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娟的努力 开学有两个星期了。数学教师王三平要给同学们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这个猜想是外国人提出来的,故事里的“1+1”初中生最多能明白个大意。但由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探索这个猜想的道路上遥遥领先,他就借此想让大家受到启发,学一学陈景润的精神,以陈景润为榜样,喜欢动脑筋,遇到难题不产生畏难情绪。这个故事他曾经给以前的学生讲过,起些效果,当下他准备利用自习时间给新同学们讲一遍。 王三平讲这个故事的语气不同于平时,几乎就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般—— 故事发生在1742年6月7日,大数学家欧拉像往常一样,一大早来到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自己的办公室,投入了紧张忙碌的研究工作。10点钟左右,他思考的问题有了些眉目,便以极快的速度记录了自己的思路,然后站起身来,活动活动筋骨。 “蹦蹦蹦”门开了,传达室的值班人员送来了当天的报纸和信件。他随手翻了翻,发现一封来自俄国外交部的信,好朋友哥德巴赫寄的,这次哥德巴赫要和他探讨什么问题? 带着这个疑问,欧拉拆开信,看罢就惊呆了。 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猜想:不小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不小于9的奇数能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 按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欧拉做了细心的验证: 6=3+3 8=3+5 10=3+7=5+5 12=5+7 14=3+11=7+7 16=3+13=5+11 18=5+13=7+11 20=3+17=7+13 22=3+19=5+17=11+11 24=5+19=7+17=11+13 26=7+19=13+13…… 欧拉相信这是一条真理,就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哥德巴赫复信。信中说:虽然我不能证明您的伟大猜想,但我确信它是完全正确的。 信中,欧拉还将猜想的表述简化为:任何一个偶数n>4,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举世闻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这样诞生了。 王老师边讲边来来回回走着,不停地做手势。讲罢他觉得气氛不够热烈,叫大家拍手,响起了零零落落的掌声。他要大家把手拍得响亮点儿,大家用劲拍,掌声一下亮起来了。他的脸上喜气洋洋,不想歇嘴了,还津津有味地讲了这么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他讲:“鉴于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艰难,人们对这一代号为‘1+1’的难题,用‘皇冠上的明珠’做了形象的比喻。全世界的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困惑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数学家们好比是登山运动员,正在奋力地向上攀登。在这里似乎没有冬天,有的只是一条无尽的探索之路……” 二是关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证明‘1+1’上所取得的成就。 他讲:“陈景润的‘1+2’可以这样说——离摘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了。早在他的论文发表时,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与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当时正在印刷厂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许多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赞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说‘你移动了群山’”! 王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真可谓愚公一般的精神啊!” 文娟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王老师讲故事时,她听得很认真,一字一句都听了进去。 王老师讲罢,文娟的眼睛里有东西闪了一下。她要学习这种愚公精神。还想刨根问底,她的小手就竖了起来,问:“这个陈氏定理有什么用处呢?” 以前同学们听故事,听就听了,没有哪个同学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文娟却提出来了,王老师很得意,心想文娟说不定是个人才哩。这个问题也难不住他。他对文娟点了点头,眼光深沉地看着大家,讲得很慢,声音低沉,但每个字都极有份量。 他讲:“但凡科学成就,一种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可以用多少万、多少亿人民币来精确地算出其价值来,称为‘有价之宝’;另一种成就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经济建设、国防科研、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等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无从估计,无法估计,没有数字可能计算的,叫做‘无价之宝’。臂如,我刚刚讲的这个陈氏定理就是无价之宝。”