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小说】奶奶的世纪人生(全文)

[复制链接]
查看1030 | 回复11 | 2016-1-4 21: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玉虎 于 2016-1-5 07:34 编辑

奶奶的结婚照

奶奶的结婚照



我奶奶一生先后嫁了两个男人,一个是地主惯养的纨绔子弟,一个是无枝可依的抗战老兵。他从民国的动荡中走出,走过解放初的飘摇,来到新社会的安逸,洋洋洒洒的活了92年,从未走出过家门,却在关中西部的山沟里平凡的演绎了人生百态,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史实,无声的谱写了一首百味陈杂让人沉淀深思又无法忘怀的岁月神曲。


奶奶的父亲,为了和爷爷的父亲区分,就叫他太姥爷吧。他娘早年寡居,只养了他一个儿子,他觉得娘活着日子过得太清苦,没享过福,就一直盘算着等她死后一定得有一场风光的葬礼。村里的老人常常说死者为大,他也就把死看得比活更重要了。于是我太姥爷就养了头骡子,骡子除了帮家里干农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他娘换一个风光体面的葬礼。于是骡子一年又一年健壮的长着,看似残年的母亲也一年年支撑着,不幸的是那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把骡子卖了,太姥爷的娘就适时的死了,那个想象中风光的葬礼始终没有办成。


太姥爷还没有成亲的时候,就认识了我爷爷的父亲,我就叫他太爷爷吧。

从县城里来了一个躲债的年轻人,债主要拉他去外省当长工抵债,不愿出远门的陕西人就开溜了。太姥爷留他在家里住了两个多月,俩人一起下地干活,促膝相谈,甚为投缘。于是,太姥爷和太爷爷击掌为盟,以后有了孩子,就做儿女亲家。之所以不像小说里那样,如果都是男孩或女孩就结拜为兄弟或姐妹,是因为那年月没有计划生育,哪家随随便便不养四、五个孩子,总会有年龄相当的儿女完成他们的约定。


太爷爷回去后,不知怎么的就发迹了,做起了高利贷的生意,家里还开了两间当铺。我奶奶小时候有一次躺在炕上不能下地,还听见太爷爷来家里送钱粮。奶奶说她不能下炕,不是生啥病了,而是女孩子的生理期到了,没有东西可以浪费垫用,于是就给土炕上铲几锨干土,盖上被子坐在黄土上,等经期过了,把土扫出去倒掉即可,当然,村里的女孩们大都是这样的。我听了,实在是咋舌不敢想象!


奶奶生于1918年(民国七年),她十六岁出嫁时,模样标致,身材俏丽,皮肤白皙,最耀眼的是她那一双缠裹成功的三寸金莲,总是能赢得许多女孩们羡慕的目光。这要归功于奶奶的奶奶了,奶奶的娘死的早,她奶奶在她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她缠脚了。这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狠心的活。要把脚趾扭向脚内侧,在脚掌心垫一块边角锋利的瓦片,把前脚掌和脚后跟弯拉在一起,再用结实的粗麻布缠裹紧,把布边缝住不让挣开,逼着走路时让脚掌里的瓦片把脚划破,让脚上的筋肉溃烂,随着肿胀化脓达到放血软筋让脚变小的目的。奶奶说她每走一步就钻心的痛,让人无法忍受,晚上还要套上睡鞋让脚布裹得更紧,她整整哭了一个多月。裹布里的脚发炎化脓了,长期捂着真的是奇臭无比。需要换布的时候,血痂和脓水已经把肉和裹脚布粘在了一起,撕下来时血肉模糊。如此循环缠裹,脚趾变形脚掌凹陷,脚背因挤压变得很高,到十二岁时一双小脚基本就成型了。我后来给奶奶买鞋,量她的脚也才只有十五厘米长。


太爷爷的儿子也十八岁了,奶奶坐着四人抬的花轿嫁到了县城南街的萧家。太爷爷发迹了也没悔婚,依然如约和贫富差距悬殊的太姥爷结了亲家。太爷爷很能干,却只惯养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他抽鸦片。当时有钱人家抽鸦片是常有的事,太爷爷的媳妇和儿子都上瘾了,太爷爷也不制止,家里有钱,只管买来让他们抽就是了。有怎样的环境就受怎样的影响,奶奶嫁过去后,偶尔也抽两口,以至于后来老了,还一直抽着旱烟。


