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部文学 于 2015-12-6 20:36 编辑
“知青”,这个称谓,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许还早一些),在那个火红而特殊的历史阶段,在时代洪流的席卷下,而产生的特殊名词与特殊群体。它不仅影响和惊艳了一个时代和社会,也礳砺和霜红了全国七千余万知识青年群体,而给历史和世人,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与无尽地情怀! 本文就此,仅从一个侧面,记述了这个特殊群体中的部分女知青,在她们人生处于美好暮年的二0一五年的秋日,在成都一次怡情欢聚的情景。 一一一 题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 秋意浓浓,岁月安暖的十月,暖阳缓缓照射下的成都大都市,姹紫嫣红的花卉仍在盛情地怒放,葱郁的树木与渐黄的银杏参杂其间,锦江河水安然的流淌,与沿途两岸初浅的秋色相互映衬,显现了秋季的自然静美的景象。人们熙熙攘攘,身着艳丽各异浅薄不匀的秋装,也十分地耀眼,给秋季的城市凭添了绚丽且静美地风景。 拥入市区人潮中的我,只见处处是靓影双双,喜乐对对,或臂挽恋人,相依相偎,喃喃私语﹔或手牵孙儿孙女,手中替她们拿着彩球、风车,喜笑颜开,其乐无穷。看得出,这座大都市的人们,还在尽情地欢乐在“国庆”长假之中! 抬首远眺,暇意中的西邻雪山,应仍如往年一样?或许,已是风雪飘飘,披装上了银装。山顶上,早已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雪,白雪皑皑一片。或许,在半山上,则已是一片片经冰雪霜冻了的枫叶,在阳光的映衬下,显现了它那丹红艳丽金黄灿灿地靓丽色彩,宛如在聚光灯下闪亮于T台走秀的模特,似乎也格外地让人耀眼吧?! 然而,在这座大都市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的“三国故地”城,“武侯祠”、“锦里”侧畔,一栋飞檐翅壁古色古香的楼房并列其中,这就是成都颇有些名气的“三顾园”饭店。而在“三顾园”饭店的二楼上,曲径通幽的长廊过道的一处,植有小修竹的庭院院坝里,则更显现出了一番笑朗朗乐融融的場景。叙情叙话声,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低低喃语,时而又大声呼喊。显然,与这个季节格格不入,仿佛是一派春意盎然地热闹景象! 原来,这是西藏成都办事处系统退休干部,曾在原四川省石柱县播队的知青何光玉女士,借同在该县播队落户的重庆市企业退休干部傅素珍来蓉的机会,盛情相邀在蓉的原石柱、涪陵、永川等地有过知青经历的,或后又同在西藏驻成都办事处系统工作,也曾是国家干部、企业老总、书记、医院医生、护士长,现已退休的好姐妹:王红、傅中秋、吴易娟、刘乐玲、唐娜、王艳、刘映华、曾娴碧十位老知青,在此举办的一次知青联谊的聚会。 我显然没有知青的经历(那时,我早已退役在“三线”国防企业工作了),但我的夫人傅中秋与东道主何光玉女士,不仅同在石柱县悅来区播队当知青,而且在插队之前的重庆市时,既己是要好的中学校友了,所以,我自然也在邀请之列。因而,我有幸参加了她们的这次聚会,亲眼目睹了聚会的欢乐场景,并借机现场搜集了一些素材,记录下了这次聚会的情形,固而,才形成了本文的这篇拙作。 然而,在参加此次聚会的人员中,从年龄上看,虽说都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体态和容颜自然不似年轻时那样丰润,毕竞,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雨沧桑,韶华丰韵自然不在。但大部分女士,却是精心地做了一番的妆扮,仍然是一个个浓颜盛妆,精神饱满,谈笑风生,笑逐颜开。自然也不失年轻时,那种风流风骚的劲头,仿佛又回到了青葱年华,风华靓丽的少女时代。由此,也遮掩了她们不少已渐老去的容颜,略显得还有些丰韵绰著的倩影与姿韵。 所以,当我将此次聚会的照片,上传到我的“巴蜀文学群”空间,许多年轻的文友阅览后,都发出了:“她们都还年轻嘛”的赞叹! 这次聚会的人员,居住较为分散,都是从成都市区东西南北各方、市郊赶来的,在上午十时许,人员才陆续到齐。我陪同夫人刚一到场,场面即热闹了起来,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泛起了涟漪。顿时,相互热情地打招呼寒暄了起来,丝毫没有陌生之感,急迫地询问起了自结束知青生涯以来,数十年的情况,巴心不得一下子了解个透彻似的。由此,而拉开了她们缠绵倾心叙情地话题。 我夫人傅中秋女士,在与东道主和大家热情地招呼后。首先,就对着一位女士大声叫嚷了起来:“多一瓣,妳那门牙取了?,妳还是那样洒脱、活泼、开朗啦”!这话一出口,确实让我格外地惊讶,我心里暗自想,怎么能这样称呼她呢,似乎不礼貌吧?但事实上,我的疑惑与担心是多余的。 随即,那个叫“多一瓣”的泼辣而风趣的吴丽娟女士,不仅不感到这一称呼是不礼貌的,反而十分的开心。她即接过话头说:“是啦,中秋,妳这位曾经的涪陵全地区的优秀知青代表,那时在主席台上英姿飒爽的形象还留在我们心中,也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哟!自于说到我这颗牙齿嘛,我现在还真有些后悔哟,那年不该把门牙换了,让它‘多一瓣’ 多好,妳看现在的年轻靓女们,还巴不兴有这一颗暴牙齿呢,那样才好看嘛”! 然而,每个人的青葱韶华时期,都充满了蓝色美好的憧憬与梦想,既使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也是如此。在农村广阔天地经历的知青生涯,自然有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那火红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幅员广大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革命”的浪潮如火如荼,“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类似的时尚标语口号,充斥了每个校院、街道、村庄。那时,全国各大专院校早已停办,企业大都停产或瘫痪。所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自然会滋生出特殊的事物,当时,在举国上下掀起的:“上山、下山”的知青运动,就是在那种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既有它的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它的消极的一面。