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层林尽染 于 2018-3-17 10:28 编辑
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周养俊先生来电话,说有本书要让我读后写点评论。当时很惶恐,因为我从没写过文学评论,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出一点有用的文字,更何况周主席介绍说这本书的作者是陕西金石书画院的院长,自己感到很有压力。拿到书后,发现这本诗集还是文学大师贾平凹亲自题写的书名。这,哪里轮得上自己这个文学界的无名小卒说三道四呢!
出于好奇,我还是打开了这本散发着墨香的著作,信手一翻,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枝熟透了的红柿子的照片,令人不由得满口生津,顿生吟诗的兴致。照片旁就是一首精致的小诗《柿子树下》,朴实的句子、清新的意象,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心底缓缓流淌出来,让人感到诗情画意,在作者这里,竟然如影随形、仿佛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浑然天成。
急忙翻阅其他诗篇,几乎每一首诗,都配有一幅切合主题、拍摄精美的照片,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写在靓照上的诗集,拍在意境里的摄影,是诗情画意相互映照、文字图片完美结合、立体呈现的一部画报诗集。
我用了三天,认真读完这部诗集,竟然像品尝到一桌饕餮大餐,上了瘾一般手不释卷,反复翻读、细心体味起来。这部诗集收录了作者1998年秋至2012年秋的145首诗,内容非常广泛,一面《五星红旗》《一束玫瑰》、一朵《小花》、一场《春雨》、一阵《烦恼》、一座《小桥》、一尊《雕塑》、一条《河流》、一段《乡音》、一颗《老树》,甚至一枚《枯叶》,都能触动作者敏感的神经,激发创作的灵感。这种饱满的热情,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形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一位成功诗人必备的心理素养。作者厚积薄发的人生阅历和饱满炽热的生活激情,解决了诗歌“写什么”的问题,拓宽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开阔了读者欣赏的视野。
对于许多初学写诗的人来说,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写好一首诗,有时候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成型的诗,他们常常会问缪斯在哪里?诗歌在哪里?作者的《诗在何方》恰好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诗在星空
那烁烁闪动的星
就是诗的语言
就是诗的标点
诗在城市
那繁华的街道
就是诗的排列
就是诗的句式
诗在工厂
轰鸣的车床
就是诗的韵律
就是诗的歌唱
诗在土地
那金色的麦浪
就是诗的情感
就是诗的空间
诗在大海
那澎湃的海浪
就是诗的画卷
就是诗的舞台
......这分明就是用形象化的喻体教我们观察生活细节、分析诗歌元素,体会诗歌意象,领悟诗歌该怎样张合结构、布局谋篇,如何立意主旨、表达情感嘛!一句话,就是在手把手教我们写诗啊。
读完这部诗集,给人的感觉是“大音希声”,作者的许多诗作都是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这样的诗句却像关中的白蒸馍一样有嚼头——看似无色,实则有味,而且越嚼越香、越品越甜,咬下去一口就想吃完整个馒头,一个吃完,倒感觉更饿了一样,那种被调动起来的味蕾,促使自己不咥饱吃撑就放不下手。我就想这部诗集的作者应该是个地道的关中汉子,他这一笼“白蒸馍”一出锅,定会被人一抢而空。
于是就想查找邢德朝的资料,顺手拿起周养俊主席同时给我的2016第4期《艺坛》杂志,封面人物就是《诗人邢德朝》,看来,周主席早已料到我一笼蒸馍不够吃,特意给我加了菜。
杂志里,肖云儒、方英文、晓蕾、马明川一个个大作家纷纷用自己惜墨如金的如椽巨笔,不吝才情地漫记着邢德朝印象,评点着邢德朝的多重角色和多重人生,让我知道了这本诗集的作者果然是临潼人,这位地道的关中汉子已出版各类文化研究图书20余部,主编了三卷《陕西文化人》,享誉海内外,主要作品有诗集《年轮》、《钟鼓楼诗情》、散文集《朋友是座山》、《穆柯寨记忆》等,果然是大家风范大手笔。
写这篇文章时,我再次阅读了这部诗集,我感觉这本《关中》越读越厚、越读越重了。
2017.5.21
作 者 简 介 李鸿印,笔名曲直、层林尽染等,硕士研究生毕业,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部文学》杂志执行主编,西部文学作协副主席。四百余篇作品发表在《人民邮电》报、《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通信信息报》《陕西电信报》《延河》《陕西诗歌》《青鸟》《网络诗选》《陕西邮电报》《商洛报》等数十种报刊。千余篇文章发表在央视网、人民网、榕树下、新浪、搜狐等数十家网站。有作品入选《2014诗品短诗两百家》、《2014年陕西文学年选•诗歌卷》等,个人业绩被收入《中国专家学者辞典》(续集)等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