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小文娟的聪与慧 李老师讲的这些故事学生们很爱听。不是说学生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感兴趣,或故事发生在这搭地面上他们想知道,而是他们喜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也就喜欢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李老师讲完了这些故事,还捎带着把故事外的故事讲了讲。她讲的时候,声音提高了八度,速度也加快了一些,节奏紧了起来。 “那时,陕北革命队伍里的李若冰等音乐人,深受革命形势之感染和影响,深入到群众家中生活,盘问他们这的那的,三盘问两盘问的,就动了情,动了手,用陕北民歌的基调创作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这首歌欢快质朴优美豪放,富有浓郁的风韵旋律,唱出了火红的陕北苏区和英勇善战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唱出了毛主席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唱出了红军跟山丹丹花一样红艳艳,红的鲜艳,红的特别。” 讲到这里,她停了片刻,看着同学们兴奋的目光,又说:“同学们可以想象,我们陕北有着多么光荣的革命历史,有着多么厚重的文化,作为一个陕北这块热土上的小学生,应当怎样刻苦读书啊!” 李老师讲故事时,学生们听来,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轻松愉快,他们那混浊的心灵里投下了多少美好的光辉,陪他们走上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 文娟就受益匪浅。她把李老师讲的故事,都听进了耳朵里,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就琢磨起了那些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几乎要相信故事里的那些事了。以前她常听大人们说,陕北闹红,陕北是老革命根据地,陕北是革命圣地,陕北民歌什么的,但一直不明白这说的是些什么。李老师这么一讲,她终于明白了。 遇到不明白的,文娟喜欢提问,还像小时候一样,喜欢刨根问底儿。 一次,李老师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罢,李老师环顾教室,满面春风地对大家说:“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黑板上板书: 1、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 2、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写罢转身一看,一双双小手树林一般竖了起来。 学生甲回答第一个问题:乌鸦在水罐里投入小石子,水上升,喝到了水;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两个学生的回答干脆利索,李老师乐不可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时候,有一只小手慢慢地竖了起来。“老师,我想,”文娟找出了故事里的破绽,忽闪着明亮的眼睛,出乎人们意料地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罐里的水。”大家从四面八方打量她,看得她低下了头,心里却十分快乐,兴奋得红了脸。她的话犹如给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块小石子,教室里顿时“嗡、嗡、嗡”地响起来,还有嘻笑声。 搁在有的老师身上,也许会发愣。不是说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难住了他感到扫兴,而是认为这个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都说乌鸦喝到了水,没有人怀疑……迷茫一阵后,会认为这个学生幼稚,太幼稚了,提的问题也幼稚。接下来便瞪着眼轻蔑地对那个学生说,罐里有水,投进小石子,水往上升,乌鸦就喝到了罐里的水,这是常识。还会对学生们说,大家应该像那只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信口开河!李老师却不一样。不一样不是说她赞成文娟的说法,而是因为她毕竟读过许许多多的书,明白“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道理,知道一个小学生平时在干什么想什么不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倘若你凑近仔细观察分析,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不已的事情! 李老师一点也不感到扫兴,眉开眼笑,叫人们倒以为文娟的想法跟她的想法不谋而合。 “你说说,为什么乌鸦不一定能喝到瓶子里的水?”李老师兴致勃勃地反问文娟。“罐里……”文娟手挠着头皮,眼睛看着老师,也许是紧张吧,再也说不出话来。 课堂里顿时沉寂下来,学生们也都在看着李老师。李老师转过头,打量了每个同学的脸问:“乌鸦究竟能不能喝到水?” 这个问题仿佛带着一种魅力,把学生们的心紧紧地攥住了。偌大的教室,一片静悄悄,偶尔有小声交谈和“沙、沙、沙”的写字声。