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元宵节。古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按照习俗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还举行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这天是孩子们和年青人的节日,他们会可劲的欢畅、游乐、浪漫、依恋、憧憬。对像我这样喜静怕闹的老家伙来说,更多的是过往的记忆。所以儿子要去南门看灯会,我说不去在家下碗元宵也就过了,还要看冬奥会谷爱凌争金呢。
正月十五吃元宵,南方则是汤圆,有团团圆圆,和睦相处的寓意。据说吃元宵的来历,始于古长安。儿时听故事,说有天东方朔到御花园,看见个宫女要投井,急忙上前搭救。原来宫女元宵进宫后再也见不到家人,悲伤之下想寻短见。东方朔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个卦摊,无论谁求得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引起很大恐慌。
汉武帝得知卦签上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连忙请东方朔破解。东方朔言:“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并传令长安家家做汤圆以敬奉火神君。再让臣民在十五晚上挂灯,燃放鞭炮烟火,好似满城起火就可以了”。汉武帝言听计从, 令正月十五长安城张灯结彩。元宵父母带着妹妹进城观灯,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宫灯时,他们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终于和家人团聚。 热闹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从此每到正月十五,长安城都挂灯笼、放烟火,做汤圆供火神君。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也就叫元宵节了。
其实正月十五吃的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后来才叫做元宵、汤圆,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人们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有荤有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老陕的元宵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比南方的汤圆的个大,咥起来过瘾。
记得小时候元宵是个稀罕物,只有十五闹元宵时才能尝鲜,不像现在随时可以尝到。我特别爱吃“新中华”的油炸元宵。以前想买新中华的元宵,是要排一两个小时队的。一但走到炸元宵的油锅前,那外皮焦黄酥脆、内里香甜软糯的油炸元宵,就让人垂涎三尺,走不动道了。
但我不大喜欢水煮的元宵,那会我们将它叫“烧心蛋”,原因是煮好后热腾腾捞到碗里,娃儿们急急地吹两口气就狼吞虎咽,不是咬破皮糖汁流出烫了嘴,就是囫囵个吞下去烧肠胃,再就是吃多了难克化胀肚子。
十二、三岁那年从陕北回来,在火车站附近一家甜食店,大人买了半斤元宵我一气咥完,肚子疼了半夜。从此吃元宵一次最多3枚,却爱喝元宵汤且多多益善。进工厂当木工当徒,工友常打赌比赛谁能吃几碗包谷面饸饹、咥几个杠子馍。一次瘦瘦的关天喜,一次竟灌下去40多个元宵,唬得人大眼瞪小眼,幸亏人没出事。
然而记忆更清晰的是,有年我突发奇想,用高梁面自制元宵。50多年前,西安居民粮食供应40%为杂粮。那年杂粮供应变更成高粱米和高粱面,高粱米好办可熬稀饭,但高粱面擀不成面,蒸馍烙馍发不起来硬得难消化,保姆陈姨想法蒸成一层黑一层白的花卷。
我尝试拿水果糖碾碎,掺上红糖、芝麻、核桃当馅,然后寻来平时陈姨簸粮食的柳条簸萁,放进高粱面与馅料,稍淋些清水,然后学新中华甜食店的大师傅,左右来回的晃荡“摇元宵”。
一边摇,一边还唱:“城楼高,城楼高,城楼底下卖元宵。元宵圆,元宵圆,元宵不圆不要钱。”摇了二三十个黑不黢黢的“元宵”,下到锅里煮几开浮了起来,吃起来硬硬顽顽的,倒是有元宵甜甜的滋味,还真有些“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的意境。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壬寅年的月亮则是十七圆。今年我选择了超市的黑芝麻汤圆,懒得去新中华买元宵了。一样糯糯甜甜的,使人想起了唯一一次自己摇出的“高粱元宵”。
(2022.2.17手机写于北郊,1500字)
作 者 简 介: 郝小奇,笔名、祁河 曾任市委副秘书长、西安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职称,现任黄土画派艺术报执行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