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讲:“我们现在学的数学也是无价之宝,将来用处可大了。要学好数学就要有愚公一般的精神啊!”这才是王三平最想说的。最想说的说罢,王三平十分恰当地停止了讲话。该让同学们动脑筋了。 文娟爱动脑筋,深得王三平喜爱。他常对学生说,他是个数学老师,就喜欢动脑筋的学生,学数学就要动脑筋,放着脑筋不动,永远也学不好数学。 文娟学习很刻苦。她每天不光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她花功夫最多的是数学。不是说王老师还是她们的班主任她就特别喜欢学数学,而是王老师经常讲数学这门课最具逻辑性,以前的内容学得不扎实,后面的内容就学不好。她经常找一些难题来做。即便学校放大礼拜。她一回家就开始了做题,为了攻克一道道数学难题,她夜以继日地读书,废寝忘食般地思考。她娘杭秋兰看到这一切,满意地点了点头,女子懂事了,知道学习上用功了。 收假后的第二天,王老师又给大家讲了一个陈景润刻苦学习的故事—— 一天吃中饭时,陈景润突然摸摸脑袋,才知道自己头发长了,该去理一理。他放下饭碗后,径直往理发店里跑。 理发人很多,店里给人们发了次序牌子,陈景润的牌子上写着38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多宝贵啊,万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单词来。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要赶紧把它弄懂。看了看手表,时间还早,就想先到图书馆查一查,再回来理发。 谁知他走了不久,轮到他了,理发员大声地叫:“38号!谁是38号?快来理发!” 图书馆里看书的陈景润能听见喊38号吗?他把不懂的东西弄懂,太阳下山了,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一摸口袋,那张38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文娟是个很容易冲动的学生,冲动的学生往往也容易轻听轻信的。听了王老师讲的上面这个故事,文娟学习上更加刻苦了。她暗下决心,很想把自己逼一逼。她摈弃杂念,不贪玩,很少和同学们闲撇瞎逛。她的话语也少了简练了准确了,那些无用的废话和虚意的应酬彻底干净地从她的口里省略掉了。学校外面和同学们擦肩而过时,人家笑着和她说话,她对人家笑笑点点头,要不就是“嗯”一声。课余时间大家都在玩,她不想玩,一心钻到功课中去了。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事都引不起她的兴趣。 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了自习还有晚自习,满满当当的。下晚自习,灯息了,同学们回到宿舍总要七七八八地大侃长聊一气。文娟嫌吵,就拿着用墨水瓶制成的油灯来到教室,借着那豆似的摇甩着的火苗所发出的微弱的光芒,看书和演算。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功课,文娟感到比白天上课上自习更能唤起她的激情和灵感。几道难题做完了,油灯火舌挑了好几下,她才回到宿舍躺在被窝里,还不想睡,要思考那些已经解决或没有解决的数学题,却是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文娟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其它方面的事情她却越来越无兴趣,每时每刻都想着学习,注意力全在学习上,埋头于书山题海。课堂上,她拼命地听,眼睛眨的像闪电,生怕落下老师的金玉良言;拼命地记,笔下生风,生怕丢下任何一点知识。 一个少年学生的生活空间被她简化得几乎只剩下学习,周围的世界离她越来越远。真有一股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劲头。 天天如此。 王三平很重视文娟,在班里表扬了文娟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又批评了那些吊儿郎当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告诫学生,要学好数学,上课注意听老师讲课是关键,上课要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的练习、做作业和复习,便是将上课时所听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解数学题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要多思考,不去思考只管做题,会越做越糊涂;凡事最开始的做法是关键,否则形成了不良习惯,想改也改不过来了;学习就像登山,如果你抬头望着要攀登的山顶,你会感到有需要奋斗的方向,如果你只会平视着前方,那么你注定将看不到山顶的风光。 国庆节到了,学校放了几天假。在家里,文娟依然跟学校里一样刻苦认真,埋头于书山题海中。 期中考试前,学校又把三个礼拜搁一起放大礼拜。虽说是大礼拜,因为快考试了,学生们就有些紧张,放假这几天就会在家里复习功课。连那些平时贪玩的学生也不例外。文娟在这几天中,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如饥似渴地复习功课。 功到自然成! 期中考试考数学时,文娟一接到考卷,免不了有点紧张,手心都是汗,把考卷都弄得潮乎乎的。想名列前茅在成绩排名上挣扎的学生也许都这样。当她把考卷大致浏览了一遍以后,觉得没什么难题,突然轻松起来。于是,她早早做完了全部试题,按照王老师的要求没急着交卷,仔细检查。检查时,竟然兴奋地哼出一声民歌,监考老师不高兴地说:“谁在唱歌?” 成绩公布了,文娟的数学100,各门成绩都90分以上,位列全班第一。 同学们吃惊,投来了惊讶的眼神,都很羡慕文娟。 文娟扬眉吐气了。从后来的情况看,她的扬眉吐气似乎早了一点。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对她很羡慕,而是有的同学还对她耿耿于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