她们家里的几个小凳子,是用银元垒成的,把银元摞成正方形相应高的方块,上面铺一块木板就行了。我琢磨这样的小凳子大概都在死角吧,不能挪动啊。奶奶总算是嫁得好,她常常骑着驴带着用品食物回去接济娘家人。



萧家的宅院很大,漆黑的大木门,门口两尊不大的青石狮子显示着家宅的威严,门后的青砖墙照壁上刻着松鹤延年的图案,听说那刻刀工艺如果保存到现在就是文物了。照壁后光洁干净的院子中间,一缕微微突出地面的青石板弯弯的通向二门,墙边的草棚下放着一些农具和干草。二门里两边是整齐的门对门的六间厢房,厢房的尽头正对着二门的就是奶奶住的两间正房,最后面还有后院和一间杂屋。


太爷爷的两房哥哥住在厢房,他们一个是银匠,一个是木匠。现在看来,手艺人的日子还是比较稳定长远的,不受时局影响,不被生活淘汰,没有大富大贵,却也安定舒适。


银匠的手艺好,他叮叮当当敲出来的银丝细而光滑,做出来的首饰钗环精致耐用,用模具融出来的各式挂件栩栩如生。女人们喜欢戴银手镯,孩子们都佩戴银项圈,银匠的屋子里热闹非凡。木匠能做各种家具,还常常接做棺材的活,一副寿材做成大概得一个月时间,特别是在棺材的前后板上刻花,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如果不小心一锉刀敲下去凿穿了,面板就废了。一副棺木精雕细琢完工后,价格不菲。


那时候父母弟兄们都是在一起过日子的,每户都是一大家十几甚至几十口人,萧家三兄弟也在一起过活,家里的总管是大嫂银匠媳妇,太爷爷和木匠哥哥把自己赚的银钱都如数交给大嫂打理持家,我奶奶这辈的儿媳妇是无权干涉的。如此说来,那个年代的人可真是厚道啊!


太爷爷的高利贷生意遍布各乡镇,他还在几条塬上买了些上等的好地,租种给当地农户,他只在每季收成的时候去收粮换钱即可。许多佃户农户都来找太爷爷贷款,等庄稼收成了本息一起用粮食抵帐。

太爷爷总是坐在炕边面无表情的嘬着旱烟,听着来人的诉说,然后写借据,核对画押。太爷爷把厚厚的一沓借据放进一个木匣子锁起来收在柜子里,他常说,有了这些借据,他孙子只需收账一辈子都花不完。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儿子,我奶奶也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太爷爷没能等到孙子出世就去世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4 21: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奶奶家不远处村子的最末头,住着一户姓沈的人家,沈家的长房夫妻俩殁的早,只留下两个儿子,靠本家弟兄养着。1937年,日本人全面侵华,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指派了各村各户壮丁的名额,沈家的壮丁任务就落到了二十岁、因贫穷尚未娶亲的长房大儿子沈玉杰身上,他就是我奶的第二任丈夫沈爷爷。有钱人家的孩子如果被分派到,都拿钱买壮丁顶替,沈爷爷无钱找人替他,只得跟着部队去当兵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以后会和我奶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沈爷爷跟着国民党部队辗转抗日,部队进行扫盲教育,他开始认字读书学习,十几年当兵下来,竟然也成了个文化人,我小的时候,他还常常读报纸给我听呢。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期待在华北战场消灭山西南部的国民中央军,沈爷爷被编入国民第四集团军第38军团,在总司令孙蔚如(杨虎成将军部下)和军长赵寿山的带领下,参加了中条山战役。

沈爷爷应该是一个遵守纪律,严格执行命令的好兵,因为在意和认真,事隔多年他依然能记起部队生活的许多点滴。他描述其中的一场夜战,他一个人打了五百多发子弹,停火后等到天亮,满阵地都是血,日本人已经撤退,战场已经清理了不见敌军尸体,而这一仗他们排三十几个人,活下来的就只剩十人了。他们含泪就地匆匆挖坑,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把牺牲战友的姓名记录下来,打扫了战场,跟着队伍又出发了。

