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凌霄塔各类榆林史料中已经说得太多,它颇有几分像西安的大雁塔。 塔不是佛塔,有人说它是风水塔。 塔位于榆林城南300米处东山岗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被毁,惟塔栉风沐雨,在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中,依然屹立不倒。 塔旧为榆林八景之一:“南塔凌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榆林城,其重要标志就是“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建筑古迹。“北台南塔”是指城北的“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和城南的凌霄塔。 塔亦名文笔塔,是因了一个民间传说。塔山脚下有一座明万历年所建的石拱桥,相传凌霄塔是笔,榆阳桥为砚,塔影照桥头,就似以笔蘸墨,寄寓了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愿。 塔为榆林附近之制高点,登上塔顶,榆林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历史上榆林发生的战争,双方都为争夺塔之高地付出了代价。 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先浴血奋战攻占了塔之高地。 1947年,彭德怀指挥的解放榆林战役,亦在塔之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2004年,维修人员在塔身外围搭铁架时,见塔四层南有洞,细看,竟然发现里面嵌着一枚炮弹弹头。据专家估计,弹头就是1947年战役所留下的。 这几年,我偶儿出南门外,仰望塔,见其修葺一新耸立云间,便不由得低头忆往昔,塔的壁面弹痕累累,破牖黑洞。今昔对比,甚为感慨。 有时也想我们小时候登塔玩耍的情形,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那还是我们已经不穿开裆裤不流鼻涕念小学一年级时候的事情。 那时候,小孩子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现在都常常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出城,上一道坡坡再上一道道梁,来到了塔之高地玩耍。进塔,塔里破烂不堪的。拾阶而上,登上了三层,就再无台阶可上。 有一天,见两个大孩子钻进塔里,过一会儿见一个孩子从塔的四层的一个垛口——瞭望口,伸出脑袋极目四望,使人惊叹羡慕。我也想一试。他们能登四层,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都表示怀疑,不信我有如此胆量。之前,我们曾钻进塔里,想登四层,见既无台阶可上,又没有手扒脚扎的地方,就望而生畏。这次我豁出去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着,我登不上去就不……”不待他们说话,我就钻塔里。 登上三层,欲登四层,还是好半天寻不到手扒脚扎处,急得满头大汗。 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听到身后“扑通、扑通”响了两声,四层上的那两个大孩子下来了。一个大孩子拿手指了指对我说:“你从这儿往下扒。”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发现几处砖之间的缝隙挺大的,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费不大工夫,就登上去了。 在四层的瞭望口,我伸出脑袋,向下面的小伙伴们招了招手。待他们都朝我摇了摇手,我就埋下头,看塔下的坡坡,看坡坡下的石拱桥,看桥上的行人和桥下的流水。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就生怕从塔上掉下去,只好闭了眼睛,张着嘴儿,伸出舌头喘气。 过好一会儿,我突然睁开眼,见塔下的一颗树上落了一只大鸟鸦,还有一棵树上落一些我看见和看不见的麻雀,啁啁啾啾的倒是很惹趣。我吐了下舌头,使劲地一声叫唤:“哇!” 乌鸦和麻雀都受了惊吓,麻雀展开黑色的翅膀,“呱呱呱”地在绿树里划个柔弱的弧线,扑噜噜飞上了天;乌鸦像很生气地偏了偏头,瞪了我一眼,凌空而起,扑噜噜地飞走了。 见下面的小朋友们又朝我摇了摇手,我便小心翼翼地从“原路”下来。 这事儿,一直被我记忆了好多年。 为逞一时之能而去冒险,现在想来似乎有点儿蠢。倘若一失手或一失脚,我的生命早在小学一年级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有些事难分喜悲。此后,我树立了信念:凡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做到。渐渐长大了,这信念越来越明确。尽管不断地面临失败、挫折,但我从没有轻易地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 忆及此,我心中又充溢着对命运的敬畏,也勃动着与命运抗争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