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转业的决心下了,重要的是考虑转到哪里去的问题了。 转业干部的安排,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自己找接受单位,二是人事部门根据情况统一分配。许多有路子的人,都找门子、托关系,千方百计想进政府机关、“五行(银行)一保(保险),两电(电力、电讯)一草(烟草)”,这些都是军转干部心目中的好单位好去处。 我当时的想法,借用《红与黑》小说中主人翁于连的一句话说,就是“不穿教士的红道袍,就穿将军的黑制服”,即不能去效益好、收入高的企业单位,就要去党、政机关,求个安稳,可以旱涝保收。可是我对地方“两眼一抹黑”,什么人也不认识,什么情况也不了解,无论是想穿“红道袍”还是“黑制服”,都不那么容易。我唯一的优势是军区转业办的工作人员比较熟悉,有的是过去大区干部部的老熟人,相信这些弟兄会帮我一把,为我出力。 “你想去哪里?”军转办的朋友问我。 “想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保险,热门单位啊,比较难进,比进银行还困难。”朋友告诉我说。 比银行难进,也在情理之中,“五行一保”,银行有五家,保险当时只此一家。 “首选保险公司,实在进不了,就去银行吧。”朋友对我说。 “好嘞,就照你的思路办。”我痛快地答应。 我之所以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因为军区大院里有个处长前些年转业在那里,他常对人说保险公司这个好、那个好,收入高,福利不错。那时候很多人没听说过保险,不知道它做什么生意,有人以为它是卖保险柜的。我也是在陆军学院学《文学概论》课时,读了老师印发的日本中篇小说《敦厚的诈骗犯》,才知道保险是怎么回事。中国的保险业起步虽然晚于西方,但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1805英国人设立的“谏当保安行”,是外资在华设立的第一家保险公司,其后在上海设立的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是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到民国初期的十多年间,先后有30多家保险公司在上海、广州等地创办。至此,保险业在我国开始发展起来。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诞生。1958年12月,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197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于1984年开始恢复业务,当时只在人民银行里设了一个保险部门,1985年才从银行正式独立出来,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经营保险业务,这以后保险才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就在这个时候,我的老战友文祥来福州出差,得知我已下决心转业,他主动帮我的忙。他的一个战友早些年转业在省委办公厅,现在是某领导的秘书,通过这位秘书的牵线搭桥,加上大区军转办朋友的鼎力协助,事情进展得很顺利。 一天,省人保公司人事处的一位同志打电话联系我:“你是xxx吗?” “是的,我是xxx”我回答说。 “你是不是想转业到我们人保来,是的话,请你下午到公司人事处来一下。” “好的,谢谢!”。 我下午早早地就屁颠屁颠地来到人事处,见了处长和具体办事同志,她们先问了问我的一些情况,聊了聊,然后告知我该带些什么材料,什么时候来公司报到。随后女处长说了一句:“你要到我们公司来,可我们还没有见到过你呢”,这句脸上带笑说出来的话,对我是不批评的批评,我自己感觉不好意思。 我马上抱歉说:“处长,对不起,是我的不对,没主动来汇报情况,我是怕太冒昧了。” 处长似乎表示理解,说:“没关系,今天见面了就好”。 这事的确是我做得不好,我想转业去人家单位,本应该主动找上门去的,向人家递上个人情况的文字材料,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才对,怎么能烦人家打电话来“请”我去呢,这让人家感觉很不好,以为我仗着有大秘书帮忙,还有傲气、拿架子。公司叫我过来,也没有别的事,主要是相相面,在我报到之前先见一见。我之所以没有主动找去,是怕自己去乱找,反而会把事情搞砸,没想到这样却失了礼。我年已不惑,但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啊。 虽然还没正式报到,看来进人保公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 既然要进保险干保险,我得先学习、了解保险。离报到还有一、两月的时间,我便抓紧这段时间恶补保险方面的知识,我跑省图书馆去借保险方面的书看,没想到偌大一个省图书馆,当时一共只有三、五本保险方面的书籍,什么《保险概论》、《财产保险知识讲座》啊,我分两次把它全借回家来,不到两个月就粗略读了一遍,还作了一些笔记,对保险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现状,对保险的原理、业务种类等,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1989年9月底,我带着做好保险工作的满腔热忱和自信到省人保公司报到,从此做了保险人,吃上保险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