据资料记载,中条山战役,只是陕西籍士兵就牺牲了近三万人。沈爷爷说他还当过排长,全连一百多人拉练,士兵们都很积极,偶尔也有逃兵,但大都被抓回来枪毙或者打残了。他们虽然是中央军,但是平时参加训练和听课时,也有共产党的人。这应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事情吧。战场上常常是成片成堆的尸体,有一次他们战败了,尸体压在他身上,日本人踏着尸体冲过了战场,他才得以幸存。

日本人投降后遣送回国,他们送日本人到河南开封附近,偶尔和日本兵也发生冲突。有命活下来的战士,哪个不是看着活生生的的战友转瞬间在身边阵亡,不是从成堆的尸体中爬出来继续前行,对侵略者的恨,应该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吧。

日本人投降后,太爷爷去世了。我萧家爷爷不争气,他一个只管享乐的纨绔子弟,也不会经营生意,加之恶习不改的抽大烟挥霍和赌博,两间当铺很快就倒闭了,日子过的不宽裕了,银元小凳子也渐渐变小消失了。

我爷爷依旧和他母亲躺在炕上哼着小曲抽着大烟,只是等着每年庄稼成熟后,拿着借据去各塬上收租,每每也无法如数收回,他也不放在心上。明智的大婶娘看着爷爷败家,怕爷爷成为各房的拖累,她便把家分了。我爷爷分得两间上房和一些钱粮,从此大家经济互不相干。爷爷的“二流子”习气已经根深蒂固,每天出去打牌喝酒,家道很快中落,万贯家产像个鸡毛掸掸一样,很快就被他踢了个一干二净,她娘也在大烟土的消耗下去世了。奶奶带着两个女儿跟着爷爷勉强度日。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4月,太原解放了;5月,西安解放了。随着西安的解放,我父亲欢天喜地降生在了新中国的土地上。他总是自豪地说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废除地主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一些地主被打死或者逼死了,太爷爷在各塬上的田地被分给了原本租种的农户,他们成了土地的主人,更不用给地主家还高利贷了,爷爷的生活来源彻底断了。

由于太爷爷这个地主死的早,爷爷的家境已经没落,他欣然窃喜的接受了又红又专的贫农阶级成分,奶奶偷偷的把木匣里的借据投入炕筒里一把火烧了,与地主阶级彻底划清了界限,开始和大姑给别人家洗衣服做零活维持生计。

爷爷被政府抓去进行阶段性戒烟,关在监狱里每天让家人送饭吃,大姑给爷爷送饭,他带话说没有大烟他就不活了。奶奶千方百计的去村子里找烟土,为了给爷爷弄到烟吃,奶奶还被有钱人要挟非礼过,当她提起那段不堪的日子时,眼里是无尽的空洞与茫然,看得我阵阵阴冷……

大姑每天把一小块烟藏在辫子里悄悄带给爷爷,如果哪天送饭没有烟,爷爷就直接把饭碗摔了出来。爷爷几进几出好几次,断断续续的始终没有把烟戒掉。奶奶用仅有的钱给他做了一身白洋布短褂,把他拾掇的体面干净,谁知他下半天就光着膀子回来了,衣服被换烟抽了。

爷爷最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把十岁的小姑卖到乡下给人当童养媳换钱抽烟。好在后来那户人家也贫困潦倒,养不起多余的人口,才把小姑送了回来。1954年,他身体终于极度虚弱,一场痢疾带着他无为放纵的一生走向生命的终结。奶奶平静的说,幸亏他死了,不然得把孩子们全害死啊!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4 21: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一部分伤残士兵退伍回家了,沈爷爷命大无伤,属于健康士兵,不允许退伍。全中国全面解放后,国民党士兵有的被整编入共产党,有的逃跑回乡。1951年,沈爷爷跟着国民党残余部队辗转来到了甘肃省,离家近了的他突然觉得回家有望。

离家当兵十几年了,什么光景也没混到,蒋介石带着直系的军队逃去台湾了,沈爷爷这些毛毛兵被遗弃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共产党的政府已经成立了,不战死也迟早都会被俘虏,沈爷爷觉得自己从未像此刻一样想明白过,他实在不愿意再这样当兵漂泊下去了,他要回家过正常人的日子,对家的渴望让他战胜了对死亡的害怕。