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好奇心被引发了起来,思绪摇曳得勃发了,都不停地动着脑子。 一分种,二分钟,三分钟…… 李老师的眼光充满了期待,亲切地看着学生们。 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一个男学生小声嘀咕:“罐里的水少了……”李老师指着他说:“你站起来,声音放大点。” “罐里的水少了,乌鸦就喝不到水。”“说得好,罐里要有足够的水,乌鸦才能喝到水。”李老师又追问,“这足够的水是多少?”问罢对他充满憧憬,脸上浮现着笑容。他没有吱声。教室里鸦雀无声。 李老师依然没有失望,带着极其富于表情的微笑,望着同学们和颜悦色地说:“乌鸦究竟能不能喝到水,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李老师拿出三个装着水的数量不一的瓶子和一盆小石子,让大家做试验。三个学生昂然步上讲台,都小心翼翼地往瓶子里撂小石子。不一会儿,结果就有了——一个瓶子,乌鸦无论怎么都不能喝到水。善于察言观色的李老师看到文娟的脸上有点儿不大对劲,好像是对这个结果不满意,但她的那只小手却没有竖起来。 文娟心里是很难过,她觉得自己给老师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不是给老师添乱了吗?她下决心要再想想,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不简单。水多水少,小石子多少不定,怎么办呢? 回到家里,文娟还在想。娘叫她吃饭 ,叫了三遍,她才听见,端起饭碗,吃饭时还想。 吃罢饭,太阳快落山了,她在院子里来回渡着步,眼睛吧嗒吧嗒。 忽然,文娟撇撇嘴,她想出来了,就兴奋得不得了,说:“有了,有了!原来如此。”她抓住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撇开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过程,运用假设法,就可以使获得圆满的解决。 第二天到校,文娟还陶醉在刨根问底给她带来的兴奋之中。她想,一定要把自己的答案尽快告诉李老师,让李老师满意高兴。 李老师一见文娟就问:“啥事把你乐成这样,顺着眉毛往外冒喜气。”文娟笑了笑,说:“我找到了乌鸦能不能喝到水的计算方法,你看!”兜里摸出一张纸递给了李老师。纸上写着—— 先做设想:瓶子高为8.5厘米,水深为3厘米,瓶子上下口径一样均为3厘米(直径),小石子的平均体积每块为0.95立方厘米,乌鸦能喝到水的高度为水上升距瓶口约为2厘米。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这只乌鸦叼来多少小石子才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 倘若乌鸦能喝到水,水面需距瓶口的距离≤2厘米,这时瓶子里应填进小石子的总体积为: (3÷2)×(3÷2)×3.14×(8.5-3-2)=24.7(立方厘米) 所需要放进的小石子数为:24.7÷0.95=26(块) 李老师张开的嘴巴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震惊过后,她眉头分明是皱了一下,长见识了,她简直不相信——这个故事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读过,多少人讲过,除了想想说说其中所讲的人生道理,有谁进行过如此深刻的反思。可贵就可贵在文娟竟然用数学知识把这里所讲的人生道理刻画到极致,得到了天衣无缝的解决! 简直不可思议! 简直就是奇迹! 简直难以置信! 简直太神奇了! 很显然,光用聪明之说来解释文娟的这一创举是难以令人满意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文娟对乌鸦喝水问题有如此非常的才智? 李老师想到了一个成语——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她在心里承认,学生的能力说不清,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创造力。要不是她采取开放式教学,跟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就会被成见所蒙蔽,哪里会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哪里明白,学生的潜能像一口井,谁也无法估量井水的深浅,井的蕴藏量永远是个谜……尤其是像文娟这样肯动脑筋的学生。 上课了,李老师进了教室走到文娟跟前,用手“咚咚咚”地击了三下桌子,说:“你想听我对你的评价吗?”文娟点点头。李老师说:“聪明!”身子转过来转过去,又说:“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数学竟成为令他们耿耿于怀的科目,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数学越学越难,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恨起了数学。这里忠告大家,数学以后用处可大了,大家千万别恨数学。”又说:“希望大家喜欢数学,要向文娟学习,学习她那种钻研问题的精神。” 数学课上李老师也别开生面,除了讲课本知识,还经常跟同学们玩智力游戏。所有的游戏中,文娟最喜欢玩的是移火柴棒游戏:拿几根火柴棒摆出一个错误的算式,移动一根的位置,变成一个正确的等式。她之所以喜欢移火柴棒游戏,不是说她喜欢动手,而是因为火柴棒游戏的题面简单,容易理解,灵机一动,办法就有了。 自从赏玩了这些游戏以后,文娟发现,自己的脑筋都比以前灵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