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变花

[复制链接]
查看2861 | 回复1 | 2016-1-13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善念永存 于 2016-1-13 09:40 编辑

    记忆深处,村里有个留着山羊胡、戴着瓜皮帽的老爷爷会做用纸做花子,方圆多里的人都叫他‘花子老汉’。他做的花子很特别,不仅颜色华丽鲜艳,而且能变出各种花样造型,像推土车、向日葵、害羞的花蕾、盛开的鲜花,还有有绣球、灯笼等十八种造型。这是老人家年轻时熬相公学的手艺。还没有进入学堂的我们在村中玩耍时经常会被召唤去帮助挑拣‘花瓣’。花瓣是最基础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首先把多张专用纸用一定模式涂上糨糊叠加在一起晾干,然后根据用途拿专用刀具轧出大大小小的花瓣模型,再用好几种颜色浸染。经过这几道工序后,花瓣容易板结不易拉开,我们小孩子就在老人家的示范下把每个花瓣小心翼翼的拉张开。劳动完毕后,老人家都会奖赏给每个人一个成品的花子。
   老人家能说会道,卖花子的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他逢会赶集、走村转乡,主要到厂矿企业人员集中的地方去。到了地方后,先用各式各样的花子插摆在自行车头上后,然后扯开嗓子,充满激情的唱上了秦腔里有名的折子戏、丑角戏。那动听的、辛酸的、惹人捧腹大笑的声音总能把周围人吸引过来,严严实实的把他围起来。这个时候老汉不失时机的开始给大伙讲解‘花子’的各种变法,顷刻间两个纸片片在他的手上变活了,变化出十八种的吉祥如意的花样品种,让大家喜爱不已,啧啧称赞!那个时候整个市场的玩具也少,老汉的的花子非常畅销。虽然在经济不活跃的年月,但老汉的头脑却十分灵活,有钱的拿钱买,没钱的可以用粮食换,甚至用馒头换,生熟不避。村里人常夸老汉这个手艺不但养活了一大家人,而且给俩个孙子娶回了媳妇。
    老汉八十年代初就去世了。很可惜,他的儿子、孙子们没有一个人把这个手艺继承下来。村里人都见过他做,但完整的工序没有一个人能讲的清楚,更重要的是那些特制的工具根本就找不到。村里人、外村人每每谈论此事总叹息不止。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退了休的父亲和村里人谝闲又拉扯到了“花子老汉”;父亲说他想把这个手艺找回来,村里人都不信,说已经失传了。父亲就不认这个理,铁了心的琢磨起来。首先是工具,老汉的后人已经将整套东西卖了他人。父亲根据线索追查了好几家,跑了几个县好几百里路,虽然没有将东西买回来,毕竟见了主要工具东西的模样。回来后根据记忆自己购买加工,基本上置全了所需的家具。然后自己摸索着试做,遇到难题时把已经住上拐杖的‘花子老汉’的儿子、儿媳妇,还有孙子相继请到家里给予指导;根据好多人的相喧描述,经过几年的尝试努力,部分产品的工艺重新找了回来。现在老汉的儿子、儿媳也已不在世多年了,能用口描述的人已经没几人了。
    多年来,大江南北我也去了不少地方,还没有发现这个工艺产品。 我上网查了一下,变花也叫
纸翻花。网上笼统的介绍如下:纸翻花是我国传统的纸制工艺品,是儿童喜爱的玩具。它采用拉力好,吸水性强的专用纸为主要原料,经过粘贴,凿切,罩染等20多道(手工)工序生产加工制作而成。“艺术纸花”在清朝以前人们称她为“翻花”或“翻天印”。后来分别称之为“变花”“十八变”“十八翻”(文革时期在长江中 下游等地被打成“黑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正式称之为“艺术纸花”。所说翻花或说魔术花 是因为她花里有花,花中变花,花资优美,栩栩如生。“艺术纸花”是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芭,也是老年人的康乐艺术品,也可以是成年人休闲娱乐品,更是引导儿童智力萌芽的先声,是引窦睿慧开窍的飞越灵感,是推动智力与科技向上的动力,同时她也是世上久销不衰,永不消失的商品之一。       

    现在究竟哪里加工制作,哪个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个工艺,没有任何线索。目前村里只有父亲一个人会做,但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这个手艺濒临灭绝的境地。我决心今年春节假期把这个手艺学会,最起码把每道工序拍成照片保留下来,以供后人参考。传统的工艺不能在我的眼前消失,必须肩负起这个重任!





psb (1).jpg
psb.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照片系本人自拍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