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层林尽染 于 2015-12-5 20:36 编辑
[李鸿印散文]俯瞰祁连山 飞机从西宁机场起飞大约10分钟,就看到云雾缭绕中一座绵延的山脉高出云端,当时并不知道山名,只见山顶上隐隐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中,显出透过浓雾的亮色,蔚为壮观,忍不住举起相机一通乱拍。忽听飞机上有人议论说下面就是祁连山,恍然大悟——可不是祁连山吗! 祁连山脉是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西部边界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著名山系,山脉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今天,能够在如此角度,近距离俯瞰这座中国名山,真是天赐良机。
看到这座雪山,人们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唐朝七绝圣手王昌龄《从军行》里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当年伫立青海湖畔,眼见乌云朵投在雪山上的暗影,如同戍边战士的心结,他面向西北,遥望孤城玉门关,那里还有无数思念故乡、亲人的戍边战士,但是西部楼兰国的威胁未曾解除,戍边的责任刻不容缓,思乡的念头只能就此打住,对戍边军人的同情转而成为对靖边壮士的赞美。那愁肠百结、回肠荡气的英雄气概、壮怀激烈的赤子情怀,靖边守土的爱国精神,如同黄河长江之水,千百年浇灌着中华儿女的精神田园,成为一个文化基因密码,一尊不屈、不折,昂然挺立的的民族脊梁。 王昌龄诗中的楼兰,其实是横在古丝绸之路上连接中西方贸易的一个交通枢纽,史称楼兰古国。丝绸之路的建立,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度,也使大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而楼兰的稳定或动荡,那时就直接关系着唐朝的命脉。 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西汉时,楼兰的人口总共有1万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还有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宝塔。然而当时匈奴势力强大,楼兰一度被他们所控制,他们攻杀汉朝使者,劫掠汉朝商人,汉武帝曾发兵攻破楼兰,俘虏楼兰王,迫其臣附汉朝。后来匈奴人又用反间计,诱使楼兰继续拦杀汉朝官吏,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领几名勇士前往楼兰,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尝归,立尝归的弟弟为王,并改国名为鄯善,将都城南迁,“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强化对楼兰的管理与统辖。东晋以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区强盛,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的《塞下曲》正是当时情势的写照。
“祁连山上雪未消,祁连山下已数朝。”倏忽之间盛唐不再,宋辽夏金元明更朝换代如云烟过眼。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的陈棐,也有一首描写《祁连山》的诗,已是和平统一国度里,关注生态民瘼的另一番境界—— 作者工笔描绘了祁连山的雄伟、壮丽之后,欣然看到艳阳高照下的山峦积雪融化灌溉圃田,遥想唐朝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威名,如今太平年代,无须鞍马刀弓,千年之间,如不能引雪山之水灌溉圃田,使人民安居乐业,还有谁能够气吞山河、与薛仁贵比肩呢?
哦,祁连山,苍茫之中,有多少英雄儿女,在这绵延起伏的万山丛中,真情演义着华夏历史的血与火、情与缘?纷乱年代的铁血征战、英雄辈出固然可歌可泣,而和平统一过渡的改天换地、造福民众更加令人向往,正是这连绵不断的脉络,不屈不挠的精神丰富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绚丽诗篇,让我们倍加珍惜如此多娇的社稷江山。
2015.11.2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