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海潮 于 2024-3-28 14:40 编辑
普宁寺游记
第一次到承德,是一家人过年去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因为堵车转道京承高速而来的。无意中看了一次普宁寺前广场冰雕展,在冰天雪地过大年圆满收官时畅游了一次普宁寺。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因寺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而闻名于世。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高22,28米,腰围15米,重量达110吨,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正月初八一大早,我们从避暑山庄对面的接待处出发,驱车前往。清晨的阳光洒在古老的普宁寺上,金黄色的光芒与寺庙的朱红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豪华气派。站在远处眺望山林,这里的环境清幽,鸟语花香。漫步在寺前广场中,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诵经声,心中自然涌起一股宁静与安详。在参观完寺前广场冰雕展后,一家人紧跟着旅游团长长的队伍后面,踏进了这方佛门圣地。 听导游讲解,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皇家寺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是年五月,乾隆皇帝派班第为大将军,出兵讨伐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反动头目达瓦齐叛乱。清军所向披靡,直达新疆伊犁,达瓦齐溃逃到天山之南,被维吾尔族首领霍集斯擒获。准噶尔部另一个反动首领阿睦尔撒纳与沙皇俄国等外部势力勾结,在霍集斯擒住达瓦齐后仍继续叛乱,被清军击败后逃亡俄国。为了纪念两次平叛的胜利,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设宴封爵,颁旨仿西藏桑耶寺,在承德山庄北部修建了普宁寺。“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这便是普宁寺的由来。对藏式寺庙,我并不陌生。年轻时曾在青藏高原工作二十三年,期间曾多次到青海塔尔寺、西藏布达拉宫、拉萨大昭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参观游览,对藏式建筑、藏族风俗、藏族文化早已铭记于心。虽非信教之人,但单位对尊教爱教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教育却常抓不懈,前列意识喊得响响的。 普宁寺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寺庙的前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进入金刚墙后,风格骤然变成了藏式建筑风格。后半部是仿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罗。曼陀罗最早起源于印度,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象征与符号,常用于佛教仪式、修行、绘画和建筑中,它代表了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佛法境界。这样的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迎合了乾隆皇帝希望天下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愿望。普宁寺建寺至今,由兴及盛已二百六十多年历史,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汉藏融合的建筑风格,帝佛合一的政教格局,使之成为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12月2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由此可以看出,普宁寺的佛教地位和文化价值非同一般。 从广场走近山门,突感皇家寺庙的威严。居中三间为石拱门,两端两间为石刻拱窗,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寺院通常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普宁寺正中拱门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普宁寺”云龙陡匾,格外引人注目,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匾心为蓝底,外檐覆盖着九条金龙,象征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殿内供奉的“哼哈二将”,门内左右设有两尊护法神,就是百姓常说的“哼哈二将”。二神皆为手持金刚杵,上身赤裸,怒目扬手,威猛雄壮的金刚力士。汉式寺庙中多以闭口的为“哼”将,张口的为“哈”将,在西藏喇嘛寺庙内这种神像并不多见。 在导游引导下进入寺院,一座建筑细腻、结构紧凑的碑亭映入眼前。碑亭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基座之上,基座四周建有精美的石护栏,每一面石护栏中间各有一道台阶护栏。碑亭内立有三块高约4.0米的方柱形石碑,,碑身四周刻着龙纹图案,碑座为方形须弥座,上刻龙纹和云纹图案。中间的是御制《普宁寺碑》,左右两块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块石碑上均刻有乾隆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书镌刻。充分展示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国家。钟楼和鼓楼分布在碑亭左右两侧,都是单檐歇山顶式两层阁楼,在钟楼内悬有清朝雍正年间铜钟一尊,每日的清晨,寺内的喇嘛便会敲击108钟响,寓意终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亦或是在敦促僧侣履职尽责,警醒信众因果轮回,或许全在于自悟。 穿过碑亭后的第一重殿是天王殿,为普宁寺的第一进院落。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殿内正中端坐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被广大老百姓所熟悉。 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大雄”源于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德号,象征着释迦牟尼佛的威力和智慧,能够征服一切邪恶。据资料载,大雄宝殿不仅是一座中心建筑,它还是信徒们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指引的地方,对佛教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普宁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世佛,三世佛代表的是佛主前世伽叶、现世如来和后世弥勒。大雄宝殿后面是金刚墙,金刚墙的东西两侧各有42级台阶。依山势而逐层台地迭起,最下一层台地的金刚墙高达十米,形成所谓的“大红台”的形式,使得全部建筑物都能承托展露出来,颇有西藏山地喇嘛寺院的气度。 走上台阶就进入了普宁寺的后半部,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央。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全国著名的一座古代楼阁式建筑物。这座楼阁式建筑不但具有重大的建筑价值,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按佛教教义,大乘之阁代表须弥山,象征世界中心,阁之东西则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环绕宇宙世界运行,围绕其东西南北四方建设的配殿则意为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货州和北俱芦洲,分别供奉四方佛像。在四方中间,分别建有八个白台,代表八个小部州。大乘之阁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四座筑于高台之上的喇嘛塔,它们不只是方位不同,连造型和颜色也有区别。这些喇嘛塔的名字统称四色塔,其作用原本是镇妖降魔防止天灾。由于普宁寺仿造西藏桑耶寺而建,但又有一定改进,所以大乘之阁周围的四色塔又代表'四智’。西北角白塔为'大圆镜智’,代表大乘佛教显宗教派;东北角黑塔为'平等性智’,代表大乘佛教密宗教派;西南角绿塔为'妙观察智’,代表佛教的小乘教派;东南角红塔为'成所作智’,代表自我修炼成佛。 除此之外,四塔塔身也不相同,有仰钵、覆钵、圆形和折角形状区分,塔身浮雕也分别是莲花、宝杵、法轮和佛龛,代表佛祖出生、得道、说法、涅槃之处,可谓寓意深远,令人大开眼界。根据佛经《阿含经》里的描述:在佛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北俱卢洲、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形。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四大部洲”认定为玉皇大帝管辖的世界,佛祖如来是西牛贺洲的总管,唐僧取经去的西天其实就是西牛贺洲。而唐僧取经的出发地,是与西天相对应的东土,即南赡部洲的大唐帝国。南赡部洲再往东,就是东胜神洲。孙悟空的诞生地为东胜神洲“敖来国”的花果山。孙悟空飘洋过海寻求仙道,拜师学艺之旅是从东胜神洲渡南洋初到南赡部洲,再从南赡部洲渡西洋到西牛贺洲。原来这些都是有出处的。 大乘之阁内部分为三层,在上下贯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手千眼观世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能破除地狱道众生的三种障碍。又叫大悲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手圣观自在、千臂观音、千光观自在等。据密宗经典《陀罗尼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也就是无法描述记载的遥远过去,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菩萨道,闻听如来宣讲“大悲心陀罗尼”,当下从初地证到超八地。心生欢喜,就此发下誓言,愿我当来可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就让我身上即时生出圆满的千手千眼。发是愿已,应时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此时,十方大地一起震动,十方诸佛一齐放射出超出日月的大光明。大乘之阁观音站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来,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颜善目,衣纹自然流畅,是宝贵的艺术珍品。阁内的墙壁均用万佛龛装饰,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殊荣不虚。 走出普宁寺,心仍在释迦牟尼的故事中游走。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要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真是太震撼了。这是中外融合、汉藏合璧佛教文化艺术带给世界级瑰宝,彰显着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故事。今生匆匆路过普宁寺,只因缘起尔滨之行,在普宁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当夕阳西下,回首望去,普宁寺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