它或许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位“美女”一样,终未逃脱“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宿命,“红颜”虽好,但命运多舛。自然,那时的“上山下乡”知青运动也是如此,既磨砺了一代人,使她们经受了时代的考验,增加了不少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促进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成熟。巳致于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甚至有一部分知青还担当了大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当然,与此同时,或许也给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聚散幸福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至于,到底该怎样看待和评价那次“上山下乡”运动,我想,还是留待历史去评说吧! 这次聚会的十位老知青们,自然是在那个历史大背景下,走过了人生的那段充满酸甜苦涩的历程。既然是曾经要好的老知青聚会,曾经的人生共同的知青生涯,自然充斥了聚会聊天的话题。所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倾诉了各自的经历,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对那时她们还是十五、六岁的青葱或荳蒄少女,初中未毕业就远离学校,远离大城市,惜别父母和家庭,孤身只影地来到边远的山区农村。与本地农民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其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思想的快乐与孤独落寂,幼稚而冲动的行为参杂在一起,人生又经历了多少的磨砺与艰难啦。或许,这对人的一生来讲,既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但也是有着更多人生无奈与叹惜吧?! 然而,往事的回顾,自然充满了多种复杂的思绪与酸楚地意味。尤其是说到:在那次从重庆市区启程下乡的第一天,当时正值南方十月的雾季。一大批重庆下乡知青穿着薄薄地单衣,带着被条衣物之类的简单行装,乘船启程下乡,但由于长江雾大,船停在朝天门江中不能启航。而在江岸上,数千送行的父母及家人,在那里眼巴巴地干望着在江中船上的儿女,大家都是苐一次远离城市与父母家人,实在难舍难分。 所以,那时的情景实在是极为悲惨,岸上,是父母噙着泪双眼望着江上,在呼喊着儿女的名字,而江上,则是幼稚的儿女们泪水根本未干,也一直在仰望依恋着古老而美丽地山城,依恋仰望着仍在江岸上送行地慈祥父母。顿时,江船上,即将下乡当知青的儿女们在豪叫,江岸上,送行的父母及家人在哭泣,江上岸上,呼声哭声连成一片,仿佛使人撕心裂肺,肝断心肠似的,真是感天恸地,好凄惨悲楚地場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忘却的! 诚然,聚会中,有的也不甘寂寞,还绕有兴致地回忆起了那时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几个月都不见油荤,嗅不到肉香的滋味,特别想打一下“牙祭”(吃肉),不象现在的人们,肉都吃腻了,想起这些,还真使人一阵阵心酸啦。因此,有的知青就打起歪主意,来解决嘴馋,也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所以,有的知青免不了干一些偷鸡摸狗的荒唐事来,经常是借上街赶场之机,趁无人之时,去偷摘农民的水果、包谷、胡豆、甘蔗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还采用钓鱼的办法,用尼龙细丝绑上鱼钩,装上包米、蚯蚓作诱饵,去钓农户家养的鸡,然后几个人偷偷煮来吃。” 当然,有的知青思想落后,开始坠落,“拉帮结伙”打群架斗欧,甚至发展到犯罪的地步。当时,在石柱县内知青当中,就有号称所谓的:“八大金钢”、“十大和尚”的人物,严重威胁了当地社会秩序和治安,从而,受到了法律的惩处。每每说到这些,尽管是年轻时,个别知青的不道德不法的行为,但同为知青,她们仍然表现出了隐隐的羞涩和歉意。或许,自然也还欠一个正式的道歉吧?! 但是,更多地知青们,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则是充分利用了人生难得地好机会,真心实意地向农民学习,拜他们为师,加强锻炼,刻苦学习钻研,已致于后来成名成家,成了各行业的优秀骨干。有的也走上了不同地领导岗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然而,时光荏苒,光阴如梭,惜日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知青们,经历几十年的沧桑岁月,现今已是处于人生暮年了。对知青的生涯或自已的人生,或许,应如明代杨慎在《临江仙》诗中所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藮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样的胸襟和态度,去客观地理解和对待它吧?! 知青,那段数年的人生经历,虽然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只占去了短暂的时光。但它却是那一代城市青年们,最青春、最红火、最靓丽、最幸福,也是最苦涩的一段刻骨铭心地人生经历和记忆。它恰似自然界变幻无穷的季节一样,既有春暖花开的春天,也有热情奔放的夏日,还有酷寒冰冻的冬季,更有秋意浓浓,收获累累的爽秋。 亲爱的知青朋友们,请牢记人生难得的那段经历与岁月吧,让那段青葱的岁月,就犹如“枫叶红似二月花”一样,让它,来霜红和丰润每位有过知青生涯人们的人生吧!
二0一五年十月九日 作于成都市郊寓所 听雨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