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立 于 2016-1-19 13:16 编辑
招堤冬荷 文/(重庆武隆)郑立
2015年12月22日上午的招堤,阳光灼灼,寸草初绿,柳树窈窕。招堤外,十里荷塘,冬荷凛然,一幅南国冬天的织锦。 我随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安龙笔会一行人,走上了招提。大牌坊上,阳光流淌。在楹联上,树影斑驳,古风习习。“前招公后张公乃武乃文抗沧海狂澜并作中流砥柱”,“仿白堤肖苏堤好山好水缅遗风高咏俨然上界神仙”,阳光如一掬盈盈的冬水,剔透在文字上,闪闪如我湿润的心情。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鄢寿益讲述了招堤锃亮的历史。安龙县城东北原来是一片泽国水乡,俗称陂塘海子。公元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总兵招国遴捐俸银两千两,亲率领数百民工,开山伐石,费时三百六十五日,筑了一条高宽三米、长三百米的石堤,消除安龙县城的水患。世人赞招国遴有杭州苏堤、白堤之功,称为招堤。清朝道光年间,兴义州知府张瑛把招堤加高了五尺,在堤畔种柳,水中植荷。三百年来,陂塘海子,十里荷花,十里画境,安龙成了南国的荷都。晚清名相张之洞十一岁作《半山亭记》,挥毫走笔:“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桨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年近七旬的散文诗人蔡旭和慕名而至的我们,都流连在历史的莲影里。 走在招堤上,迎面垂柳,纷披阳光,一条笔直的招堤浑然成笛,铿然流韵。对边是金星山,涵虚阁、省耕亭、一览亭、半山亭,在古木森森里忽隐忽现。十里清流,一池水色半池山,四千亩荷塘,四面涟漪千层舞,一群翩翩水鸟,迎迓绵绵的古韵。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像一个幸福的孩子,走在古朴的阳光里。我微微眯着眼睛,翘看如瀑的阳光,神一样落进苍茫的荷塘,落在兀立的枯荷上,落在荷塘中央的栏廊亭阁之上,落在柳树梢上,落在荷塘边的苇草上,落在荷塘边几只欲飞的鹭翅上,禅语一样的清澈,泉语一样透亮。我满心的颤栗,如白鹭掠过的韵致,如袅绕人间的烟火,如缱倦温暖的疼痛。 举目十里,尽是招堤的冬荷,在冬阳之下,在我的心头,光芒四射,光彩丛生。一塘荷骨,让我联想春水之上小荷尖尖的妩媚,畅想夏日之下清涟濯濯的华美,猜想秋风之中莲蓬甸甸的虔敬,容纳了我一生的幸福与欢喜。吉林作家郭丽,四川诗人紫影,都沉浸在鸟影、鱼影、龟影的抓拍,在挤挤挨挨的枯荷中追寻穿梭如风的鸳鸯鸟,在粼粼光影中搜觅残荷摇曳的风骨。黔西南州老诗人毛鹰,延安作家秦禾,包头作家韩文,与冬荷似曾相识,或沉思,或眺望,或漫评,去者来者,都在嗖嗖的想象之中。唯有鄢寿益和蔡旭,如数家珍般溯源,体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韵,在历史的源流中清者自清。 我在微醺的时光里,在干涩的荷柄上,在灰黄、黑褐的残叶上,一路打捞冬荷的温香,隐没在内心的澄澈,瞩望夏天的繁华,秋天的富贵,春天的预言。这是招提的冬荷,心怀热爱,咀嚼冬天,反刍夏花秋实的美,等候春天欢喜以及此时在淤泥中的潜藏,在小鱼的喋喋声里,寂静而温暖。在我的眼里,这横陈荷塘的不是荷的尸骨,是为生命的蹉跎而皱缩的脸,是为爱与生命付出之后的悲欣,是为血液滚烫奔流之后的感动。 在这静穆的冬日,生活需要一再低首,命运需要一再沉默。而这招堤的冬荷,枯败从不从内心开始,敏感的神经盎然着倔强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可以在人生的冬天拯救自己的良知,可以在历史的冬天检视自己的风骨。而这招堤的冬荷,是我一生的看客,不孤单,不绝望,袒天裸地,心怀悲悯,透析着光阴,沉淀着历史。 招堤冬荷,招国遴的冬荷,张瑛的冬荷,张之洞的冬荷……三百年漫漫冬荷,安放着民心上的江山。
【作者】郑立,男,1965年生,作品散见《四川文学》《重庆文学》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协会员,重庆作协会员。 【地址】重庆市武隆县卫生计生委。 【邮编】408500。 【电话】1398358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