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泉东风 于 2015-8-20 08:31 编辑
张仓儒老师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以及认识他的所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张老师个头中上,身材方正,四方脸膛常挂着笑容。每每见人都是言未出而笑声到.,他待人热情大方,帮人积极,也酷爱书法。凡他的亲朋好友中,不论谁家需要墨液染毫的地方,都会见他那隽美笔迹,若有所需,也可见他紧扣主题文采独特的华丽篇章。 张老师一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写作、书法无一不精。他任教期间一直担任校报编辑,近年来常因心率不齐而住院调养,可他在病床上依旧不间断校报的辑稿工作,使报刊照常发行。他用无生命的文字写出了跳动着新鲜活力地话语就像战地上鼓舞人心的号角一样鼓舞着奋战在知识阵地上的个个勇士,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 他对家人更是无微不至。他有八十岁的老母,虽未居一室但却时常关照于她。每在老母生病时,守在病床前的第一个人就是他。老母健康时,他一有闲暇就和老母相聚几日,使母子重温儿时相牵相伴的美好时光。其实,人到了这个年龄何曾不想和老母清清静静地过几天二人世界呢?这事虽是为人母为人子闲暇之余所期望的,但能做到的有几人?可张老师做到了,在他的有生之年做了件令世人赞服的事,不愧为老母的好儿子。可谁知祸福难测,这样的好人却在黄泉之路上走到了老母的前面,这是世间多么悲惨的一幕啊! 张老师性情耿直,不论何事,能正确对待,从不为难别人。有次他带着妻子看病回家,被一辆小车撞得不省人事,他清醒后说,只要检查他身体没毛病就行,他不为难人家。可谁知肇事女司机奸诈狡猾,说她困难重重,他听后反倒安慰人家不要管他,他有家人照顾。唉,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为别人着想的人,不愧一生为师的光荣天职与师德。就是在生命的前一刻,还在医院精心照顾着术后未愈的妻子。可惜,仁者不寿,他竟猝死于离家只有十阶阶梯之遥的楼道中,给妻子留下了终生难言的悔,给儿女留下了痛彻心扉的悲,给亲朋好友留下了永难挽回的惜。 张老师的苍然离去,使高新中学失去了一位老当益壮的好号手,翰墨界殒落了一颗染毫狂颠的璀璨明星,文学界失去了一位咀字嚼句的笔耕者,鹤发老母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妻子失去了知她冷暖的好丈夫,儿女失去了一位难得的好父亲,亲朋好友也失去了一位热心挚友,岂不痛哉! 闻噩耗知音讯者无不掉泪沉哀,无不三吟痛惜之词!斯人已逝,风骨犹存。惟以张老师的言行做我们前行的标杆,方可使相隔两世间的灵魂得以慰藉。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师虽长眠。德却永存。 (以上文章发表于2012年《杨陵文苑》第期中 2012-6-2 编后语 我终于了却了把我所知的张老师平生事迹从口头移到纸上的心事。希望能够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张老师,怀念张老师,也算作为一个既为学生又为朋友一份祭礼。尽管我的文笔平淡无奇,却大致可见张老师一生为人处世的高尚情操。无悔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职责,无愧工作积极、和睦友邻的声声赞语。如果说没有张老师对我的帮助,支持与鼓励,就不会有我的拙作喜见于报刊、文苑的成绩,就没有这篇自以为是的忆念文章。或许只有几句空洞的话语,依旧会隐墨藏迹在寒舍贫屋里,随日月增多而发黄变老。若此拙作见刊后,但愿能得益读者的理解。细想近年来,有时几日不曾提笔,突然想起张老师夸我“有一定的写作潜力”的给力话语时,我就会自问:“你佩做有写作潜力的人吗?虚名一身罢了。”急忙又提起笔来,描描话话些生活琐细,以慰藉自己惶恐的心绪。但时隔数日后翻阅这些轻描淡写的日志,却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它可使乐事更增一筹,烦事茅塞屯开,这就是文字的伟大。它可把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化传承到永远,永远,让后人评说、研讨,承前启后,扬长避短。这些素笺一纸的斑斑墨迹,随日月红尘的增多而逐渐浓味,不断弥散酝酿已久的香气。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让我们用磨不断地烂笔头记载下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有趣之事,闲暇之余,翻阅回味,岂不乐哉。 恕我自不量力,希望更多的朋友提起笔来,有语多写几句,无语只记琐事片刻,慢慢地积少成多,使我们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使我们的人生绚丽夺目! 2012-6-3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