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见小区破天荒地放映了一场露天电影,使我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想起了早些年农村放电影的往事。 那时候农村放电影都是在室外露天进行,具体位置是看谁掏钱,比如逢年过节大队(村委会)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群众过一个祥和热闹的节日,位置就放到村子相对居中的地方。谁家为老人贺寿,老人去世、过三年等等的红白喜事放电影,一般都在自家门前,可说是把钱花响了,也更能在乡党六绅跟前显摆一哈自己家的面子,和对寿星也好、过世的老人也好的孝敬或者追思。
记得奈些年放电影一般都先发布影讯,贴到临近各村的显眼处。不管谁家放电影,人多了人气就旺,还有的提前几天知道要放电影,把七姑八姨都叫到来观看,热闹非凡。
放电影都在晚饭后进行,这时候女主人就会早早把晚饭做好,有亲戚的晚饭质量可能还好一点,烙个纯麦面馍,把浆水菜拿油炝一哈(下),再和个辣子水水,这在当时就算是招呼亲戚的上等饭莱。黑咧七八点钟,看电影的人会络绎不绝的来到放映场,上了岁数的人还会搬个小凳子,享受着电影带来的快乐。还有咂着烟袋坐在石门墩子上看的,远路的人没啥坐,拾个半截子砖头凑合着支到尻子底哈也就行了。看电影一般都在屏幕的正面看,但人多的时候正面坐不下,也只得站在背面看了,效果也差不多,只是银幕上的文字一定是反着的。
有时候放电影,天公还不怎么作美,往往是人们看到了故事的关键情节,雨稀溜稀溜的下开了,人们为了把情结看个究竟,有的把外衣脱下来罩在头上,有的把随身携带的帕帕顶在头上,还有的干脆硬淋着雨,那一代人看电影的执着程度现在根本是不可思议的。
最有意思的是在电影场的后边,大多都是未婚男女青年,说是来看电影,其实心思根本没在电影上。年轻的姑娘娃情犊初开,远远地用眼窝(睛)左右扫瞄看哪个小伙长的帅,长的标致,长的英俊,人家毫不知觉,自己倒私下里面红耳热心里好似有个小鼓咚咚地敲个不停。小伙子却要显得有些猴急,暗地里看哪个姑娘身段好,脸蛋奴,辫子梳得时髦好看,就不由自主地往前蹭,或者悄悄地找人打问这姑娘是哪个村的姓甚名谁年方几何等等等等,以至心猿意马地想入非非不能自已。一旦男女之间对上了茬,干脆找人说和或者直接私定终身,反正都是“农大生”,谁也不讲究个学历职务什么的,一场电影倒做了不花钱的“红爷”。更有已经有了婚约的于无人处搂搂抱抱卿卿我我地啃着脸蛋亲着小嘴,实在把持不住的干脆偷偷领着对象回家趁着家人都不在时偷吃禁果,演绎出自家的鸿蒙喜剧。最不堪的倒是极个别心怀叵测的龟五锤六(混混),看到人家姑娘长得漂亮,硬是色狼似的挤上前去,做出猪狗不如的龌龊之事,当然免不了一顿饱打,弄个头破血流丢人现眼遗臭乡里。遇着这事,一场电影自然就在混乱中散场。奈时的露天电影场上,不知演绎出了多少男欢女爱人间喜剧,成就了多少恩爱夫妻与地久天长。所以,奈个时候看电影,十里八里不算远,脚底下有的是目标和力气,“所去之意不在电影,而在寻找姑娘小伙对象也”。
冬天到邻村看电影,电影结束后回村的路上,沿途的包谷秆堆就要遭殃,一根火柴就可点燃,连围在中间的树都烧焦了,多数是一些懵懂的年轻娃娃,图咧一时的高兴,把农人几个月的柴禾烧了个一干二净!他们伸手取暖,为之一乐。
慢慢的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看电影大多进入了电影院,虽然掏点钱,但坐到座位上奈个舒服劲无以言表,谈个女朋友,邀请看一场电影,也显得体面,最起码这桩婚事有往下谈的必要,若还人家女娃拒绝,那这桩婚事肯定没戏,所以后来的室内电影院也是男女谈婚论嫁的爱情港湾。
现在有了电视、手机,通讯发达了,再不用以看电影为名,实和姑娘会面之意来掩人耳目。偶尔小区也放映电影,但看的人却寥寥无几,看电影人的心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心一意看电影的人多了,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年青人和小学生看电影都赶时髦去了,什么武打片、爱情片、生活片、战斗片等等,挑喜欢的看,其实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乐怀居乡土文化工作室
文:卫旭峰、校对:任伯绳、
编辑发布:刘八绳(老脸看西安)、
图片来自网络素材,感谢图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