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走进苏州的日子,我的眼前和心里装满了廊桥、绿竹、奇石、流水,透过拱门和窗棂,看到了园林中一重又一重的景致,常常是走得越深,境界越宽,那种感觉是站在门外无法想象的。第二天,我与一盲人朋友站在虎丘山上,问他的感受,他张开双臂说,好宽阔的境界,我惊异于他的思想。于是,我意识到境界全在人的意念之中,境界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宏远的思想! 应该说,海洋比之于陆地是一重境界,天空比之于海洋是一重境界,而人的心灵比之于海洋和天空则是更大的一重境界。好比登山,一级一级,拾级而上,人站在峰顶的时候,会豁然开朗,看到一个明媚的世界。俯仰之间,天地山川人物都显得格外渺小而微不足道。我知道,在物化的世界里,目之所及,耳之所听,总是极其有限的,只有这些视听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才可以无边无垠,浩瀚博大到能容宇宙八荒。 人的生活中,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人情往来,上班下班,难免俗务缠身。一头扎进琐细里,别说境界,连舒心开怀的时候都少得可怜,于是,怨天尤人的有之,牢骚满腹的有之,甚至连遇着个树桩都想一诉苦衷的也有之。 可是有人却不,他把生活打点得有滋有味,不仅不认为繁琐,反倒觉得是一种人生的必然过程,一种生活的当然积累。在他眼里,上班有上班的快乐,居家有居家的妙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正视,也是一种境界。没想刻意去回避什么,来了就来了,面对是最好的处事法则。 好几个夏天,我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阵大雨,手头什么雨具都没有,顷刻间全身就湿透了,本来很恼火的事儿,可一想到那些遇事沉静的人,心里也就觉得释然。人在自然中,能受到上天的特别洗礼,独享这一份恩宠,泥里水里,踏一脚水花,绕一身薄雾,吸一鼻子清新的空气,是多么难得啊!于是,心里又升腾起一种满足和自豪。我不知别人有没有这种想法,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多少有了一点境界,但是我知道,我渐渐地有了一种宁静的心绪。 有人对我讲,人到中年,淡泊一些,宁静一些,大度一些,坦然一些,想想这话蕴含的道理,实在是生活的彻悟。但是在我的思想里,宁静淡泊,坦然大度却并不排拒激流勇进,相反地,更能激发人对生活的感谢和向往。 许多人常说看破了红尘,仔细推研,终究还是一个美丽的托辞,一个遁避的借口。真正看破了,恐怕是不会说出口的。这个世上,遍观古今滚滚凡尘,真正六根清静的人还真可以掰开手指数得着,何况物欲横流的时代,早已把人的心都鼓捣得“呯呯”直响而蠢蠢欲动呢? 我一直很欣赏古今评论家们对境界的独到认识,自王国维“境界说”一面世,就存在着一个从生命话语到精神话语,从精神话语到审美话语的心路历程。很多人常常把读书的三重境界化为人生的处事经典,就象我的盲人朋友感受苏州,心生则境生,心灭则境灭。于是乎“吾心即宇宙”恐怕达到的是最高境界了。 梁启超说“境者心造也”。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是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小桥流水,长河落日,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存在着一个对话的场域,那就是一种境界。我坚信:心灵就是整个世界,境界就是整个心灵。 境界,就象江南女子,谦和内敛,款款而行;又象塞北汉子,朴实粗犷,大步流星。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人也会抵达不同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