有了想法就会处处留意和筹谋,沈爷爷终于侥幸的趁乱逃了出来,当他明白自己终于自由了,没人追杀时,他激动的难以自持,热泪盈眶。他相信,只要能活着回家,明天的日子一定会更好,最起码要比现在好过千倍万倍。他怀着军人特有的坚定信念,拖着自己强健的身体,沿途问路讨饭,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回到了久别了的可亲可爱的家乡。

出门十四载,回家时已经三十四岁了,沈爷爷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尽数献给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事业。叔婶们已经分家,弟弟也用他当兵寄回来的钱娶了媳妇养了孩子。弟弟给他腾出来一间房,匀给他两亩地,沈爷爷便开心的过起了一穷二白的光棍日子。他觉得,种地当农民过安稳的日子才是好日子,其他的都不重要。

奶奶借钱草草把爷爷安葬后,大姑嫁给了北街村的一户农家,十四岁的小姑被送了回来,正好接替大姑帮奶奶干活养家。

父亲六岁了,无忧无虑的和小伙伴们掏鸟蛋、戳蜂窝、捉蝎子、玩泥巴,淘气的不成样子。也有人提亲让奶奶再嫁,奶奶唯一的再嫁标准就是对方要对他的儿子视如己出,只是来人见了父亲,都被他的捣蛋整跑了。

小姑和父亲之间差了八岁,是因为那几年里奶奶还生过两个孩子都夭折了,一个是几个月大就生病死了,一个是奶奶在地里干活,突然感觉要生了,来不及回家,就跑进茅房把孩子生在了厕所地上,孩子生下来也不哭,她也没有精力抚养,就直接用土埋了,继续回去干活。可叹的是穷人既不养胎又不坐月子,生孩子也就变得像解手一样简单。奶奶好像也没矫情的落下什么难缠的病根,是前辈们身体素质好,还是艰难的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像根野草一样活着?


沈爷爷有点文化,头脑灵活,他在街上摆地摊卖瓜子花生等干果,总是招揽父亲过去吃,一来二去混熟了,父亲就经常往沈爷爷那里跑。奶奶怕惹闲话打了父亲一顿,他还是偷偷跑出去。也许是父亲真的很可爱,也许是沈爷爷讨不到媳妇看上了我奶奶。

奶奶为了给父亲守住仅有的两间正房,好让儿子长大有房子娶媳妇,她不能带着儿子嫁出萧家,不然房子就被哥哥们没收了。于是沈爷爷入赘到萧家,担起了照顾奶奶和父亲的责任。奶奶第一次照相了,他和沈爷爷去照相馆拍了一张黑白结婚照。他们的结婚照可真是让我忍俊不住的笑了起来,两个人都穿着黑色的棉衣裤,面无表情端正的分别坐在两张凳子上,脚下还放着一盆塑料花。奶奶大概一生都是那个形象吧。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4 21: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人民公社制度开始了,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归集体统一安排劳作,大家一起劳作一起在大队食堂吃集体饭,不能开小灶。小姑嫁给了县城西街村的生产队队长,给奶奶换回来两块银元,庆幸的是小姑的婚姻还算美满。

爷爷奶奶都按时上工挣工分,奶奶又相继给沈爷爷生了两个儿子,日子清苦而闹哄哄的过着。1960年,全国大面积干旱,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全国出现粮荒。中国和苏联的外交关系恶化,他们撤走了前来中国支援的专家、资金和设备,政府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还清解放战争时期所借苏联的外债。

