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陕南沟壑纵横间行走,不小心就会在某一片森林里碰着一块坟园,半圆锥形的坟堆挤挤挨挨地,很难从某一个坟堆上判断出,那里埋着的是某族人的先人们。陕南多山,多陡坡,所有坟堆都是前面用石头砌成山角形的,再在后面堆上黄土。扫墓的时候,直接就在坟堆后面培土。 爷爷去世时,我四岁。此前爷爷已经病了大半年,行动不便,整日坐在躺椅上。有太阳时,母亲将躺椅搬到太阳底下,让爷爷晒太阳。爷爷呵呵笑着敲着我的额头开玩笑说:”二丫额头高,有两个犀角,长大要享福哦!”。据母亲说我小时候长得很富态,白白胖胖的很可爱的。 冬月到了,一连几天不见爷爷出来晒太阳了。忽然一日,父母用圈椅将爷爷从偏房抬到厅堂里。爷爷的脸色惨白,脑袋似乎是不听使唤地偏向一边。村里的剃头匠拿着剃头刀,将爷爷剃成一个光头。爷爷被放倒在厅堂里临时搭的木板床上,母亲和祖母嚎啕大哭。邻居赶来拉开母亲,说得赶紧烙打狗饼,没有了打狗饼爷爷在去阴间报道的路上会被恶狗追咬,灵魂不得安宁。烙多少张打狗饼是按照死者的年龄来计算的。爷爷当时是七十四岁,烙了七十四张。茶杯口大的薄薄的白面饼覆盖了爷爷的全身。接着是请执事的,写礼的,重要的是要请阴阳先生。执事的一到,丧事的议程就铺开了。计算大约来多少客人,需要置办几桌饭菜,需要多少烟酒等等。母亲忙着去找裁缝给爷爷做六套寿衣。寿衣必须要纯色的,死人如果穿带花的寿衣会走,就会带走兄弟姐妹。而给死者穿寿衣必须是最亲的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大女儿或者大媳妇。爷爷没有子嗣,只有母亲一个养女,所以爷爷的寿衣只能是母亲来穿了。 晚上,在阴阳先生的经文里,爷爷被装进了棺材。唱孝歌,吹唢呐两帮人已经请来了。吹唢呐看情形来吹,来一个客人,就吹上一阵子,唢呐吹得满村子都悲伤起来。而请唱孝歌的,主要是为了晚上要多守夜,多则唱七天七夜,少则两天两夜。一是看主家的家底是否耗得起吃喝。二来看季节来唱。夏季尸体不能久放,孝子只好请示舅公,在农村红白喜事,舅公最大。棺材前放着烧卖路钱的瓷盆,棺材边的方桌上放着香烛纸钱。我们几个孙子每人手上捏着一支点燃了的香,围着棺材转圈圈。唱孝歌的每唱一句,锣鼓就跟着敲上一阵。父亲是陪灵的孝子,跪在棺材前。一个又一个对爷爷有感情的人来了,都要来棺材前哭一阵。棺材前的瓷盆里纸钱不断燃烧着,烟雾缭绕。 第二天天一亮,执事按照和主家的意见,开始撒孝布。一般殷实的人家,都会在老人生前准备下很多丈白布。撒孝布很有讲究,陪灵的孝子或者是死者的长子要带七尺。其他人一律三尺。撒孝布对辈分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好了撒两辈,那就得仔细搜寻不能漏掉两代之内的每一个亲戚。许多人家办丧事,因为撒孝布少算了某个亲戚,而大吵大闹的,让丧事变成战场。没有下葬之前,孝布是用绳子在头上的,长长的孝布从头顶上披下来,悲伤的气氛更加浓厚。 家里客人不断,酒席轮番开了三天后,爷爷的墓地已经看好,在阴阳先生罗盘的定位下,爷爷的墓室已经挖好。按照阴阳先生说的吉时,给爷爷盖上棺材盖。洒了阴阳水,钉了棺材盖。祖母曾经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外村有个老太太喜欢装死,用装死来实验后人对她的在乎程度。每次就在要盖棺材盖时,她突然从棺材里坐起来了。所以在给爷爷钉棺材盖前,我一直以为爷爷也会突然坐起来……然而“乒乒乓乓”钉钉子的声音并没有唤醒爷爷,祖母和母亲哭晕了过去。 爷爷的灵在家里停到第三天中午,只见帮忙的人在院子放下两个长条板凳,棺材从厅堂里抬出来放上去。父亲双手举起烧买路钱的瓷盆放到头顶,“啪”得一声,瓷盆摔成了几块,这叫打孝子盆。打完孝子盆,我大表哥举着阴阳幡子走在棺材前,父亲抱着爷爷的灵位,阴阳先生一声:“起灵……”。鞭炮齐鸣,唢呐声里,母亲和祖母拍打着地面,又哭得晕了过去。被掐人中后,醒过来的祖母要去送灵,给邻居死命地拉住,说同辈送灵会折寿,也会让爷爷的灵魂不得安宁的。 一路吹吹打打,一路撒着纸钱。如果墓地比较远,还得请两个人扛着长凳跟着。棺材在路上不可以着地的,要休息只能放在长凳上。爷爷的坟地不远的山林里,柏木棺材很重,八个壮小伙子抬,还累得满头大汗,棺材不好拐弯,一路都磕磕绊绊,非常吓人。 到了墓地,抬灵的一声口号,棺材稳稳当当地落在了墓道里。烧下大量的纸钱包包,带孝的互相将长长的孝布盘在了头顶。母亲、二姨、三姨哭得惊天动地,各自诉说着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处,说得村里帮忙的女人们也忍不住嚎啕大哭,悲伤笼罩着整面山林…… 终于,村里的妇女拼命地拉走了哭得昏过去的母亲。亲戚们陆续回去了,砌墓的人赶紧砌墓。父母每晚要去爷爷的坟前烧纸,直到过了七七四十九天。 在陕南谁家有人去世,那么那一家人三年内不得办喜事。过年也不能用红纸写对联,必须贴绿色或者黄色的对联。三年过后,要召集亲戚朋友来换孝。换孝时带着死者的灵牌去坟上请灵,一般都是傍晚去。请回灵,将灵牌放在厅堂里,也要唱孝歌三天三夜。三天三夜后,敲锣打鼓地来到坟头,烧纸钱,孝子们纷纷拿出孝布放在火上燎过,才算换了孝。陕南人讲究葬礼,也讲究换孝。 四十而立,先后我已经失去了四位亲人,祖父母和父母亲。 【作者简介】宁眸 本名王春芝 七十年代人。笔名嫣然鱼儿、宁眸 鱼溪。陕西旬阳人 现居江西赣州 赣州市作协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协会员。曾任风起中文网短篇部副主编,短篇小说编辑。有散文诗歌分别刊登《散文百家》《创作评谭》《博爱》《作家天地》《散文诗》《新诗刊》《今朝》《文化信丰》《南康文艺》赣南日报、赣州晚报、瑞金报等杂志报刊。散文《一个古代的税务官》获得市国税局有奖征文优秀奖、散文《泥土的呼唤》获得风起中文网苗夫杯绿色中国梦有奖征文三等奖、散文《我和长征第一渡》获得县旅游征文三等奖,诗歌《六月的渡口》获得第二届旅游征文三等奖。 联系QQ:1410280111 邮箱:1410280111@qq.com
|