮池即位于一进院落内。泮桥南北桥头东西两侧各有古柏一株。这桥头紧邻的四株柏树中,以桥北东侧一株最为古老,距今有1200年的树龄。当然这棵古柏在文庙33棵古柏中,不算树龄最老的。
  据《韩城市文物志》观点推论,文庙始建于唐初,集宋、元、明、清于一体,有“四代建筑一庙收”之说。韩城文庙主要属元代建筑群。它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孔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位列我国第三孔庙。
  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文庙的时候,我就被泮池深深吸引。泮池旁简介牌上文字介绍:泮池为古代读书人的“化龙池”。这在我内心引起很大触动。
  韩城文庙在过去属于庙学合一,是很多韩原学子曾就读的学堂。文庙内古柏苍翠,建筑恢弘。我去过文庙多次,对文庙内的一柏一皿都心怀瞻仰之情,对泮池匠心独运的设计尤感于心。
  半圆形的泮池,南边一侧为圆弧形,北面为一条直线,泮桥跨越泮池。泮池周设石栏,石栏板和望柱经过累年的风雨剥蚀,表面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裂纹。我用目光点数了一下泮池周侧的望柱:东西侧弧形石栏板间各等距分布10根望柱,北侧直线一端东西侧各有7根望柱,泮桥上东西侧各有7根望柱,泮池周侧及泮桥上的望柱共计48根。仅两根望柱上有柱头,其余柱头均蚀化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在泮池石栏外侧,现今用刷了铁锈红防锈漆的粗铁栏杆进行防护。
  在泮池北侧直线位,距石栏板上沿约1米位置,池内东西侧各有一处石雕张口龙头,是泮池水源的进水口。夏季,泮池内碧水静如美玉,倒映着池边柏树的浓绿。因泮池水面小,所以苍柏的投影是叠加重影的绿。泮池内终年蓄水,是“孔泽流长”的象征,同时希望学子从以水比德中获得启示。
  伫立泮池边,依稀能感受到遥远年代学童们围绕泮池来回出入的情景。泮池设计成外圆内直,代表人的学业永无止境,要不断地刻苦进取,才能抵达求学的圆满境地。泮池寓意深刻,饱含儒家思想的智慧,令人过目不忘。殷切激励学子们刻苦努力,不断攀登,趋向德、业圆满。
  古人的智慧,蕴含在一朵花,一个物件,一个精妙的设计之中。像谜语,等着我们去揣测、体会。譬如,祠堂门木雕的花纹多为艾叶纹, “艾”即“哀”的谐音,默默寄托后人对祖先的绵绵不绝的哀思。民居宅院砖雕中常见有蝙蝠、鹿等图案,寓意“福”“禄”。设计举例:山西皇城相府小姐院内,有一处小水池,似圆非圆,似扇非扇。我思索之间,年轻女导游快语解释说:这是蚌池,蚌生珠,希望小姐像珍珠一样美丽。同时暗喻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所以古人在设计泮池时也是煞费苦心。激励后人要德业双修,获得圆满。 文庙内文化底蕴深厚,文脉远承。曾有多少学子从泮池得到启迪,在文庙求学苦读,孜孜不倦,后成为栋梁之才。
  韩城当地有“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之说,说明韩城过去文化气息浓郁,人才济济,每次进京赶考的人很多。还有“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意思是在朝廷官吏中陕西籍贯的人较多,陕西籍贯的人中韩城人较多。这说明韩城人才辈出。这与文庙的浓郁学风和泮池的无形激励有很大关联。泮池默默见证了文庙几百年来的荣光。我赋诗一首,赞美泮池暗暗激励后人的丰功。
咏泮池
  碧水如玉养池盆,
  风剥石栏渐消尘。
  代代流转学童奋,
  殷殷暗寓励后人。
  作者简介:王文琴,女,作品散见于《现代作家文学》、《西部文学网》、《当代文艺》、《现代物业》等。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专业类文章多篇。







打赏鼓励一下!
热爱生活,用心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0-12-9 22: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智慧,蕴含在一朵花,一个物件,一个精妙的设计之中。像谜语,等着我们去揣测、体会。譬如,祠堂门木雕的花纹多为艾叶纹, “艾”即“哀”的谐音,默默寄托后人对祖先的绵绵不绝的哀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wq528 | 2020-12-10 21: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洛沙 发表于 2020-12-9 22:29
人的智慧,蕴含在一朵花,一个物件,一个精妙的设计之中。像谜语,等着我们去揣测、体会。譬如,祠堂门木雕 ...

感谢主编老师鼓励!
打赏鼓励一下!
热爱生活,用心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