集体的大锅饭也没法吃了,旱灾让农民也没活干了,大家各自四散保命。持续三年多的大饥荒低标准日子,父亲每次提及都神色黯然。

每天只有红薯、南瓜、玉米渣换着熬粥喝,奶奶舀的第一碗稠饭,爷爷总是让饥肠辘辘的父亲先吃,自己硬是忍着饥饿把父亲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村里每天都有饿死的人,人们吃猫吃狗吃老鼠啃树根,四川的重灾区出现易子而食,听得人毛骨悚然。那个无法想象的年代啊,坚强的人们都是怎样活下来的?!父亲说大饥荒如果再持续半年,他也就饿死了。我小时候吃饭时,父亲就不吃红薯南瓜等杂粮,他说不能闻那个味道……也许是饥饿的记忆太过深刻,死里逃生的痛苦让他不愿触及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十年代的人命运多舛,疾风骤雨般迅速的迎接着滚滚而来的又一个浪头。1966年,父亲十七岁,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虽然父亲说他成绩很好,但是他们那一代人还是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戴着红袖章,举着毛主席语录,高喊口号的红卫兵过来了,他们砸了河滩求雨的观音庙,门楼石壁被捣毁,古树被挖倒,古坟被掘开,凡是和儒家文化有关的东西一概不能幸免,萧家的照壁被推倒,门上的对联匾额被砸碎,只留下两个搬不动的石狮子在风中惊异地张望着。

红卫兵冲进家里,奶奶护着孩子躲在墙角,他们搜走了匣子里奶奶唯一没舍得变卖的一支银簪子,顺手搬倒椅子掀翻桌子一阵风一样卷了出去。他们挖出了爷爷给国民党当过兵的历史,爷爷成了现行反革命,每天接受批斗,放工后打扫整条街道。爷爷的这个“历史不清白”,后来深深地影响了几个孩子的工作就业问题。就这样挨整折磨了好几年,爷爷都默默的忍受着,生死战场真刀真枪都挺过来了,这样的批斗挨揍,伤不了他的筋骨。他想起了一个十六岁的战友被子弹击中了胸腔,临死时倒在他怀里,期盼地看着他说:“还没活呢就死了,真冤枉,我的寿数你替我活吧!”是啊,得替他活到老,爷爷在黑暗里坚韧的熬着,静静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4 21: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开放,春风扑面而来。七、八十年代,爷爷奶奶住进了沈家的老院子,父辈们先后成家立业,两个沈家小叔也分得了村里的宅基地,父亲终于如奶奶所愿,娶了媳妇住进了她为儿子苦苦守了半辈子的房子里。

老街拆迁,萧家老宅里的厢房全被拆了,父亲的两间正房站在宽敞的街边变成了门面,父亲在老房子的地基上盖了两层小洋楼,从医的父母在家里开起了诊所,各乡镇的人都来看病,生意十分兴隆。父亲调侃的说,当年他爷爷留下的借据,如今终于收回来了。


1974年我出生后,父母忙着在医院上班,八个月大时我就交由爷爷奶奶抚养。

半夜我哭闹时,奶奶把自己干瘪的奶头放在我嘴里哄着,爷爷赶紧把羊奶放在炕筒里的碳火上烧热后再喂我,后来父亲买了个煤油炉子,热奶才方便了。爷爷的脚被队里的牲口踩骨折了,在炕上坐了四十天,抱着我哄了四十天。爷爷还让上初中的小叔休学专门背着我哄了一年,童年的我在奶奶家过着唯我独尊的幸福日子。

老房子后墙的屋檐下搭了个毡棚,里面摞着两口棺材,那是奶奶突然生病时爸爸订做的,谁知这一放就是三十年。儿时的我坐在廊下,等着奶奶做饭时把埋在碳灰里的饼子馍条烧熟了用碳锨刨出来,在地上摔掉灰渣,用围裙擦干净递给我,又热又香的干粮,是饭前最美味的零食,虽然偶尔还是能咬出磕牙的灰渣。

爷爷总是坐在炕边点着细长的烟锅抽着旱烟,给浅浅的烟锅头里装满碾碎的烟叶,用拇指压平,斜着烟锅对着点燃的火柴猛地连吸几口,青烟就冒了出来,再习惯性的用火柴盒压一压,嘴里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他安逸的靠着墙闭目养神,只是吸不了几口,烟就着完了。爷爷把铜制的烟锅头在炕沿上敲着,烟渣就全落到地上了。于是又在烟盘里捏烟叶,这时我就闹着要给他点火,但总是配合不好,让烟叶撒了还点不着,爷爷心疼撒了的烟叶,总是一边训斥我一边抢过火柴盒重新点烟。

