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点那几年,粗粮吃怕了。 一日三餐,餐餐玉米面窝头。 那窝头,金灿灿、粮香味。看得、闻得、却吃不得。食之,味同嚼蜡,胃里泛酸水。 伙房搞测试,摆两筐食物:一筐窝头,配肉菜;另一筐白馍,配蔬菜。 两种饭食,任君自选。先到者,全涌向馍筐。白馍抢完了,后到者才蔫头耷脑去取窝头。 有人会说,全蒸白馍不就得了。 那不成,当时兵团连队的细粮是有配额的,和上缴小麦挂钩。我连新建,小麦上缴量小、配额自然也少。那点细粮也就够农忙吃,平时只能吃窝头。 那年,连长一发狠,把能播麦的土地全播上麦,但面积还没达标,便把蔬菜基地也播了麦,而将秋菜挪到二荒地上去种。 这一挪腾,挪出个危机来。 通常,蔬菜都种在熟地里。那里的草都是别处飘来的草籽而萌生的,并不多,两遍锄、三遍锄,能锄尽。 而二荒地,不仅有飘来的草籽,更有无数的荒草宿根,草势贼凶,前脚锄、后脚长。又不能施有毒的除草灵。整片菜地,草长苗稀。 据估计,秋菜收获量也就够秋冬两季食用,窖里存不下贮菜。来年春三月,贮菜吃完、新菜没成,将无菜可吃,那可咋整? 连长急够呛,责令菜地班张班长带人去抢锄。 转天,他去检查,却发现菜地里并无一人。 而张班长却带帮人蹲在西瓜地里…… 连长来气了,咋不急着去抢锄,在瓜地瞎捣腾啥? 定主藤、掐侧蔓。 安排活计咋不知分个轻重急缓? 连长,这活更急茬。你瞅,瓜秧五十公分了。这时节,不把主藤定下、把侧蔓掐去,满园瓜可就废啦。 明白孰轻孰重不?西瓜废了,顶不济没瓜吃。秋菜荒了,全连没菜吃,那可要命。快去! 张班长嘴里嗫嚅着,人却不动。 连长,这西瓜可是我从老家引进的优良品种一兜蜜,适应性培育三年了。今年是大面积种植的关键一年,无论如何都不能误了时节。你容我侧蔓掐完了再去菜地抢锄,行不? 连长寻思:当初把蔬菜基地强挪到二荒地时,他勉力劝过,这局势是自己失策造成的。不该怪罪他。 而且听菜班的员工反映,这段时间,班长每天除上班时间带大伙在瓜田掐侧蔓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黑透才收工,三餐全在地里喝俨茶、啃冷馍,十几个小时在菜地抢锄,人都黑瘦成只泥猴了。 按说,脸再黑瘦也有三处白光——两眼白一口牙。但张班长的眼球熬满了血丝。那口牙让蛤蟆烟熏成黑黄,没了瓷光。只有两颗镶金的门牙闪着光泽。 唉——为救草荒,他尽力了,连长语气缓下来,好吧,按你的计划办。 靠咱菜班几个老弱娘们一天能锄出几亩几分地来。怕还得荒。 明儿给派个农工班来。 我们班就这样被派到了菜地。 张班长将我班分成两拨,将菜地班那帮老娘们也分成两拨,组成了两个混成班。一个班专职锄草。另一个班瓜田管理。 菜地,头遍锄先跳跃式快进,将秋菜周边的草锄尽,尽快把秋菜发棵的空间抢出来。第二遍挨垄细锄,锄到第三遍,菜地才像掉进泥坑的娃娃被大人洗了脸,露出可爱的羞涩模样来。 张班长自己则带班在瓜田管理。打完侧蔓,锄草、施肥。长出小瓜后,又将形状不好的瓜摘掉。如此精心管理下来,那年的西瓜座果率高、单瓜重量大、品质高。 西瓜丰收了,秋菜仍减产。 二荒地宿根发出的草,根本就锄不尽,所以即使不停地锄,菜地还是轻度荒芜了,罗卜、白菜都长得很袖珍。四个贮菜窖只装满了两个。换句话说,来年春三月还将断菜。 连长愁眉紧锁。 没想,事情起了个戏剧性变化。 团里召开专题会议。各连的菜地班长参会,汇报各自的秋菜收获及贮藏情况。最后由团里根据各连丰歉,实施调剂。 张班长带了筐一兜蜜去参会。开会前,请大伙品尝。 大伙一品尝,全都大呼小叫起来,这西瓜甜、鲜、脆、香,谁都没吃过这样好吃的西瓜。连主持会议的刘副团长也不顾身份,和大伙抢吃起来。一边抢吃一边大声问,老张,这么好吃的西瓜,从哪搞来的? 这是咱连培育了几年才育成的一兜蜜。 明年推广!你可要提供种籽和技术指导喲。 提供技术可以,但无偿提供种籽怕是不行。 咋啦? 张班长把咱连因菜地移到二荒地种植,遭受草灾而大幅减产,春三月蔬菜将断供的情况大致汇报了一下,接着说,想吃咱的一兜蜜得拿秋菜来换。 刘副团长哈哈笑起来,成啊,咱这会议的主旨之一就是各连秋菜丰歉之间实施调剂。团里做娘舅,哪连愿意拿秋菜换一兜蜜的当场报名。 会后,各连争先恐后地将秋菜拉来换一兜蜜。满满一车罗卜、白菜却只能换回一厢底一兜蜜。 别连的本意也是支援来的,加之这么好吃的一兜蜜的种籽也是实在太金贵,所以并不计较。最后,换的秋菜不仅将两只空窖装满,还堆在饭厅里,随吃随取。 全团疯传咱连的一兜蜜贼好吃,引得养猪场、养鸡场、畜牧连这些没秋菜可换的单位也跑来商议拿现金买。 咱连的一兜蜜只换不卖。 那咋办? 你们的猪、羊、鸡也都可换呀。 咋换? 折成钱,等价换。 如此,换回了两头猪、三匹羊、几十只鸡。宰了,存在库房里。 除夕聚餐,菜品丰富极了。各类炖肉敞开吃。 连长举杯来敬张班长,拍拍他肩胛说,你堪称是咱连的一兜蜜。 这比喻太贴切,众人鼓掌附和。 有人还编了句顺口溜,一兜蜜、蜜一兜,有他都啥不用愁。 黑瘦如猴的张班长咧嘴乐了,门牙闪出金泽。
作者简介:杨伟民,男,47年生,杭州人,中国老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楚风》《中华文学》等多家杂志签约作家、二十余次在国家级征文大赛中获奖。在《获奖作品集》《西湖》《楚风》《楚风作家》《今古传奇》《中华文学》《参花》《当代文学》(海外版)等三十余家刊物发表作品,计百余万字。有通讯被《人民日报》转载。有多篇文章被译成双语入选孔子学院阅读教材。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生命无痕》《都市风情》《那人、那事、那黑土》和散文集《木芙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