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记忆每年到了秋季收获季节,每天放学回家,除了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外(很少很少),就是帮家里干永远也干不完的活,那时候不理解,总认为是大人给孩子找事,现在老了,每天眼里也是干不完的活,对小时候大人的各种安排才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记得7、8岁那年,我才上小学,下午放学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剥玉米,我手底下慢不出活,也不掌握要领,老是干不了多长时间,手就磨下泡,其他人这个看,那个瞅,我也就没心思再干了,眼睛就不停“打瞌睡”,很少能一起干活的父亲正好也在,就说“孩子小,让他去睡吧”,母亲平时劳累多,不情愿的为我“放了行”,要是父亲不在,母亲的鞋早就扔过来了。走了后,父亲就会为赶走“瞌睡虫”,父亲给其他人讲唐诗故事,我躺在床上每次都要听完,那时很小的我常常被唐诗吸引了,也为以后爱好文学奠定基础。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叮咛没事多看书,多学习。等自己有了子女,也把这句话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好好读书,那时,不管读什么书家长都高兴,那时可读的书很少,朋友之间互相借阅,互相讲述书中的故事是一件乐趣,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烈火金刚》等。那时读书,多是兴趣,没有功利。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变换,喜欢读书学习写作的习惯一直也没有变。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了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我们一家三人在家休息时,常是每人抱一本书,儿子也喜欢历史方面的,从《百家讲坛》到人物传记,没有他不喜欢的,不是因为就业压力,孩子上大学也会选择这方面的专业,单位同龄的人到家,看到很是羡慕这种氛围,其实也没有刻意,只是把别人用于打麻将、休闲娱乐的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也有一番情调,每日在月色氤氲的夜晚,沏一杯香茗,拿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捧在手上,慢慢吟诵和体会。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以前小时最想要的《十万个为什么》,在爱人的努力下放在我们的床头,孩子小时候,每天睡觉前要讲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也就成了我偷懒的素材,慢慢孩子大了上学后,《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儿子的最爱。他不仅读,还要求我给他讲有些为什么背后的故事。我深知自己的爱好已上升到了一种责任,更唯恐自己的讲解有失偏颇,误了孩子。 现如今,读书人越多,社会才越进步,国家也提倡全民阅读。回想自己的读书记忆, 不妨让我引用郑板桥先生的一则书房联做为本文的结尾,这句名联便是: 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读书人的幸福,绵延于读书求知的过程。读书不像做生意那样急功近利、回报及时。寒夜孤灯,捧书卷,闻墨香,每每细斟慢酌,像盛夏吮吸冰凉的饮料,甜滋滋,凉悠悠。读到深入,偶有顿悟,抓起笔来,疾书几行;读到疑处,穷追不舍,翻拣断胡须,直到探骊得珠方肯善罢甘休;读到奇处,跳将起来,击掌叫绝,惊动家小;读到悲处,替人落泪,湿透襟袖,如失亲情;读到喜处,又不禁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竟孩子般笑出声来。大凡这些幸福的感觉,是爱读书的人才独有的。在工作或事业中,读书人若能解决点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创出点别人未创出的办法,那心里的滋味是纯美的。这似乎比得了钱,得了名还舒坦、还惬意。 是的,越来越感觉,人生不能不读书,不读书的人生也肯定没有资格叫做完美的人生。“咬”住好书细细地看吧!这才叫聪明。前段时间,刚刚工作的儿子休假回家,走了后,我坚持定期为孩子发些励志和有益的东西,孩子就说:我现在在外艰苦创业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励志材料。听了这些,孩子真是对我们的教育和读书理解了。也为我们没有为他的上学、就业少操心而感到自豪、并为我们没有更好的为孩子多做什么而感到内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