开饭了,小叔把炕桌放在炕中央,盐、醋和辣子罐放在茶盘里先端上来,我总是跪在炕桌最中间的位置,等爷爷把面条和调料拌匀了第一个开吃。炕桌下铺着油布,我掉了饭也不怕弄脏床单,奶奶站在炕边,边吃边注意爷爷的饭碗是否空了,我是不是要喝口面汤了,吃顿饭总是不停地跑来跑去伺候着我们。

房子的半面墙都是木制的格子窗,窗上蒙着透明的塑料纸,透亮隔风,窗边的柜盖上放着一个大大的长方形带盖木盒—-食萝,里面放着各种糕点冰糖之类的干果,我玩累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凳子上在食萝里找吃的。

爷爷奶奶冬夏都枕着船形的空心瓷砖头,又高又凉,一点也不舒服。我一下炕就拖着奶奶的小尖头黑布鞋跑来跑去,奶奶总是提着我的鞋子颤巍巍的点着小脚摇摇晃晃的追着我换回来。

夏天的傍晚,奶奶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我坐着小板凳趴在奶奶膝盖上听她讲小时候的故事,那年月,好像也没什么蚊子,我总是睡得很香。

后来回母亲身边上小学了,中午上学前都要跑回去找爷爷要一毛钱,要钱时每次都会被爷爷训但每次都会给,所以经常去要。奶奶经常全身酸疼无力,母亲在医院里买了止疼片让我送去,我总是飞奔着跑向奶奶家,那里有我全部的快乐。

再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结婚了,去奶奶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抽空去了总得给她洗脚剪指甲,奶奶不会用指甲剪,经常用老剪刀把指甲剪的参差突兀锋利刺人。我有了孩子,奶奶总是念叨着,说她怎么就抱不动娃娃了,遗憾着不能替我哄孩子,八十多岁的她看不清针线,还是摸索着给曾孙子缝制棉衣。后来小姑得癌症去世了,奶奶知道后痛心疾首,过后又淡淡地安慰自己:“活这么多刚刚好,像我就活的太多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4 21: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爷爷和奶奶一直单独生活着,不和儿女们搅合,他们身体硬朗,做饭等日常杂活也不用我们操心,爷爷九十岁时还能和老头们坐在门口打麻将,输赢算得清清楚楚。夏天太热时不能生炉子做饭,我给他们买了电磁炉,奶奶熟练的掌控着大火小火,现代化的电子产品用的很是顺手。现在想想,爷爷如果还活着,肯定也能拿着放大镜用手机发微信和我聊天吧。

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了五十六年,2010年七夕,九十二岁的奶奶走完了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最后一个晚上,我们都陪在她身边,她已经意识模糊,偶尔清醒的时候还能回忆起我出生的那晚是什么日子,什么时辰,谁跑来叫她等等详细的经过。奶奶没有老年痴呆,没有记忆模糊,她的头脑如此清醒,让我常常感慨,她肯定是过奈何桥时没有喝孟婆汤,后来我时常恍惚觉得,当我思念她时,她也坐在云端依旧慈祥地看着我。

奶奶入棺封材口的时候,爷爷在炕上坐不住了,他推开我们揭开奶奶脸上捂着的麻纸,细细的端详这个他爱了一生的女人,然后仰天长啸,放声大哭。在场的我们不止为奶奶而哭,也为爷爷凄然泪下。奶奶一生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育有五个儿女,还有深爱他的爷爷陪她到白头,她平凡的一生先苦后甜应该也是幸福的吧,虽然苦过累过,但是也希望过甜蜜过……

家乡的土葬一般都持续五到七天,请阴阳先生按亡人的生辰八字算出出殡的日期后,在主屋里设灵堂,挂起帐幔和挽联,把供桌用一个白底黑字的大“奠”字围起来,上面摆上遗像和灵位,家里马上就有了缅怀的气氛。

院子里或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棚,乡邻们都来帮忙,请个主厨,找村上的年老人当总管,详细的事务如打墓、礼桌、迎客、烟酒、灵前、客棚、宴席、掌盘、洗碗、烧水、打杂等事项一一分派给负责人,大家各执一事,井然有序。吹鼓手安置好锣鼓,人们随着响亮的唢呐声起,各自忙碌起来。儿孙们穿起白大褂,头戴白孝布,腰缠麻绳,手柱哭棍跪在灵前,随着客人的拜祭磕头痛哭。

