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沉静而安逸的,乡村更是。 周末的农家孩子,在渭华起义纪念馆广场,围着结冰的水塘,捞起大大的冰块,顶在头上。还有一个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头顶冰块,在广场绕圈子,还津津乐道:这是我的特技表演。不料正在得意中,头顶的冰块“咔嚓”一声落在地上。伴随着的是,一阵“哈哈哈”的童音。快活而清亮,童年就这样自得其乐。 沿着纪念塔西侧的路一直向南,就是曾经的驻地解放军某团部所在地。如今“人去楼空”,军营有些承担着西安部分学校的军训工作,有些房舍被当地人所利用。那里曾经还是孩提的我们最向往的神秘之地,曾经跑上十多里路在这里看军营特别为当地群众公映的爱国影片,连续三天,昼夜不停,大礼堂里,黑压压的人群,或席地而卧,或东倒西歪,废寝而忘食,通宵而达旦,不易乐乎。 离开团部向西,有一道梁。却不能直行,向北下行,再向西拐,却看到一处特别的天地。一道土梁把东西两道梁子连接。细细看时,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座水库,如今也是“沧海变桑田”,想起塬区许多六七十年代的小型水库,如今都空空如也,真是:水都去了哪儿? 沿水库西侧向南,是处仁口村马塬组。村子也是十多年前去过的,村落很小,现在这个村组的巷道路依然没有硬化。新旧房舍反差极大。 村口南边,有牛,有羊,有狗。小牛很顽皮的顶着牛奶,而老牛圆瞪着眼,直逼镜头。 马塬村向南走不远,四周干苍苍的土地上,传来“哗哗哗”的水声,循声望去,是一股清澈的流水。不细看,还真以为是眼清泉。其实,是从山口引来的人畜引水管道的一个出水口。不过在这干旱的高处,还是给人带来惊喜。 继续向南,一个醒目的红色进入视野:老皮影,新传媒;古文化,新视野。这是处仁口村村委会所在地。这是处仁口下村。 继续往南,就到了处仁口上村,山口渐近,阳光从西边照过来,冬天的柳条稀稀落落,村舍崭新。 上村村口,向北的房屋背面,依然保留着曾经岁月的痕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前半句已经剥落,后半句明明白白。山口越发清晰,一个个山峰,远远近近,错落有致,西边的山坡上依然清晰可见白白的积雪,这是在别处绝对无法看到的风景。——山脚望群峰,个个向天耸。不在眼前看,怎知无数重。 进入处仁口上村村道,还是十多年前的巷道,窄小,不平整。只是多了一些新平房。没有找到曾经见到的木制式的前房和四合院,这本是此行的目标,未免有些失落。却在另一家门上看到字幅:“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仔细看处,门两边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门板中上方,是毛主席的头部侧面的黄漆印像,背景隐约看见红漆印制的“忠”字。 一家的后门上,明确地印着大大的“忠”字,保留着时代的烙印。 正往回走,迎面看到这样的情景。女人牵着牛,牛拉着车,男人驾辕。匆忙拿出相机,急着调节镜头,女人看到镜头,加快了脚步,男人一边喘着气,一边说:专门给我牛车照相,要不要我停下来! 摇手致意之间,车子拐进了村道。 其实,女人的脚步是越发的快了,哪里还能延误。要不是行动迅速,恐怕只能留下远去的背影。 岁月总会远我们而去,一如慢悠悠的牛车,急匆匆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