奶奶是高龄寿终正寝的,属于喜丧,大门口的对联是用红纸写的。七十四岁的大姑都有了曾孙,奶奶五世同堂好不风光。

儿孙们白皑皑跪了半院,除了哭灵时伤心一下,院子里没有特别沉痛的气氛。终于再次和爷爷朝夕相处了几天,我有意识的让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的害怕,担心爷爷哪天突然离开了,他们的事情就无人知晓了。

那是爷爷第一次给我们提起他当兵打鬼子的事,细心的小叔还录了音,当我问起他为何从来不曾提起时,爷爷说:“我是国民党的兵,文革时被整怕了,总觉得这段历史会连累大家,现在社会开放了,你奶奶也走了,说出来没事吧!”原来爷爷封存往事讳莫如深,是怕影响后辈们的安定生活啊!我们笑了又哭了。

2012年,爷爷终于不能起身,迷糊中总是念叨着打仗的事情。我有幸看到《华商报》搜寻抗战老兵的号召,拨通了电话讲述了爷爷的抗日经历,志愿者们来老家看望爷爷,爷爷还能讲一些战役和人名,他们都向所剩无几的眼前的这位抗战老兵致敬!

不久后,九十五岁的爷爷与世长辞,志愿者们在爷爷的葬礼上带来一枚功勋章,将爷爷是抗日英雄的事迹昭告乡邻,爷爷终于带着应有的殊荣长眠地下。爷爷一生艰苦而隐忍,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有奋斗有伤痛,有爱恨有快乐,终于安然的含笑九泉了。

如今我常回家乡,坐在爷爷奶奶的坟头看太阳。

奶奶的妆容是那样的清晰如常,光滑整齐头发紧紧地挽在脑后,头上顶着青蓝色的大方手帕,穿着一成不变黑灰色的布衣,黑色的布带扎紧裤脚,一双粽子样的小脚显露出来支撑着瘦弱的身体,手里柱着磨白掉漆的棕色拐杖,站在房门口凝成一道不变的风景。

父亲说他小时候奶奶就是这个打扮,他老了奶奶还是这个打扮。永远的黑色,永远的老太太装扮,是她从未年轻过还是从未老过?

坟头的草又长高了,地里的麦芽又泛黄了,斯人远去往事如烟,可那些鲜活的面孔和有血有肉的故事一幢幢一件件在我脑海里波动翻腾着。和平年代是如此的珍贵和幸福,物质的丰盛,时代的进步让人感慨万千,后辈们忘不了先烈的牺牲,我们也将缅怀着前辈们刻苦勤俭的作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自强不息的奋斗下去……
-----全文完-----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上清风 | 2016-1-5 08: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传记,欣赏了。恕直言,小说味淡了些。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蓦然回首 | 2016-1-5 20: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奶奶入棺封材口的时候,爷爷在炕上坐不住了,他推开我们揭开奶奶脸上捂着的麻纸,细细的端详这个他爱了一生的女人,然后仰天长啸,放声大哭。在场的我们不止为奶奶而哭,也为爷爷凄然泪下。奶奶一生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育有五个儿女,还有深爱他的爷爷陪她到白头,她平凡的一生先苦后甜应该也是幸福的吧,虽然苦过累过,但是也希望过甜蜜过……
      不久后,九十五岁的爷爷与世长辞,志愿者们在爷爷的葬礼上带来一枚功勋章,将爷爷是抗日英雄的事迹昭告乡邻,爷爷终于带着应有的殊荣长眠地下。爷爷一生艰苦而隐忍,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有奋斗有伤痛,有爱恨有快乐,终于安然的含笑九泉了。
      奶奶的世纪人生,好感人!赞一个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6 15: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老师细读指正,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凤霜 | 2016-1-6 15: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问候作者!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6 15: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凤霜 发表于 2016-1-6 15:25
好文!欣赏!问候作者!

谢谢阅读,问好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肖敏个人认证 | 2016-1-6 19: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寒秋老师鼓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